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走到晚年

( 編按 : 此專欄內容均為真實處境,旨在反映家庭、婚姻及個人之間的複雜性,以文字與大家一起走過荊棘。專欄文章經編輯在文字上修改處理,確保內文提及的人士身分保密。)

人老了,對婚姻的期望,甚至如何走完人生的餘下日子,都可能令雙方的關係有所轉變。

美儀與父母住在同一城市,相距約三十分鐘車程。多年來,父母看似一直互相照顧,生活安穩,但最近情況出現變化。每次回家探望父母時,美儀總覺得氣氛變得怪怪的,尤其是母親經常指責父親,美儀擔心父母的關係惡化,自己又要照顧三名年幼子女,因此希望我到她父母家中家訪,了解情況。

家裡每天也是戰場

一踏進屋內,便見到老先生正在屋裏忙著,老太太先讓我坐下,然後進廚房準備茶水,也問丈夫是否需要一杯,他點頭回應。老先生年近八十,老太則年輕五歲。兩人十多年前已經分房而睡,但每晚先生上洗手間時,總會吵醒太太,繼而大吵一場,甚至要打電話給美儀來協助調停。

當兩位老人家都坐下來後,老太太先開口:「其實美儀太擔心我們了,我們沒什麼大問題,只是他年紀大了,還不懂好好照顧自己。那次在廁所跌倒,坐在那裏不斷喊救命,把我嚇壞了。他又不讓我扶他起來,見他又爬不起來,最後只好麻煩美儀過來幫忙。」

老先生則說:「你不用理我,我慢慢就能起來,是你太緊張了。」老太太即回應:「每次都叫我不要理你,但你要是受傷了怎麼辦?美儀會怪我呀。」老先生搖搖頭:「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心裏有數。」老太太還是不休:「再這樣下去,我們唯有分開。」

這對夫婦已共同生活超過六十年,但進入老年後,老先生拒絕妻子的幫助,說道:「她說話總是負面,要她幫忙,得先讓她發脾氣、罵我十分鐘才願意動手。這樣的話,我為什麼要受氣?我寧願跌死在廁所,也不要她幫我。」積壓多年的怨氣一湧而出。老太太就說:「你以前跟其他女人去跳舞,我有沒有說過你一句?我只是發幾句牢騷,你就這樣態度。你要是好好照顧自己,我和美儀就不用擔心你了。」

老先生嘆氣:「愈少開口愈好,愈少麻煩她愈好。這麼多年,關係也很難改變。」老太太馬上問:「你是不是想分開?」老先生說:「你不用理我,大家就能相安無事。」

夫妻間的追逐

美儀的擔心絕非無道理。這對老人家不但拒絕合作,還對彼此的言行愈來愈不能忍受,結果每天上演大大小小的爭執。受苦的不只是他們自己,更是無力應對這些衝突的女兒。

事實上,老太太一直希望與老先生有更多相處的時間,不喜歡丈夫獨來獨往。她常常想盡辦法要丈夫跟她說話:「他像塊木頭一樣,不理我。我每天就像和個木頭人生活在一起,唯有惹他生氣,他才會有反應。」這竟成為他們的相處模式。老先生說:「我的人生已快到盡頭,為什麼我不能有自己的空間?我不希望她干涉我,大家各過各的生活,有興趣就一起吃頓飯,不是更好嗎?」

雖然年紀已大,但他們對婚姻的期望卻仍不一致。男方愈來愈渴望空間,女方卻覺得這代表對方不再願意親近自己,因而愈是抓著不放,甚至寧願吵架也不要完全沒溝通;老先生也只好盡力逃避妻子的「追捕」。這種互動模式不僅讓女兒擔心,也使雙方關係日益緊張。

勇敢面對雙方關係

人生在不同階段,也要不斷調整相處模式。老先生與太太的關係一直平淡,多年來為了子女與生活而維持婚姻,但夫婦之間的情感需求,卻並未在對方身上得到滿足。當兩人卸下父母的角色,回到單純作為夫妻的相處狀態時,反而成為爭執的開端。那麼,他們要如何才能安享晚年?

夫婦間甚少談及生死議題,更逃避現實的問題——年老時如何彼此照顧。這看似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但身體變差往往來得突然,若彼此在關係中的角色太過固定而缺乏彈性,便難以從「照顧者」轉變為「被照顧者」,或反之亦然。一旦其中一方健康出現問題,整段關係也將被迫改變。

老太太說:「如果你真的不想我理你,我沒問題。但至少我要知道你去了哪裡,會不會回家吃飯,這個要求不算過分吧?」老先生說:「沒問題,我可以做到。如果我在家跌倒,不用你理會。我若真的撐不住,會請你幫忙,你可以選擇幫或不幫。但沒叫你的時候,不用主動幫。」

老太反著白眼說:「好,我會嘗試。」

他們開始正視彼此的問題,也接受目前的關係狀態,不再強求過多的合作。為了保持適當界線,雙方願意先放下追逐,好好地保有空間,再逐步處理年老體弱後的生活安排。老先生說:「我只想靜靜地度過餘生。照顧不了,就送我去安老院。」老太太則說:「如果五十年前知道他是這樣,我應該早就離開。原來我早就不在他的世界,我自由了。」

勇敢面對雙方的關係,承認大家不需要一定要互相依賴,或許也是年老時重要的一課。

▌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

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