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受審判 維穩幹部齊升官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數則,其一是被控發布煽動刊物罪的《立場新聞》總編輯鍾沛權作供,以香港一貫新聞運作原則作辯解,令案件變相成為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審判;其二是國安公署署長鄭雁雄獲擢升,接替駱惠寧當中聯辦主任,反映負責維穩的官員全面主導香港政策。其三,北京在世衛再三要求下,終於公布新冠病毒最新死亡數字,從12月8日至1月12日全國共錄得59938宗死亡病例,住院患者127萬人。官方指全國發熱門診及急症的高峰已過去,但有專家指農曆年大批城市居民回鄉度歲,勢將觸發另一波感染高峰。

鍾沛權:個寒蟬效應好得人驚

據《獨立媒體》、《法庭線》等報道,《立場新聞》母公司、前總編輯鍾沛權及前署任總編輯林紹桐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1月13日於區域法院踏入審訊第20天,鍾沛權繼續就涉案17篇被指煽動的文章作供。在庭上,他否認訪問流亡海外人士是想美化他們,指羅冠聰等人當時具有新聞價值。至於控方指應在訪問中與受訪者立場切割,鍾認為無論建制派或異見者皆無必要,因報道被訪者言論不等於認同其言論,他亦不理解控方指連續一星期刊登3篇專訪便「目的不言而喻」,他說只是「做起咗訪問就想盡快出」。

就他離任總編輯後中大衝突兩周年報導,他認為受訪者僅憶述自身感受和見聞,倘這樣也算煽動,「個寒蟬效應好得人驚」,又指報導鄒幸彤獲頒「中國傑出民主人士奬」一文,是典型新聞報道,僅平鋪直敘鄒的聲明,若這篇也可成為罪證,反映煽動罪界線模糊不清和隨意,「叫人點遵守呢?」

對於《立場》刊出大量博客文章,鍾向法庭解釋,是希望實踐言論自由,博客文章不論立場如何,「即使水準唔太好」,只要言之有物,能自圓其說,都會盡量來稿必登。他又提及,作為新聞機構,想向讀者呈現「多元觀點」,故會在博客推介性小眾議題、環保和文化藝術等,並非純粹推介政治評論的文章。

變相對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政治審訊

就著控方指《立場》是政治平台,鍾回應說,一直難以理解,保守估計案發期間《立場》曾發布超過兩萬篇文章,警方篩出500多篇「有問題」文章,最終指十數篇屬煽動。他說,後來看到該500多篇文章,許多寫日劇、影評,甚至包括建制派陳凱文的文章,「點解會視為有問題呢?」他說:「如果作為一個政治平台,花咁多人力物力、咁多功夫,一年發表兩萬篇文章,去為咗襯托、為咗發表十幾篇文章,咁我哋作為一個政治平台實在好失敗、冇必要。我哋實在冇呢個意圖動機去做政治煽動。」(註 1)

由於案件仍在進行,筆者暫不便評論案情,只想指出一點,鍾沛權作供時講解的新聞機構運作原則,包括編輯審稿、發稿時的考慮因素,一點也不特別,其實就是香港主流新聞機構一貫的運作規則,也是各大學新聞院系教導學生的基本常識。如今因為政府重新啟動一條自六七暴動後從未使用的發布煽動刊物罪,這些傳統新聞運作原則和常識,突然成為了審判的對象,令《立場》案變相成為對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的政治審訊,數十年來香港新聞機構享有的自由能否延續下去,將取決於這次審訊的最終結果。

維穩仍是治港主旋律

有關中聯辦換領導人一事,對外傳達的信息相當明確,就是未來數年北京的治港方針政策,將繼續以維持政治穩定、嚴控政治局面為主導,政治維穩將壓倒一切。其實,從中央提拔警隊出身的李家超當特首,這個信息就明顯擺在那裏,外界關注的是二十大結束後,北京著意與西方修好,設法令中國經濟盡早復常,甚至不惜在防疫政策上作180度的急轉彎,那麼在治理香港上會否也有所鬆動?會否讓香港保留較多國際連繫及按國際規則運作?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該找一個有外交或國際商貿經驗的官員,來當中聯辦的一把手,但如今中央公布由國安公署署長當中聯辦主任,等於向外界說明,維穩仍然是香港管治的主旋律。

相比起剛卸任的駱惠寧,鄭雁雄的官場履歷有兩點不同,其一是層次較低,駱惠寧來港前歷任多個省市的主要領導,有豐富的地方管治經驗;鄭在官場上的資歷和管治經驗上明顯較駱遜色,反映中央對香港的重視程度似有下降。其二,鄭雁雄的官場經驗特色較明確,就是憑藉在烏坎村鐵腕管治,壓平民間訴求,取締遊行示威,嚴限媒體介入,因而受到中央賞識。派他來當中央駐港國安公署首任署長,現在提升他當中聯辦主任,仍再掛一個國安顧問職銜,顯示中央給他在香港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維穩工作,打擊各種異見異動。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將有不少新法規出台,例如禁止海外律師參與國安案件、加強管制網上言論、限制民間組織藉眾籌募資等。此外,23條立法、以煽動刊物罪興文字獄等,也陸續有來。

第二個感染高峰將於3月初出現

北京公布了新的疫情數字,外界反應參差,世衛基本上給予肯定,要求北京繼續提供感染、住院、重症及死亡等數據,讓世衛可以掌握新冠病毒在中國的變化。至於西方國家,普遍認為數字偏低,尚未能準確反映真實的感染及死亡人數,這除了因為雙方有許多政治分歧,嚴重缺乏互信,也是因為中國突然放開防疫限制,令病毒在短短一個月內以爆炸性速度蔓延,中國專家學者自己也估計,已有數億國民感染了病毒。若這估計屬實,按照同一病毒株在其他國家造成的死亡率來比較,過去一個月的實際死亡人數,絕不可能是官方統計的6萬人。

以獲多國政府參考的Airfinity機構做的中國疫情推算為例,它估計每日感染人數高達373萬,每日死亡人數為21300,自12月1日以來累計病例5810萬宗,累計死亡人數345560人(資料最後更新於1月13日)。該機構預測,病毒感染將於1月13日達到第一個高峰,10天後每日死亡人數將升至2.5萬人,累計死亡達到58.4萬,而到了2023年4月底,累計死亡數字將高達170萬。

Airfinity的估算模型,是建基於感染公布準則變更前的中國省級區域資料,結合其他一度以清零為目標的國家或地區取消限制時的病例增長率。該機構估計,第二個感染高峰將於3月初出現,屆時每天感染人數可達420萬,農村地區在這一波中將受到較大的影響。

為何不多等一個月

類似的建模估算,還有許多大學和衛生組織在做,推算出來的數字也都遠比中國官方公布的多,更重要的是,這些估算清楚顯示,危機尚未過去。隨著農曆年前數以億計國民回鄉探親度節,在城市人口中廣泛傳在的病毒,將迅速傳到每個偏遠農村角落,而農村的衛生條件和醫療資源都遠不及城市,在救治重症病人上往往有心無力,這第二波的大爆發的衝擊,相信比第一波更厲害。

在過去一個月,許多國際媒體對北京突然改變防疫政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析,有的猜測北京領導層是看到令人震驚的國內經濟數據,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以即時全面放開人流限制來刺激經濟復蘇,也有的認為中共高層對應否堅持清零已爭論多時,但在二十大前不敢改變,到習近平順利延任後便立即拍板。

無論是那一種猜測,分析者都無法解釋,為何不多等一個月,讓全國衛生部門可以針對高危人群(年老、有長期病患等)推行疫苗加強劑注射,雖然中國製疫苗基本保護力不足,但打了加強劑仍可大幅提高防疫力,可以避免各大城市的醫院被逼爆,殯殮場所堆滿屍體等候火化,讓全國人民作好準備來迎接疫情衝擊?為什麼要趕在12月初突然放開一切管制?下這個決定的人,真的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嗎?

(註1)參考法庭線於2023年1月23日報道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