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離鄉賤?
按照經典的社會理論,中產在移民後往往會經歷社會經濟地位下跌。在這一波移民潮當中,身邊也見到數之不盡的案例。不過與此同時,可能是時代變遷,又或香港移民本身的特質,也遇到不少例外情況,移民後仍然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甚至比以前更風生水起。
傳統來說移民後社會經濟地位下跌,往往是和工作相關。現代人的身份地位如果不是含金鎖匙出世,很多時候都是來自他們的工作;尤其是中產,他們不少都是專業人士,不單收入比較高,在社會上很多時候也較受尊重。移民對他們的衝擊可以十分直接,畢竟甚麼是專業本身就因地而異,香港很吃香的專業例如金融服務在某些地方可能是沒有需求的,反而某些在香港不被重視的工作如維修通渠,在當地才是真正專業人士。
專業資歷認證
另一個常見的原因,則是專業資歷要靠政府認定,移民後原有的資歷不一定能帶過去,當地很多時候會不予承認。沒有資歷認證,便做不了原本的工作,本來的專業人士要轉做能力錯配的工作,於是工作和社會地位都會下降,亦是移民後向下流動的常見案例。
資歷未能獲認證原因可以有很多:最常見的說法是當地專業有保護主義,不歡迎外來人士爭飯碗。不過這說法可能只是部分事實,後面通常還會有些實際理由。例如在美國,即使是在國內,許多州份的律師資格也不互通,畢竟每個州份的法律都不太一樣,更別說要到別的國家。律師要看法例,但許多專業也是和法律打交道的,醫生和工程師都要知道當地的監管制度才能有效工作,移民後資歷難免無法自動承認。
即使不看法律的部分,各地對專業內容的要求不一樣,有些知識或技能在當地看得很重要,在香港考牌時卻未必有考,也難怪當地要花時間釐清是否合適。又或者有些專業在香港本身也經歷過轉變,以前取得比現在要容易;當地查看過後,不接受某些持有舊資歷的香港申請人也有他們的道理。
當資歷不被承認,那可以怎麼辦?最直接就是重新考牌,但現實上有時還有迴旋的空間。舉個例,駕駛執照在國際間不時會有各種不協調,甲地的駕照和乙地不能互換,但甲地和丙地可以,而丙地又和乙地可以,於是便有人會繞個彎避開本來的資歷阻隔。有些專業資格國際上原來也有類似的情況,也見過有港人移民通過第三地取得移居地的資歷。至於當利用這方法的人越來越多,當地的監管機構會選擇「堵塞漏洞」還是索性直接開方便之門,則很大程度按各行各業的具體環境而定。例如英國就決定開放授予海外教師「合格教師身分」,為許多移英港人教師帶來重執教鞭的希望。
如果沒有快線可走,還是要認認真真重新考牌呢?這很明顯對很多專業是十分困難。很多時候當地的要求不僅僅是要重新考試,還要求報名實考試之前要滿足一系列的要求,例如有多少年的初級執業經驗,又或做過某個時數的實習等等。這時候,港人移民便要認真思考是否值得。如果要重新取得資歷的路十分長,而自己本身年紀已較大,則除非移民資格本身有所規定,否則可能會選擇放棄重新執業,或選擇較低的資歷入職。例如本來在香港做護士的,移民後改做低一級的醫護助理工作。這種情況對當地社會和移民本身無疑都是損失,特別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專業能力是個人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移民後要同時放下本來的知識和技能,無論是經濟或個人層面都可以帶來很大壓力。
工作文化
考牌只是專業的制度化部分,然後還有不成文的工作文化。要爬到社會中上層,總要對當地社會有一定的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白紙黑字有條文講明,還有很多事情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領會,這點無論在專業內外都適用:要當老闆的,如何與供應商打交道、與客人溝通,還有管理下屬,都是很嵌入在特定社會中的能力。在香港,就算自己不懂,身邊總有人有經驗可供參考。移民後,同樣的事情就顯得舉步維艱。
凡此種種,都說明為何原本是中產的移民在抵達後的生活舒適水平往往會不如移民之前。這不是說他們的選擇是錯誤的。人生的追求可以有很多面向,不一定都是為了物質生活;更別說有些人移民並不是完全出於自願。
但以上都只是經典理論中的情況,未說到那些反常的案例:移民後反而「上位」了,比在香港還吃得開。篇幅所限,我們下次再談這種越來越不見得是例外的情況。
( 圖 : 123rf )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