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Chinese」

這一波移民潮和過往到世界各地旅居的港人的其中一大分別,是十分刻意強調自己來自香港的身份。而這一點,最少在歐美社會,又明顯是和從中國大陸出去的移民相對應。上篇提到離散港人在歐美遇到當地人用「nihao」來跟他們打朝呼時會感到不舒服,反映的正是這種轉變。有些朋友甚至會刻意提醒對方自己來自香港,母語是廣東話,然後再教對方兩句廣東話的髒話來緩和氣氛。

香港的本土身份認同一直和中國大陸相對應。從《網中人》的阿燦到《表姐,妳好嘢!》中的表姐,香港認同一直建構在「和中國不一樣」的基礎上:香港是現代、聰明、勤奮;中國是落後、死板、懶惰。這個中港之別實際操作上當然一直有轉化,例如中國經濟發展起來後,對中國的負面刻板印象便從貧窮變成暴發戶;在八九民運中,中港差距則被演繹成「香港人是帶領中國走向自由的中國人」;到了近年,本土主義之下則有不少香港人索性宣告自己「不是中國人」。

不過,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過去港人到了歐美生活,又不會把界線分得那麼清楚。我懷疑其中一個原因,是這條界線在歐美社會的處境中本來就不是那麼明確。過去很多海外華人來自華南沿岸地區,到達歐美之前也很可能曾經在香港停留,無論生命軌跡到語言與飲食習慣都和港人很相似,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感到很大必要為「海外港人」另樹旗幟。

政治影響力

二零一九年的抗爭浪潮,和隨後的港人移民潮,大幅改寫了港人離港後的身份認同。這一波的移民不少有極為鮮明的政治立場,不單止希望和中國政府劃清界線,也不希望被稱之為「中國人」。本來在日常的英語溝通當中,華人和中國人都會被簡單稱為 Chinese ,但許多港人明顯不接受這個混淆。有港人移民為子女填寫學校表格時,刻意不挑選表格上已有的 Chinese ,而挑選 Other Asian(其他亞裔)再自行寫上 Hong Konger (香港人)以表明立場。

類似的情況,港人不是首例。美國的人口普查容許受訪者自填族裔,於是有在美的台灣人發起在回答中填寫 Taiwanese (台灣人)。至今,美國的人口普查已會分開統計台灣人,例如在2021年就推算在美的台灣人有近二十萬,其中近三分之一在美國境內出生。在2021年的人口普查當中,也有組織者發起在美的港人申報自己是香港人。美國是民主社會,要數得出在美的港人到底有多少人,國會中才能有相對應的影響力。

必須指出的是,移民群體的政治化絕對不限於港人這邊。中國政府長期推動所謂的「僑領工作」,不少地方的華人移民領袖成為推動中國政府政治影響力的延伸。在一些親建制的論述當中,華人就是中國人,中國人就是中華人民公和國公民,然後就應該向中國政府效忠。如是者,離散港人不希望被視為是中國人,甚至不想被視為華人移民的一分子,也有其社會政治基礎。

拒絕溝通

當然,填寫政府表格是一回事,日常生活又是另一回事。對於當地人來說,不要說分辨中國或香港,很多人見到東亞面孔基本上已當作是同一類別。疫情期間不少針對亞裔的敵對行為,也不會劃分被歧視者來自何處。正如過去香港本土主義盛行之時,常有台灣人因為講國語或馬來西亞人因為寫簡體字而被某些港人敵視,「被錯誤擊中」對外來人口來說在各處各地都是相當普遍的經歷。

話分兩頭,離散港人希望強調自己的身份認同雖然有其原因,但又是否要變成一見到「華人」二字便要調頭離開?這可不是笑話。不止一位研究在英港人的研究者向我提過這樣的經歷:倫敦有一家名為「克尼華人社會服務中心」的團體,一直非常熱心支持離散港人。然而因為入口牌匾上有「華人」二字,而且因為歷史原因以簡體字書寫,結果有本來約好要去會址見面的港人移民被嚇走。

身份認同固然重要,但身份認同並非移民的唯一經歷,而且身份認同本身也可以很複雜和多元化。近年有大量從中國大陸「潤出去」的中國人,在歐美、日本,以及泰國等地聚居。雖然他們不否定自己是中國人,卻絕對不是小粉紅,更在各地建立起對現中國政府帶有批判性的文化生活。暫時來說,離散港人和這些最新一批的海外華人似乎相當割裂。離散港人不想被當成是海外華人,是否就等於要拒絕和相對進步的海外華人群體溝通?這些群體之間未來會不會有連結的可能,值得留意。

( 圖 : 123rf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