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憲法與歷史學習
學習要有學習動機。我在英國「搞掂」生活所需就好了,何必學歷史?
首先,功利一點說,英國永居考試Life in the UK Test不少題目都跟歷史有關。筆者知道不少朋友都是做模擬試題預備就算,但死背一堆資料,其實是浪費時間。既然要考試,何不借此機會弄清背景。我太太就問了我三次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是誰。她雖然知道他有「護國公」(Lord Protector)之稱,但卻不知道他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王黨,並下令處斬查理一世(Charles I)!如此驚險刺激的事實,差點被死吞硬背的「應試攻略」忽略了。
另外,假期的國內遊,總會參觀一些古跡。我們到亨利八世(Henry VIII)曾居住的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孩子在學校讀歷史,我教歷史,當然看得津津有味,大呼過癮。但太太又是弄不清亨利八世是什麼「朝代」,興緻當然大打折扣。幸好,大家討論亨利八世「娶老婆、斬老婆」的事跡(血跡?),又眾聲喧嘩了。
不過,研習歷史最重要的,還是能讓我們了解「今天」。
舉一個例,我們都知道英國是不成文憲法,我們也知道英國奉行君主立憲制,若要改憲法,定必要「郁動」這悠久的制度。忽發奇想,歷史上英國君主有對憲法作過什麼影響嗎?看了法律學者Martin Loughlin所著的The British Constitution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後,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不像法國或美國,英國沒有革命危機。我們都知道1640年英國內戰,查里一世(Charles I)被送上斷頭台,雖然那時候有成文憲法出現,但卻沒有全面重新界定政府的架構。人們就算處決了國王,但仍相信國王這一職位的重要。1660年查里二世(Charles II)重登大位時,人們又恢復舊制,只是國會權力大了。就算在1685年,占姆士二世 (James II)想復辟天主教,傳統派找了威廉三世(William of Orange)來做國王,並簽署了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也不是天翻地覆,只是將國王管治國家的實際權力轉至國會。
認識了歷史,我們會問,為何英國人不一改到底呢?美國就寫了自己的成文憲法(written constitution),是英國落後保守嗎?只能說,這就是英國的文化和性格。愛爾蘭裔的英國的政治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在著名作品《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等就指出,政治制度太複雜,不能用抽象原則去設計。我們必須考量時、地、人,還要考慮習俗和習慣。法國大革命雖然浪漫,但所造成的破壞和恐懼,就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
沒有成文憲法,就意味我們要看案例,要了解前人所作,不能大改特改,什麼都推倒重來。這種智慧,就是英國的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香港人今天面對「禮崩樂壞」,更能明白「保守」的重要。
最近,查里斯三世上任,雖有反對之聲,但未有大規模改革之意。這反映英國人覺得不應大變,革命對他們來說不是好東西。你可以說他們不思進取,但他們或會問,你懂歷史,你懂過去嗎?
▌[英史補習班]作者簡介
路易士老師,移英港人。在港教通識,現於英國公立學校教歷史和地理。閒時愛讀書和遊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