禁榮光歌影響深遠 美卿訪華風險稍降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有數則,包括香港特區律政司司長向法院申請禁制令,尋求禁制《願榮光歸香港》這首社運歌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周訪問中國,尋求恢復高層溝通機制,降低中美對峙擦槍走火的風險;美國刑事檢控部門控告前總統特朗普違反保密法律,離任後私下收藏多箱官方機密文件。

(一)禁榮光歌影響深遠

香港過去是一個高度自由的城市,雖有管制不良刊物和審查電影的法律,但從沒有把一首流行歌曲列為禁歌。此次律政司司長向法院申請禁制令,把《願榮光歸香港》及其一切演奏、改編版本列為禁歌,試圖逼使國際科技龍頭企業谷歌把這些版本從YouTube平台上移除,以及阻止其搜尋器程式在用戶搜索「香港國歌」時展示這些版本,反映香港特區政府對被指觸犯國安法的文藝創作,正採取一切法律手段予以封禁,香港的互聯網服務公司和國際科網平台將首當其衝,若不主動下架便可能被封網及控告。至於身處海外的香港居民和外國人,雖可繼續傳播這些禁歌,但日後進入香港時或會被指違反國安法而惹上官非,事件的影響因此相當深遠。

6月12日(周一)早上,禁制令聆訊在高等法院開庭,法官陳嘉信要求律政司代表澄清,禁制令針對哪些人,即案件的被告是誰。律政司一方澄清,禁令不是針對全世界,僅針對有違反禁令的行為(以任何方式傳播榮光歌)以及意圖(具違反國安法意圖),正在干犯和有意干犯的人。但法官對此定義並不滿意,認為這並不包括從沒干犯任何行為但在禁令生效後違令的人,但律政司一方卻認為這些人也受禁令所限。法官認為事情有點奇怪,遂批准延期讓律政司代表索取指示,釐清被告身分涵蓋範圍,案件押後至7月21日再訊。從聆訊過程看,律政司代表的準備甚差,連最基本的資料也沒預備好,以致庭上屢次被法官問到「口啞啞」,散庭時竟然不回答記者自己的名字與職銜,專業素養令人質疑。

或涉封網或斷網行動

假若法院批出禁制令,並把禁令向谷歌送達,谷歌將要採取措施,防止香港用戶搜尋到這些禁令列明的歌曲版本(申請文件上列出了32條YouTube片段)。但香港法院的禁制令在香港境外並無約束效力,谷歌可以容許非香港用戶繼續搜尋和傳播這些歌曲,特區政府若要阻止香港互聯網用戶接觸這些在海外平台傳播的禁歌,便要把禁令送達所有在港營運的互聯網服務公司和電訊公司,要求他們採取措施封阻香港用戶登上這些傳播禁歌的海外平台,這會涉及相當複雜的封網或斷網行動,而用戶亦可能採用各種翻牆軟件和加密通訊軟件,嘗試繞過通訊系統的封阻。

而且,被禁歌曲可能不斷有新的改編版本,或旋律類近,或歌詞近似,於是禁令沒有具體列出的新版本,到底有沒有違反禁制令,在特區政府與科技企業及廣大客戶之間,又會引發許多新的爭議。這些由禁令觸發的政治爭議與技術攻防,將會令香港的資訊自由流通制度遭遇重大考驗,若禁制行動無法令國際科技界信服,將直接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大都會的競爭力。

海外港人人心惶惶

除了影響網上資訊自由流通,禁制令另一個潛在的深遠影響,是在香港境外傳播過這些禁歌的人,日後進入香港時會否遭遇官非,這關乎法庭爭議的禁制令對象是誰的問題。在海外接觸過、轉發過這些禁歌的人,怎樣才算具有觸犯國安法意圖,因而其傳播行為構成違反國安法罪行,干犯了有域外法律效力的國安法?這個問題的複雜度,並不亞於界定那些歌曲與禁歌近似而干犯禁令。

律政司一方是以唐英傑案為依據,指法院在該案裁定「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標語,具煽動顛覆及分裂意思,但唐案中的被告人是騎電單車穿梭鬧市,展示標語並衝擊警方防線,與普通市民聆聽互聯網播放榮光歌而其中兩句歌詞包含相似字眼,是否可以劃上等號一併視為煽動顛覆與分裂?

香港居民定居海外,或在境外讀書、工作,數目以百萬計,這些人本來隨時可以回港探親訪友,或留港生活工作,但禁歌事件後卻會多了一重顧慮,會否因為國安法於2020年7月生效後曾傳播過這首廣泛流行的歌曲而被指犯法?回港前是否要檢查及刪除所有相關傳播記錄?若不幸遭遇舉報怎麼辦?這些疑慮將令好些人放棄返回香港,或許這正是特區政府領導層預期的,可以減少製造政治問題,但對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卻是壞事。

(二)美卿訪華減戰爭風險

美國國務卿原應在數月前訪問中國,尋求改善美中關係,但因為氣球事件而押後。此次宣布訪華日程後,亦發生風波,美媒《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中國與古巴達成秘密協議,將斥資數十億元於古巴興建高科技竊聽監控設施,收集美國本土通訊作情報。古巴否認報道,中國指是鬧劇,而美國官方反應則是報道不準確,間接承認美方有這樣的情報,只是細節有出入。

這則消息對美國政壇的衝擊,不如探測氣球闖境,也被檢控特朗普的新聞遮蓋,看來不致於影響布林肯訪華,但卻反映美國政壇對北京有很強的敵意,動輒把己方情報放風爆料,向對手公開施壓。這與月前向媒體爆料指俄羅斯與北京達成秘密協議供應武器,手法如出一轍,都是藉公開施壓來阻嚇對手行事。

為什麼布林肯要訪問中國?從近月美方釋出的信息來看,華盛頓最關注的是中美軍事衝突。布林肯訪華的主要目的,應是與北京商定一個高層溝通機制,避免兩方的船艦和飛機在台海和南海發生衝突,激化兩方國內民情而釀成戰爭。據美媒《紐約時報》及《美國之音》報道,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表示,美國海軍驅逐艦鍾雲號在通過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海峽時,為了避免與一艘從其前方駛過的中國海軍艦艇發生碰撞,放慢了速度,兩船最近距離僅140米。此外,美軍一架偵察機在南中國海國際空域遭中國軍機攔截,美國軍機受到中國軍機尾流干擾飛行。兩宗事故於五月底相隔不到一周發生。

除了軍事碰撞,布林肯訪華相信也會就美中經濟脫鈎之事商議,有那些美企可以繼續留在中國市場,例如蘋果電腦、達斯拉電能車,換取那些中企可以留在美國市場,例如TikTok(抖音),這些都要雙方高層談判確認,以免觸發報復性相互制裁。

對於華府關注兩方擦槍走火,北京的反應有兩方面,一面是國防部長李尚福代表軍方,作出強硬回應,指美方想避免衝突只須離開這地區,管好自己的軍艦,另一方面則是王毅、秦剛等外交官員,奉習近平指示與美磋商,安排布林肯訪華行程。從這兩套反應來看,中國目前仍然願意管控中美分歧,不想太快與美國爆發全面衝突,以爭取時間改善中國經濟,壯大科技實力。美國方面看來也不想在烏克蘭戰爭未解決前,令北約軍事同盟分心,兼顧另一條亞洲戰線。在現階段,致力避免冷戰升級為熱戰,看來符合美中兩國的共同利益。

(三)檢控特朗普衝擊總統大選

特朗普宣布再次參選總統後,聲勢一直領先其他共和黨參選人,有頗大機會贏得黨內初選,獲正式提名挑戰拜登,但接連的刑事檢控開始衝擊他的選舉形勢,令共和黨初選平添變數。最近這次檢控的政治衝擊,遠大於之前那首次檢控,因為第一波檢控涉及他通過律師向豔星支付掩口費,但其後向稅務部門以一般商業律師費支出報銷,有詐騙之嫌。這控罪在常人眼中屬於稅務違規,可以推卸給下屬和專業人士,對特朗普作為總統參選人的打擊不大,反而令他四處宣傳被民主黨政府逼害,爭取到不少同情票。但首次檢控前總統既成功打開了先例,其餘案件的檢控便可接踵而來。

第二宗檢控的政治衝擊,源於控罪書有極詳盡的細節,圖文並茂地把特朗普與管家刻意隱瞞,迴避檔案局和執法機構調查,將大量包括國防機密的文件收藏在家中厠所,一箱又一箱的機密文件堆起像一座小山,另外儲物室內又有許多箱,文件還散落地上一片凌亂。除了這些現場搜查拍攝到的證據,調查員還傳喚了多名證人,包括特朗普的下屬、幕僚、客人等,既有其管家與親人的原始短訊記錄,又有許多證人供詞,能夠很細緻地把官方人員登門索取文件,特朗普下令管家轉移文件箱收藏點,整個刻意瞞騙的過程立體地還原出來。連特朗普考慮怎樣講大話否認持有機密文件都一一記錄在案,以致特朗普當總統期間負責律政的部長William Barr也公開倒戈,指若這些證據都是真的,特朗普違法便無可爭辯,他就像烤熟的多士那樣「玩完」。

共和黨人雖然對檢控反感,認定背後有政治陰謀,但對檢控書披露的特朗普豪宅秘聞依然好奇,看了這些細節後對特朗普膽大包天公然違法,私底下也不會感到詫異假。假如有另一個參選人通盤接收特朗普的政策,但沒有他的犯法包袱,又比他年輕,共和黨支持者會怎樣想?這就是第二宗檢控在美國政壇引發的沖擊波,但特朗普也在利用這衝擊波,把它轉化為拜登政府以法律手段打壓共和黨首席代表的荒謬劇,以此推進他的競選工程。事件還在繼續發酵。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中學,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