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呵呵呵

寫了兩期的族群歧視和政治參與,是時候換一個輕一點的題目:我們今天講天氣。當然,從社會科學的研究角度來說,看起來再沒爭議性的題目都可以讀出各種社會背景,就連道理上最人畜無害的天氣報告也不例外。

對移英港人社群,我很推薦《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一書。這本書是由牛津大學人類學者Kate Fox所寫,如題所述介紹英格蘭社會的各種潛規則:例如英格蘭人說話不直接,在聚會結束時不停叫你多留一會,背後其實恨不得你快點離開。而這本書的第一章第一節,就是天氣,足以說明「講天氣」在當地社會的重要性。

英格蘭天氣差值得講?

為什麼英格蘭人一見面就會講天氣?按作者分析,這是源於英格蘭人本身內斂、婉轉、過份客套,和避免爭執的文化傳統,而天氣正正就是最安全的聊天題目。畢竟,如果問工作,可能對方剛剛失業;問子女,可能對方不育或曾經歷流產;問伴侶,怎知道對方剛剛離婚⋯⋯說來說去,還是講句「今天天氣不錯」比較不會得罪人。話說回來,台灣社會明顯沒有這些避諱,我已數不清有多少次在台灣被陌生人問及各種私事而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當然,這現象還有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英格蘭天氣真的很差,所以很值得講。如果當天天氣特別好的話,更該大講特講。以前我也是這樣想,直到在台北住下來後才發現中伏。你說倫敦天氣差?不如你到冬天的台北住上一個月,你才知道怎樣才算天氣差。

回想大學畢業的時候,有想過研究院該到英國或是美國讀。那時候對英國的想像是冬天陰陰沉沉,住久了恐怕會得抑鬱症,於是立即否決了這想法。然而命運總愛開玩笑,二十年後來到台北生活,讀到以下一列統計數字:香港每年的日照時數是1836小時,倫敦是1683小時,台北卻只有1374小時;倫敦的陽光比香港少,但想不到原來台北的陽光比倫敦的更少。

濕凍的冬天

為什麼會這樣?沒錯,倫敦的緯度高,冬天的日照時間很短;但反過來夏天的日照時間則很長,一來一回也可補上。真正的問題,是台北的冬天常常下雨,天氣又濕又凍。就像是早前冬至的那段日子,在夾雜細雨的寒風中外出實是煎熬。想要好天氣,應該移民去澳洲才對。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房子大多數不設中央供暖。在高緯度地區生活過的讀者都知道,天氣冷不是問題,只要家中的暖氣開動了,其實比在香港還要暖。回想當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時候,天氣再冷也一切如常,要外面跌到零下四十度才需要停課(別問是華氏還是攝氏,零下四十度的時候兩者一樣)。

說到暖氣,就又回到移民生活適應的題目了。在香港,能源管理是學術題目;在會下雪的地方,能源管理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冬天的時候用塑膠布料把窗戶封起來,做好窗門隔熱,暖氣燃料費可以節省一大筆。沒有中央供暖的話,用冷暖空調製熱比用電暖爐發熱要省電,也是重要的家居知識。

提到下雪,學會如何在雪地開車,車輛打滑時如何防止失控,又是一門移民到會下雪的地方後必須要學的知識。如果移民到美國或加拿大中部那些人煙稀少而又會有暴風雪的地方,更要學習萬一在暴雪中被困車中應如何自救(如經常在車中預留食水和食物,困在雪中時在車外掛上鮮色衣物讓救援人員看到)。常有港人到北海道自駕遊時遇上意外,當中不少事件和不熟悉雪地駕駛相關。移民後的第一個冬天,就是(被迫)學習雪地駕駛的時機。

多找朋友圍爐

要在移民後的第一個冬天學習的,還有日短夜長。除非你移民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否則大概都要面對冬天日照比香港要短的現象。例如在英國曼城,日照最短的時候下午3點49分便會日落,每天日間時間不足7.5個小時。這些地方的政府很多都有應對日短夜長的指南,建議居民如何好好利用有日照的時間外出運動,日落後仍在路上則記得穿著反光衣物讓司機開車時可以看到。對移民來說,心理影響應該是最大的難關,欠缺日照更易讓人感到孤單,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多找朋友圍爐取暖。

一般的天氣應對,相對於移民生活適應的種種困難,可能還算是相對容易。再者,天氣是無法改變的,要埋怨也是白費心力。不過,留心觀察對於一些極端情況的對應方法,也可看出一些各地社會的差異。例如台灣和香港都有颱風,但「放颱風假」的機制就很不一樣,也反映出兩地社會甚至政治格局的不同。這點我們日後再展開。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

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