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聚焦 中國數據失真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首推美國大選電視辯論,特朗普與賀錦麗首度正面交鋒,國內重大的政治、經濟、民生問題,乃至外交政策,均高度聚焦。共和及民主兩大黨候選人當選後將如何管治,圖畫變得清晰。相較之下,中國陷入經濟危機,進退失據,政府為保士氣「斬腳指避沙蟲」,不斷取消數據發布或美化統計數字,令前景變得極不明朗。

中國數據失真

上周《經濟學人》有一輯中國專題報道,針對中國數據失真持續惡化深入分析:從青年失業率到外資流入數字等,多個極其重要的經濟與民生統計數據發布突然取消,不再及時更新,出入口貿易數字不同的官方統計出現重大落差,差額高達2300億美元,令美國財政部咋舌。而官方公布的GDP數據居然已回到疫情前的正常增長幅度,與民眾及商界切身感受到的蕭條背道而馳。報道據此提出疑問,在數據如此混亂失真的情況下,民眾和企業怎能夠作出正確判斷,一起走出危機?

報道指出,過去中共在嚴控公開資訊之時,可以倚靠各級調研機構提交的內參消息和研究報告,作為決策的依據。但近年政府內部高舉習近平的權威,強調劃一服從,許多原本在黨內有發言權的知識分子,相繼因為對經濟危機力陳己見而遭處分,官員和學者開始迴避講真話,以免得罪中央。這些倚靠官員和學者據實而言的內參和報告,還有多少參考價值?

政府雖手握大數據,清楚知道民眾出行和消費等實際情況,但這些數字卻不一定能幫助政府作正確的政策判斷,例如民眾對電動車的需求有多大?生產多少才不會供過於求?政府該補貼多少才能讓企業維持合理盈利?沒有真確及時的市場數據,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就難以發揮作用,民眾和企業在資訊不明下,也會不敢消費和投資,令經濟危機惡化。

相較之下,美國總統大選辯論突顯了美國決策的公開性,資訊相當透明,決策者得以在事實的基礎上,提出各自的政策主張,讓民眾藉選票與消費行為抉擇。這個制度雖不完美,效率也不是最高,但比較能夠迴避重大錯誤,即使犯錯也有較大機會自我糾正,這是美國經濟賴以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與中國的中央統一指揮、集中全國資源辦大事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在中美大國角力中,這兩套決策制度的長期較量,很可能就是最終勝敗的關鍵。

美中關係推向更低點

美國的大選辯論,與中國有關的部分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貿易政策,特朗普仍然主張一刀切大幅增加中國產品輸美關稅,這是他在任期間的重要政策;賀錦麗則主張區別對待,普通民生消費產品維持正常進出口,戰略領域的高科技產品和材料則嚴格限制,在壓制中國崛起之時避免刺激國內通脹。

這兩套主張,在過去八年各自得到付諸實踐的機會,對中國的發展也都起了巨大的打擊作用,特朗普的政策造成強烈震盪衝擊,逼使大量生產線移離中國規避關稅,造就了亞洲多國的工業發展;民主黨的政策則形成了科技瓶頸,卡住了中國高科技發展的脖子。

大選辯論與中國有關的另一重點,是外交政策上誰對更強硬?特朗普想突顯他的強人形象,說俄羅斯、中國和北韓都懼怕他,只有他能粉碎中國威脅,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民主黨的財閥投資中國汽車產業,削弱美國汽車業;賀錦麗則攻擊他崇拜獨裁者,獨裁者都知道可用利益取悅他。這兩套說辭,反映的其實是同一套價值判斷,就是中國在未來一段頗長時間都會是美國最大的威脅,不論誰上台都要顯示對華強硬壓制,不論誰對華友善施惠都會受到嚴厲攻擊。這敵視中國的政治氣候,將會把美中關係不斷推向更低點,香港處身中美夾縫內,恐怕也難逃池魚之殃。

不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不是鐵板一塊,荷蘭雖然宣布跟從美國,對高端芯片對華出口實施更嚴格限制,但彭博通訊社在中歐經貿談判後傳出消息,指歐盟打算降低對中國製電動車的懲罰關稅,這消息假如屬實,則中國電動車可望大批出口到歐盟,紓緩電動車行業當前最大難題,就是供大於求庫存積壓。歐盟此舉顯示,歐洲國家未來很可能成為美中衝突裡的一個緩衝地帶。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

  • Disturbing scenes bid farewell to 2024

  • 「已完」喎,身份咁尊貴,不過花嗰十零廿萬,(更何況係有重大任務在身)應使則使,應食則食,鄉港人唔好咁細眉細眼啦!!唔係,俾人喺小紅書唱衰:窮遊日本就羞家囉⋯⋯。

  • 人間世_西藏眾生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