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猝逝激起千重浪 聯合國議案孤立以色列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包括: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突然逝世,大批民眾自發悼念,政府嚴格管控悼念活動及言論;以色列拒絕國際社會的停火呼籲,持續轟炸及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巴人死傷數目急增;香港特區政府拒絕向中大學者何曉清續發簽證,令她無法回港授課,中大隨即把她解僱。
李克強突然逝世
李克強突然逝世,官方宣稱死因乃突發性心肌梗塞,全力搶救無效。海外評論者卻普遍認為事有可疑,因為李克強年僅68歲,在退休領導人中屬於極其年輕,他擔任總理長達十年,在任期間和退休後都有專屬的醫護人員照顧健康,病發時在上海一個高級賓館游泳,距離醫院不過十數分鐘車程,大部分心肌梗塞病患在黃金兩小時内搶救都能救活,李克強卻返魂乏術,難免引起許多忖測。尤其中共高層正處於內鬥激烈時期,外交部長秦剛、國防部長李尚福,擢升高位不到一年便突然垮台,肇因卻秘而不宣,令中共高層人人自危,就在這敏感時刻,論資歷聲望唯一可與習近平比肩的李克強突然英年早逝,在政壇上引起的震動和忖測,自然非同小可。
李克強在任期間並無重大建樹,因為習近平非常強勢,他長期活在習的陰影下,重大事情都要向習請示,整個國務院被黨中央架空,總理的權力被大幅削弱。但這位「一事無成」的卸任總理,逝世後卻引發大規模的民眾悼念,追悼內容主要集中在他個人操守清廉、經濟學知識豐富、對中國經濟情況敢說真話,以及堅持鄧小平的對外開放、市場改革路線。把這幾點內容,連繫到網絡上瘋傳的諷刺語句「為何不是他」,令許多評論者相信,民眾普遍對現狀不滿,對習領導下的政府施政有怨言,所以借追悼李克強來宣洩不滿,帶有強烈的控訴意味。
嚴厲管制悼念活動
由於李克強故鄉和全國多處都有大批民眾自發悼念,而追悼內容又不時語帶雙關,令北京當局高度緊張,害怕歷史重演,像過去周恩來與胡耀邦逝世,民眾追悼活動演變成大型政治抗議,但又不能禁止民眾悼念這位前總理。因為李克強是完滿落任,在政治上並無明顯過錯,中共中央因此一面給予高度評價,全國官媒高規格報道他去世的消息,喪禮也按正國級領導人規格進行,所有官方機構下半旗致哀。與此同時,安排盡快火化遺體,責令各地政府嚴格管制悼念活動,對公眾場所和網絡上的悼詞輓聯等也從嚴審查,阻止民眾對李的功績給予過高評價或搞公開告別活動。這些措施,明顯是希望平息悼念潮,使其盡快過去。
在政府嚴厲管制下,有形的悼念活動、有組織的群眾集會、帶批判的信息傳播等,都會迅速被取締禁制,但政府無法阻止民眾猜疑不滿,也無法阻止中共幹部惶恐不安。秦剛、李尚福倒台,李克強猝逝,連串出乎意料的事情,就像深水炸彈那樣,引發了巨大的沖擊波,正不斷向外擴散,令中國政壇充滿變數。
以色列罔顧聯合國大會議決
在國際局勢方面,儘管聯合國大會上有120個國家支持約旦的動議,要求以色列停火,為人道救援、釋放人質及和平談判創造條件,只有14個國家反對,45個棄權,但以色列仗著有美國撐腰,罔顧聯合國大會議決,繼續轟炸加沙,並派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加沙北部居民即使逃往南部,在醫院、教堂等場所尋求疪護,仍然不時受到炮火攻擊,食物和藥物嚴重短缺,大批平民死亡,當中許多是小孩。這些無辜婦孺和病患的死傷實況,經互聯網和媒體傳到世界各地,令國際輿論出現明顯的轉變,從初期哈馬斯發動突襲俘虜人質時較同情以色列,轉變為不滿以色列使用過度武力報復,違反須盡力避免傷及無辜的國際戰爭守則。
這個轉變可以從歐盟國家對約旦停火動議的取態清楚看到,大部分歐盟國家投了棄權票,以法國為首的八個歐盟成員甚至投了贊成票,就連英國、澳洲和印度這幾個美國倚重的盟友,也沒有追隨美國投反對票,以色列就算在軍事上取得絕對優勢,在國際輿論上已經變成輸家,外交上逐漸陷於孤立。令人擔憂的是,國際上這股不滿以色列的情緒,正演化為針對猶太人的排斥與攻擊。
何曉清遭拒續簽證及解僱
香港特區方面,卓越學者何曉清遭拒續簽證及解僱,是一宗標誌性的政治干預學術個案,令國際社會清楚看到,香港已失去珍貴的學術自由。何曉清有優秀的學術成就,她在多倫多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專研「六四」歷史,2010年受聘於哈佛大學,教授「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連續三年獲卓越教學獎。
她在多位重量級學者舉薦下,2019年赴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歷史系副教授,連續兩年獲中大文學院傑出教學獎,她的著作在學術界也享有高度評價。這樣傑出的學者,卻因為執著於教導學生認識天安門運動的歷史真相,不容於中共政權,先是青年民建聯副主席穆家駿攻擊她是「西方代理人」和「學棍」,指她「在專上學界散播反中亂港思潮,荼毒香港的下一代」,然後特區入境處拖延她的簽證申請,調查她早年的學術資金來源,在沒有任何違法事由下拒絕續發工作簽證,然後中文大學完全不作爭辯,第一時間配合政府舉措,以何曉清不獲簽證為由把她解僱。這種結合政治與行政操作、強行逼走一位傑出學者的行為,清楚告訴全世界,香港大專學府已是政治凌駕學術,對中國具批判性的學術研究不可以在香港進行,只能轉移至海外。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