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成了家庭的守護者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上星期,我有幸參與一個為期兩天的家庭治療培訓,與來自比利時及荷蘭的家庭治療師交流。大會特別邀請亞洲家庭治療學院的李維榕博士及其團隊,以「孩子的聲音」為主題,探討父母衝突與孩子精神健康及成長的關係。
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家庭中的關係與矛盾卻出奇地相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論歐洲或亞洲的孩子,都同樣忠心於父母與家庭。許多人以為這是亞洲特有的文化現象,原來在歐洲家庭中也普遍存在。
這讓我想起一個英國家庭的故事。
裝滿大人秘密的小盒子
Michael 的父母在他年幼時離婚,姊弟倆由母親撫養。他回憶說:「我記得每個星期六都要去爸爸的家,就算我不想去,也要去。姊姊長大後不再去,只剩我一個人。其實我不想去,但又怕爸爸不開心。去了,又錯過跟媽媽和繼父外出的機會。」母親也道出無奈:「如果 Michael 不去,他爸爸就以為是我從中作梗;但見他不開心,我也心痛。」
從小,Michael 便懂得體貼。當母親傷心時,他會握着她的手;當父親煩躁時,他就靜靜地坐在一旁。當我問他怎樣理解父母的關係時,他說:「他們一見面就不開心,所以每次我都要走出門外等爸爸來接我。媽媽常說爸爸不好,爸爸又說媽媽不好,還叮囑我別讓對方知道。我要記得哪些可以說、哪些不能說。可他們都是我愛的人,卻常批評對方,真的很困惑。」
Michael 像是一個裝滿大人秘密的小盒子——裡面堆滿了矛盾、情緒與說不出口的痛。他說:「有時我受不了,只能吐出來。」他那持續的腸胃不適與嘔吐,其實是身體在替他說話——忠於父母、保守秘密的代價,是壓抑與焦慮。心理上想努力保護父母,身體卻再也承受不住。
「我只希望家人可以開心生活,不想令他們不快。」他說。從小懂得照顧大人情緒的 Michael,早已忘了自己也只是個孩子。如今16歲的他,仍渴望父母的理解與支持。父母之間的矛盾,無形中轉移到這位忠心的孩子身上,最終以身心症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次培訓讓我更深體會到,無論文化背景如何,孩子對家庭的忠誠與保護父母的願望是共通的。這份觀察引起了治療師之間強烈的共鳴,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理想的家庭」?什麼樣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不成為他們的負擔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高質的教育、美好的物質條件。但那真的是孩子最需要的嗎?或許,他們更渴望被理解、被傾聽。成年人是否能真誠地聽見孩子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想法與感受?
除了是治療師,我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並不是完美的母親,有時也會說錯話,誤解孩子的感受。這角色讓我不斷學習——聽懂孩子的需要。隨著他們成長,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供給的物質,而是理解與接納。讓他們能在安全與信任中生活,無論跌倒或成功,仍被父母接納與支持。
每一個家庭都有問題,包括我自己的家庭。我不可能為孩子掃清所有障礙,也無法保證他們的路永遠平坦。唯一能做的,是不成為他們的負擔,不讓孩子為我的情緒與生活操心。同時,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只專注於「母親」這個角色,而忽略了伴侶之間的支持。若身邊的是「豬隊友」怎麼辦?那就勇敢面對,努力溝通,互相扶持。願「豬隊友」有一天也能成為彼此的「神隊友」。無論多困難,父母都應共同承擔,不要讓孩子成為矛盾的夾心人。
家庭不需要完美,父母也是一樣。只要願意改變與有能力修補關係,這個家就仍有希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也會培養出更強的韌性。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