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錨

我在 2002 年 11 月到訪阿富汗,即九一一事件後一年零二月。時美軍控制阿國北部馬扎爾沙里夫,為當年全權控制之里程碑。我從首都喀布爾巴士總站乘車,遇夫婦孩童甚為友好,與我分享「四腦」(即核桃)及提子乾,我亦與其家人分享桑子。沿路山脈崎嶇,景致似巴米揚高山峽谷,時而壯闊,惟道旁房舍盡破。

不久,目所及處皆雪,至海拔 3363 公尺入隧道,隧道名為薩朗,全長僅 2.6 公里,蘇聯及阿國耗六年建成,1964 年通車,屬當時全球海拔最高地道,為阿國南北交通要塞,軍事經濟命脈所在。未料通車十五載,蘇軍入侵阿富汗,通路遭毀,世紀初塔利班執政,隧道依舊失修,只容徒步而行。

我到訪阿國時,道路剛修復不久,汽車可行,然而道內一片漆黑,僅靠車燈照明,車速如龜,水浸路上,車行時聽見濺水聲。行至中途,忽遇堵路,司機響號催行,乘客更覺不安。

 

默唸經文

汽車排氣,廊中朦朧,隱見車尾紅黃訊號燈,腦海凌亂,如幽閉恐懼。此時乘客忽抬高雙手,掌心朝天,輕聲唸誦《可蘭經》。我想起曾於佛祖初轉法輪地鹿野苑日本寺廟習得《妙法蓮華經》選段,那時晨暮唸誦,早銘記於心,還有少年時於齋鋪因好奇而取得《心經》卡片,隨心默唸,稍覺寬心。未幾車復行駛,離開隧道。

此後每逢焦慮,經文皆助我心。有年喪親之時,悲痛難免,心中唸經,較易渡過難關。又曾徒步非洲屋脊乞力馬扎羅山,到山口前空氣稀薄,唸經增長動力與信心。間或只想平靜,亦會默唸經文,視之為「慈悲之錨」(ancre de miséricorde)。

據說每艘船上,常備大錨,為終極救命靈丹,於風暴亂世中尋得穩定,稱為「慈悲之錨」。「慈悲之錨」或許只屬比喻,與真正航海運作不同,海錨非必實物,亦可為經文。

 

尋找自己的錨

兒時曾上基督教主日學,我問導師既有《聖經》,何須背誦金句?導師答苦難時無法讀經,如但以理困獅子坑,身處禁錮,失卻自由,困鐵窗之時,然金句銘記於心,即能解脫。導師後於蘇格蘭因癌病逝,臨終安祥,無懼走過死蔭幽谷,大概因早已尋得慈悲之錨。

海錨可為《心經》、或《聖經》、或《妥拉》、或《可蘭》,或詩辭歌賦,又或心中抱持之原則。人受盡委屈,無法控制外界,至少心中留一片淨土,為安樂之源,正因別人無法干預,此等平靜泉源永不枯竭。

風雨交加難免濕身,然信念不屈,尋得最適合自己的「慈悲之錨」,日子不至過度難熬。

照片:從香港往沖繩遊輪上,薯媽常說最難忘是那年於船上與一個香港家庭匆匆相遇,數年以來念茲在茲,照片攝於 2020 年 1 月 29 日。

連結:https://www.patreon.com/posts/100957122

注:有關「慈悲之錨」的比喻,見於《所有的生命都在流動:大海給你我的生命指引》(Petite philosophie de la mer),作者 Laurence Devillairs。書中以事實陳述方式提及「慈悲之錨」,但查證後更覺只屬比喻。

 

▌[光合作用]作者簡介
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