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了,中世紀英國

教和學中世紀英國絕對是苦差,因為我們對中世紀認知實在太少了。簡單來說,中世紀是宗教的時代,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終於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人們開始由神回歸至人自身,這見於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

我們教學生中世紀的英國,則以1070年諾曼的威廉一世(Wiliam I)講起,直到1485年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的李察三世(Richard III)。中世紀當管治者也是苦差,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應對教會這另一個權力核心。還有,耗費大量財富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也令英國社會動會動盪。約翰王(King John)要簽大約章 (Magna Carta),也是因為五行欠財,才激怒了地主。英國在中世記還要跟蘇格蘭、愛爾蘭和法國打仗,中世紀的英國並不好過。

政教衝突

教會和國王的衝突,可以見諸於亨利二世和托馬斯‧貝克特(Thomas Becket)的衝突。亨利二世是金雀花王朝首位國王,而貝克特則是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也是英格蘭最重要的主教。貝克特能登此位,是因為他是亨利二世的好朋友,亨利相信這有助他壓制教會的影響,況且貝克特同時擔任大臣(Chancellor)一職,負責出謀獻策。豈料這位好朋友竟然站在教會那一邊,最終激怒本身出名暴躁的亨利二世,大叫要殺死貝克特(Who will rid me of this turbulent priest ?”)。而貝克特最後也真的為四個武士在坎特伯雷座堂 (Canterbury Cathedral)被殺。

Thomas Becket被殺的畫像

兩個人關係為什麼會變差呢?其中之一,是亨利二世通過了克拉倫敦法典(Constitution of Clarendon),以限制教會的權力。教會的人犯了事,由教會法庭審判,往往可以輕輕帶過,哪國家威嚴何在?但貝克特不贊成此改革,並逃到了法國。後來亨利雖然讓他回國,但關係已變差了。亨利二世還繞過他,找了約克主教來加冕他的兒子做繼承人。這都是二人火星撞地球的導火線。

Majesty的出現

學者John Gillingham 和Ralph A. Griffiths在Medieval Britai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一書也是由諾曼君主開始講起,但他們還說了一個大趨勢︰在中世紀,英國君主的控制力愈來愈高,人們開始要稱皇上為「Majesty」,這也是在十五世紀才流行起來。國會雖有些「民生」功能,但總不能批評君主了。另一方面,政府也開始利用宣傳(propaganda)去令民眾去跟隨政策。怎樣做宣傳?寫信。當時一個傳播資訊的好方法。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英國教會認為有所謂英國性(Englishness)。教會雖為一體,但其實是一個大家庭,成員有不同特徵,用不同語言,是很合理的事。那麼,由英國人控制英國的教會,也是沒有問題的。加上中世紀作家喬叟(Chaucer)等用英語寫作,英國的「國族」(nation)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

英國不是自古而來就有的!我們看到的東西,也是經過漫長的過程,過程當然要捱苦,但用歷史的眼光,也許都付笑談之中。

亨利二世於多佛城堡的國王大廳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

最新內容

  • 港書展下架界線欠奉書商難從|大學生「心理專家」主辦學校講座|英國成為歐洲「在家工作之都」

  • 我的工作點滴

  • 保守黨11月選黨魁|列斯暴動縱火燒巴士警拘20人|蘇格蘭或再出現垃圾滿街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