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上的40小時

文章與讀者見面時,已過了每年5月8日的歐戰勝利紀念日 (VE Day)。

早前天氣剛回暖,急不及待跟戰機發燒友外子到位於劍橋郡的帝國戰爭博物館達克斯福德分館(Duxford)參觀,行到腳軟,但越看越激動,目不睱給,也被戰機背後的故事吸引。

提到二戰最具代表性的戰機,在不列顛空戰(Battle of Britain)聲名大噪的噴火式戰鬥機(Spitfire) 必定榜上有名。這裏正正有不同型號的噴火落戶。有懸置在室內的,非常英偉。更特別的是,也有噴火式戰鬥機和多款二戰前後出廠的戰機,經工作人員修復後仍然適合飛行,即「air-worthy」。遊客也可看到飛機工程人員把舊零件拆開、修理和重新組裝。當然亦有經修復、由富豪捐出作展覽用途。

這些有型的戰機,也會在每年夏天英國各處空軍基地舉行的航空展(airshow)或戰爭紀念活動中亮相。航空展所費不菲,又只可遠遠的看不真。在Duxford就可仔細觀賞,慢慢打卡。

40小時的存活時間

1940年,鄧寇克大撒退(Dunkirk evacuation)後,不列顛空戰隨即發生。博物館亦特設專館展示這場戰役的歷史、戰時指揮地圖和空軍、傘兵的文物。當時,噴火式戰鬥機是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皇家空軍最新銳的戰機型號。但在噴火戰鬥機上的機師,平均存活時間只有40小時,平均4至5次任務就可能犧牲,極之慘烈。

英國最終擋住了德軍空襲,令後者攻勢受挫,放棄登陸入侵。1940年8月20日,戰時首相邱吉爾讚揚皇家空軍:「論將士之寡,功勳之巨,所濟之眾,求諸戰史,未曾有也。」(”Never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與香港之緣

原來,噴火式戰鬥機亦曾於二戰後保衛香港。1949年,國共內戰打至尾聲,香港再次面對戰爭陰霾,倫敦旋即增兵香港。當年6月抵港的首批援軍中,空軍部隊包括一個由馬來亞調至啓德機場的噴火戰鬥機中隊。幸而,10月17日解放軍南進止步於香港邊界,戰事終而幸免。

中隊之中一架編號為VN485的戰機,1952年退役後轉手至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即政府飛行服務隊的前身),VN485服役至1955年。根據博物館的介紹,現時落戶在Duxford,但可惜當日花了大部分時間在室內館,沒有足夠時間在戶外展場尋找,所以今次見不到VN485蹤影,實屬憾事。也好,這成為了我必定要再臨Duxford的誘因。

( 網上圖片)

除了空戰,陸戰館也是珍寶處處。英軍當年在東亞戰場,被日軍殺個措手不及。香港也經歷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黑暗時期。英國當年在英聯邦成員中訓練的精銳軍事人員,不少戰死沙場,或淪為戰俘。當我見到一幅字跡秀麗的政治宣傳海報,說英國陸、海軍與中國軍(國軍)聯手抗敵,心頭一震,不勝唏噓。

重要一誡

戰爭博物館的佈置,亦是一貫的英式風格:強調軍事操作和上盛武器背後,每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和事,還有曾在戰場中跟將士出生入死的動物!一天的時間,實在不夠。

離開偌大的Duxford,最入腦的,反而是不列顛空戰館中,展出當年訓練空降部隊的海報。原來,空降部隊訓練學員,學操作降落傘,第一要識的,是要學懂跌低!( The guideline reads, “Recruits are taught how to fall correctly”)

要懂得跌,跌得好 —— 不只空軍跳傘、到幼兒學步、成長做人,都是重要一誡。

又錯重點。請諒。

IWM Duxford網站:

https://www.iwm.org.uk/visits/iwm-duxford

▌[英倫筆端]作者簡介

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