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允供金牛座導彈予烏克蘭

美中關稅戰陷於膠著狀態,美方正積極游說多國孤立中國,換取美方給予關稅優惠;在歐洲方面,德國候任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公開表示,願意提供射程達500公里的金牛座巡航導彈予烏克蘭,並指烏克蘭可以此攻擊克里米亞大橋,顯示德國正銳意加強軍力對抗俄羅斯,可能取代美國成為西方社會保衛歐洲的主要力量。
孤立中國的關稅戰
在美中關稅戰上,較值得注意的發展有兩點,其一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給予電腦及智能手機等產品暫行豁免,不入中國的145%關稅網,消息刺激美國科技股上升,但其後特朗普澄清說,正在準備把這些產品列入另一對等關稅清單,並非持久豁免;其二是美國政府指派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參與關稅對外談判,貝森特制訂了圍堵孤立中國的策略,在與亞洲多國的關稅談判中,明確要求對方承諾不會轉運中國產品赴美,以及不會讓中國公司藉該國設廠迴避對華關稅。
特朗普的全球關稅政策在4月2日和9日出台前,並沒有深思熟慮,存在許多漏洞,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強烈震盪,令美國聲譽受損,特朗普也廣受責難。但市場的反應正促使美國政府逐步修訂政策,針對科技產品作區別對待是一個重要修訂,因為美國企業需要時間轉移海外生產線,孤立中國也是一個重要發展,這可以收窄關稅戰的打擊面,從美國單挑全球變成美中兩國決鬥,其他國家或可按自身利益計算選擇靠那邊站隊。
中國在現階段的回應以報復反制為主,對美國輸華產品徵收125%關稅,並叫停各種涉美大型採購及投資,向美國施以最大壓力。但中國亦同時表明應以談判化解矛盾,美方也表示將來可以有談判,反映雙方都在摸索對方的弱點、痛點,同時積極拉攏盟友或分化他人,習近平出訪亞洲數國便是拉盟友共抗美國的舉措。美中兩國這些外交角力,由於涉及國家數目眾多,估計還會持續一段時期。
德國防務取態大幅改變
在歐洲方面,德國候任總理默茨成功與左翼社會民主黨組成執政聯盟,將於5月初正式就任總理。默茨在防務問題上的取態,明顯有別於前任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
過去烏克蘭曾多次要求德國提供金牛座巡航導彈,這種先進的戰機空中發射武器,有空中自動導航、拍攝地面影像、智能調較攻擊目標物路線、摧毀目標物表面防禦等功能,且射程長達500公里,是打擊俄羅斯境內重要軍事基建的犀利武器,德國政府和國會三年來一再否決烏克蘭的要求,因為擔心會令德國捲入與俄國的軍事衝突,有違二戰以來德國拒絕建軍迴避衝突的一貫方針。
可是,在最近一次德國大選前後,隨著俄烏戰事持續深化、美國不斷削弱對歐洲防務承擔,德國的施政方針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具體表現就是大幅增加防務開支、積極加強軍隊建設、加大軍備外銷,並公開表示俄羅斯的野心絕不限於侵佔烏克蘭,與俄國的軍事衝突可能在未來四年的任何時間發生,德國必須盡快作好準備。這個根本性的改變,導致候任總理默茨答允供應金牛座導彈予烏克蘭。
當然,德國最終會否供應及何時供應金牛座導彈,讓烏克蘭裝配在美製F16戰機上,還取決於好些內外因素。外在因素是北約主要盟友的取態,內在因素是極右政黨的牽制阻撓,但大方向已經明確,這反映德國新一屆政府在歐洲防務上將會扮演主要角色,牽頭對抗俄羅斯,默克爾年代藉著與中國及俄羅斯做生意來改變共產世界的思維已一去不返。
這次促使默茨公開承諾軍援烏克蘭的導火線,是俄軍在剛過去的棕櫚主日以導彈空襲烏克蘭邊境城市,造成大批平民死傷,棕櫚主日是信奉基督宗教的國家頗重視的宗教節日,記念耶穌乘驢騎進耶路撒冷。之前美國介入調停,要求俄烏雙方暫時停火,為止戰談判創造條件,烏克蘭已經答應,俄羅斯卻拒絕,並選擇在棕櫚主日發動大殺傷空襲,這行動令歐洲諸國認為,靠美國斡旋根本不可能煞停俄羅斯外侵勢頭,必須以更強硬的手段和更嚴厲的信息來阻止俄國侵略歐洲,宣布對烏克蘭供應先進導彈就是對俄發出嚴厲警告,因此默茨才會明確提到金牛座導彈可以摧毀克里米亞大橋。普京揮軍侵佔烏克蘭東部大片土地,就是為了建立連接克里米亞俄國海軍基地的陸地通道,若烏克蘭隨時可以炸毀克里米亞大橋,所謂陸地通道就此路不通。
告別韜光養晦
吊詭的是,二戰後德國一直奉行韜光養晦方針,避免挑起矛盾,這是因為德國人自覺要為兩次世界大戰承擔責任,牢記歷史教訓,致力維繫歐洲和平。但如今俄羅斯侵佔烏克蘭,戰事歷三年仍未結束,俄國追求的所謂遏制北約擴張不知止於何處;歐盟內邊界貼近俄羅斯的小國人人自危,而美國這個老大哥卻一反常態,不再充當維護歐洲安全的保護者,要求歐洲自食其力,自行承擔歐洲防務重擔。
白宮在俄烏戰事中更公然偏袒俄羅斯,叫停美國對烏軍事援助,逼烏克蘭接受城下之盟,美俄二國的異常表現,令德國再無選擇,終於告別韜光養晦方針,轉行強軍擴武的新路線,這個劃時代的轉變影響深遠。而促成這個轉變的,不是德國軍國主義復辟,忘記歷史教訓;不是極右政黨上台,奉行仇外政策,而是因為普京和特朗普跳了一隻探戈舞,嚇驚了整個西方社會。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