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惡棍?談阿克萊特在工業革命的角色

看人要多角度,這是路易士常跟學生說的話。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因為你在什麼社會、身處什麼階級,就無可避免地被當中的邏輯牽著走。

李察·阿克萊特爵士(Richard Arkwright)(1732-1792)是英國發明家,也是早期工業革命時期的領先企業家。看來是一個人畜無害的身份吧。但當我看到學生要答「X是英雄(hero),還是惡棍(villain)?」這一條經典問題時,我不禁想,是的,我要多角度。

要理解這問題,必須回到歷史背景。在1750年至1900年之間在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當然帶來巨大的技術進步,也令英國帝國擴張。但這也同時改變了生產的方式和環境。比如在工廠和煤礦中,工作環境就極其危險和困難,人們也要受制於資本家提供的工作。我們要看的,就是新的生產方式對人的影響。

以發明來賺錢

說回阿克萊特,他本是一位做假髮的工匠。在遊歷全國時,他看到了珍妮紡紗機(Spinning Jenny)的好處。珍妮紡紗機是占士·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在1764年發明的,它比單一紡車能多生產八倍。阿克萊特深受啓發,在1767年,他也創造了自己的紡織機,稱為水力紡織機。這台新機器由水力驅動,能夠同時紡織128條紗線,比珍妮紡紗機更快,生產的紗線也更加堅固。

很少人把科技視作學術研究,往往都是看到它的「錢途」(發明互聯網的Sir Tim Berners-Lee可說是異數)。國家肖像館對阿克萊特的介紹辭,也是這樣形容他「determined to make money from his invention (定意要用他的發明來賺錢)」。在1769年,阿克萊特取得了紡紗機的專利,並在德比郡的克羅姆福德 (Cromford)開設了一家工廠。

他在工廠附近建工人居住的房屋。我不知道「邊一個發明了返工」,但一起床就返工,放工就睡覺,卻是阿克萊特的傑作。阿克萊特並不只是一個發明家,他還是工廠制度之父。

血汗工廠

這當然標誌著英國人由鄉村務農轉移到城市尋找工作的開端,也是從小規模生產轉向連續大規模製造的範式轉移。更重要的,是阿克萊特在克羅姆福德實行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要有高度紀律性:每天有兩個13小時的輪班,鐘聲在早上5點和下午5點響起,大門在早上6點和下午6點準時關上。遲到的人將被排除在當天的工作之外,並且失去額外的一天工資;員工每年可休息一周,但不得離開鎮區。用現代的標準,阿克萊特絕不合符「人道」。

大量年僅七歲的兒童(後來年齡上升至十歲)也能受僱,在阿克萊特任內的最後時期,在接近1,150名員工中,有近三分之二是兒童。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血汗工廠」了,只不過是發生在二百幾年前的英國。路易士老師不禁想,普通人生活的進步真的要用百年計?先進國家的「先進」,就是這個意思吧。

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fe matters)運動之後,English Heritage 更新了阿克萊特的記敘,說他的棉紗生產是在奴隸貿易中獲益。雖然也有歷史學家反對這種看法,但時代改變卻也迫使我們對一些「英雄」再評價。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