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位只差一步的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可說是突破了普通人的「盲腸」,從來沒有人想過或者敢將國王的頭砍下來。在1649年的時候,查里一世仍是實實在在的國王,但克倫威爾竟能說服大多數人以叛國罪名將國王處決——這是史無前例的。
克倫威爾早年事蹟並沒有太多記載,但根據歷史作家大衛‧霍斯普爾(David Horspool)Oliver Cromwell 一書,克倫威爾原來曾在童年時跟查里一世見過面。也許,看過對方的「鼻涕蟲」時代,人家做了國王也不會太有距離感。
克倫威爾驍勇善戰,不但在內戰時領導國會軍打勝仗,還把英格蘭聯邦(The New Commonwealth)的敵人打敗,這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國家在他統治下也算穩定。他理應名留青史吧?
是英雄還是惡棍?
但他卻是個富爭議人物。在歷史科最大派用場的問題又出來了︰究竟是英雄還是惡棍(villain),學生又要拿出證據去支持他/她的說法了。
英國內戰之後,權力理應落在國會和克倫威爾身上。克倫威爾應否做國王呢?克倫威爾說得清高無比︰「我並不把自己稱為國王,我只是嘗試為上帝和人民做對的事情。」他也真的沒有做國王,只做了護國公(Lord Protector),但其權力實際上跟查里一世沒有太大分別,權位也可傳給其兒子——這其實跟做國王又什麼分別呢?他也學足了查理一世的風範︰國會不能批評他,而他也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徵稅。這有點惡棍味道吧。
另一方面,克倫威爾是一個清教徒(Puritans),認為人們不應該享樂,於是下令關閉酒館和劇院;健康的運動也不可以,若男孩在星期日踢足球更會被鞭打。最要命的,是大家最喜歡的節日——聖誕節也被取消。在克倫威爾的眼中,唯一的人生目標是努力工作,然後上天堂。可想像不少人都對克倫威爾恨之入骨了。
擱在西敏廳屋頂的頭顱
克倫威爾在1658年去世,兒子李察‧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繼任護國公,但他沒有父親的政治力量,國會決定要復辟君主制。流亡海外的查里二世(Charles II)回到倫敦,並在1660年復位,這稱為「王政復辟」(Restoration)。
查里二世又被稱為「歡樂國王」(Merry Monarch),因為他恢復了克倫威爾取消的聖誕節。這對於聖誕的粉絲絕對是有重大歷史意義,但更重要的,是共和國只維持了短短11年,這個國家又重回斯圖亞特王朝(Stuart monarchs)手上。
1661年1月30日,是查里一世被處決的周年紀念,國會宣布當時已死的克倫威爾為「叛徒」,更將他的屍體問吊。後來克倫威爾的頭顱被插於尖刺,放於西敏寺廳(Westminster Hall)的屋頂上,長達三十年之久 —— 這是為了展示國王權力和背叛的後果吧。
但他的頭顱還有故事,據說曾有士兵把克倫威爾的頭顱偷回家,並收藏在煙囪裏(不要問我為甚麼!),當他看到要歸還頭顱的宣布時大驚,不曉得人們仍這樣重視這一件「東西」!後來克倫威爾的頭顱輾轉落入收藏家手中,但無人能確定那真是克倫威爾的首級。
國會外「叛徒」的雕像
若讀者今天到倫敦國會大樓附近遊玩,應會看到國會大樓面前豎立了克倫威爾的雕像(Statue of Oliver Cromwell)。政府於1895年首次公開提議豎該雕像時,其實是頗受質疑的,因為克倫威爾曾在愛爾蘭進行鎮壓和征服。2014年,也有國會議員建議移除雕像。
但為何會要豎立一個「以下犯上」者的雕像?正正是因為克倫威爾代表著不順從!當時的英國首相羅斯伯里伯爵(Lord Rosebery)代表的自由黨政府認為,這能代表他們的精神,於是在議會外豎立一座雕像,以紀念克倫威爾出生三百周年。
這座雕像的對面,即在聖瑪格麗特教堂(St Margaret’s Church)的牆上,正有查理一世的半身像。我想,無論克倫威爾是英雄或是惡棍,人們仍為希望他屬於國會這一邊。一個代表人民的化身,而不是走向國王那一邊。這個解讀,不知你是否同意?
(圖片: Steve Punter, CC BY-SA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