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害自己

繼年初有不少移台港人成為台灣總統和立法院選舉的首投族後,大批移英港人也在本月初首次有機會在英國國會選舉中投票。對民主制度的追求是這一波移民潮的主要原因,能在當地最高層級的選舉中投票,這機會固然格外讓人珍惜,然而民主制度從來不止於選舉,更在於選舉後對政治人物言行的監察。

回想香港過去的選舉,即使是曾經比較有競爭的那段日子,選民其實也十分理解選出來的代表不會決定政府施政方針,甚至連阻擋不受歡迎的決策也辦不到,極其量只是有多一點的機會去問問題,和有一個公眾會注意得到的平台表達不滿而已。而當執政者連諮詢的戲也懶得演下去後,選舉的價值也隨之改變。我們不難發現公開選舉,特別是立法會選舉,有段時間變得越來越激進化:反正再多的理性問政也不能執政,倒不如直接在議事廳內「掟蕉」和挑起衝突,最少可以洩憤。當市民有這樣的需求,政治人物也就照辦。

但在全面民主化的社會當中,情況卻有點不同,投票不能只為洩憤,因為多數的選擇真的會帶來後果。例如當年英國的脫歐公投,不少人投票脫歐卻不是真的想脫歐,只不過想表達不滿;結果公投卻真的通過了,脫歐的後果也就要全民承擔。「投票有後果」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理所當然,但對港人移民來說,恐怕還真的是一件新鮮的事情。

 

為甚麼會投票害自己

在台灣,我見過因為不滿中國政治而移民的港人說要投票給親中政黨;在英國,我見過還未拿到英國公民身分的港人移民說要投票給反移民的政黨。我總是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做出這些看起來明顯違反他們基本價值或利益的選擇?換個說法:為甚麼他們會「投票害自己」?

得聲明,我不是說這是一件不正常的事,學術界對於以「理性模型」來解釋投票取向從來都有很多懷疑。現實上,「投票害自己」的案例數之不盡。例如在美國南部,很多共和黨主政的州份都拒絕接受聯邦政府的醫療補貼,導致很多窮人付不起錢看病;然而這些因為共和黨的政策而沒錢看病的窮人,卻又大多是對共和黨死心塌地的支持者,於是讓他們可以一直穩勝。

對於這些看起來的矛盾,可想像有四種可能的解釋。

第一,是選民覺得有別的事情更重要。貧窮選民可能覺得看病重要,但也可能覺得在學校教室展示《聖經》十誡很重要,甚至覺得比看病更重要。那麼雖然共和黨拒絕醫療補貼,但他們要求教室要放十誡啊,那就投共和黨一票吧。外人看起來可能覺得毫無道理,但好歹是一種價值判斷。

第二,是選民真心相信那些看起來對他們不利的政見,其實是對他們有利的。例如他們可能真心相信醫療補貼是浪費政府資源,他們應該原則上反對,就算自己不能分一杯羹也在所不惜。又或者他們相信不拿補貼長遠反而對自己更有利,並蔑視比他們更窮和需要更多補貼的人。回到移民身分,也有不少移民港人支持反移民的政黨,因為他們相信這些政黨只會反對「不好的移民」,而他們相信自己會被視為是「好的移民」,所以反而會得益。

現實上以上的說法是否真的站得住腳,當然要通過實際的公共政策分析才能回答。但無論是否只是自我麻醉,最起碼也算有嘗試自圓其說。我比較擔心的,是另外兩種情況。

 

民主不止是投票

第一種情況,是政治人物分明講一套做一套,例如明明公開說反對,到投票的時候又投贊成。他們能這樣做,很多時候是因為支持者沒有留意他們實際上在做什麼,只是聽了他們演說中的豪情壯語,反正罵人罵得很過癮就投了他們一票。

第二種情況和第一種情況有點關聯,就是當他們的表裡不一被揭穿後,他們會裝成受害者,說是傳媒對他們不公平,是政敵串謀曲解抹黑,聲稱他們其實才是最有原則。只要支持者相信,他們也可以一邊「害」他們的選民,一邊繼續當選。

說到這兒,也就回到為什麼一開始要強調民主不止是投票。如果我們只是每四或五年才留意政治,投票時只憑感覺或印象,那就真的有機會變成「投票害自己」了。香港人因為重視民主制度而移民,並不代表我們就很懂得民主制度的實際運作。即使在民主社會長大的當地人也要不停學習,我們身為後來者也一樣。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