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你的女兒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眼前的她完全不像是一個13歲的女孩,從她的臉上已經可以看到歲月留下的痕跡。她已經一年沒有上學,每天都待在家裡,既不打算外出,也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最近,她甚至因為不想吃飯而與媽媽爭吵。能夠把小惠請到面談室見面實屬不易,從她的談吐中,完全無法想像她只是一位13歲的少女。

小惠說:「我真的不想做太多麻煩的事情,上學很麻煩,吃飯也很麻煩,不如讓我好好休息,這樣不是更好嗎?」她這樣一說,媽媽更加著急:「跟你同齡的孩子們都在上學,沒有人會留在家裡。」

心裡真的很累

小惠很小的時候,父母便分開了。幾年前與媽媽及外婆一起移居英國,小惠一直擔心自己無法適應這裡的生活,更擔心要照顧媽媽和外婆。當問她為何有這樣的想法時,她說:「雖然媽媽沒有要求我照顧她,但我就是覺得這是我的責任。每當我看到媽媽憂慮和焦急的樣子,我就感到不安,總想幫她解決面對的問題。」

媽媽則道:「小惠真的很生性,我還未開口說出需要或擔心,她已經主動幫忙處理了。有什麼事情我也習慣跟她商量,有時甚至會忘記她是我的女兒,我是她的母親。」

跟外婆一起生活,媽媽與外婆之間的相處成為小惠心中的一大煩惱:「外婆在香港的時候是獨自生活,來到這裡要與我們一起住,當然需要時間來適應。但外婆和媽媽經常爭吵,結果又要我來主持公道,安慰外婆的同時還要顧及媽媽的感受,每天都要面對這些,心裡真的很累。」

在場的媽媽一下子也感受到女兒的「疲憊」,恍然大悟:「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是這樣。我一直慶幸有你這個女兒在身邊幫忙,沒想到你的壓力竟然這麼大。」小惠安慰著:「看到你和外婆吵架,我也想幫忙讓你們能和平共處,你不用叫我,我自然會去做。」

小惠的心態代表了許多年青人的感受。當她看到媽媽因緊張和焦慮而無法應對時,自然而然地想要伸出援手,幫助父母恢復快樂。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的情緒反應逐漸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小惠只要看到媽媽開心,就會覺得自己做得對;而當母親不快樂時,她便無法面對,想要讓母親免去憂慮。年青人本身面對的問題已經不少,卻還要承擔成年人的困擾,更有甚者,他們認為自己才有能力解決成年人的問題。試想,孩子的肩膀究竟有多重?

我不想做你的女兒

小惠笑著說:「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已經沒有時間細想,也不覺得自己值得別人幫忙或關注。我又不美麗,也不會討好別人,為什麼別人要幫我呢?」她感到肩上背負著千斤重擔,卻又不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媽媽立刻回應:「你對我和外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我更希望你能擁有自己的人生,不必時時掛念我們。我會努力學習好好處理事情,你不需要擔心我,也不必幫忙。你要好好休息,為自己打算,不要急著去上學。」

小惠聽了媽媽的話,心中有些開心,但又無法完全相信。她問:「真的嗎?沒有我幫忙,你和外婆怎麼相處下去?還有很多事情未處理,你已經很焦慮,怎麼能不幫忙呢?」媽媽答道:「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必須自己去處理,尋找其他人幫忙。不要因為你能做到,就把責任全都放在你身上。」

媽媽的一番話讓小惠感到有些擔心,只好說:「看看再說吧。」要讓年青人相信改變,必須讓他們真實地看到改變。或許小惠的媽媽不會立即改變,但擁有這樣的決心,已經是改變的開始。

要讓年青人專注於自己的人生,首先要讓他們看到成年人生活的穩定,即使面對困難,也能以冷靜的情緒去應對。這樣,孩子才能放心地離開父母,為自己的人生努力;而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難時,也能勇敢地請求父母的幫助。

小惠說:「如果我把困難告訴媽媽,我怕她會比我更痛苦,還不如不說。」媽媽即時回應:「我不想做你的女兒,我才是你的媽媽!」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