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年孤寂 : 奧爾塔如何為東帝汶贏得諾貝爾和平獎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對諾貝爾和平獎恨得牙癢癢,認為自己在中東以至烏克蘭的外交成就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於自己仍未收到諾貝爾委員會的賀電大感不公。另一邊廂,過去幾年有多位香港民主派人士亦曾經被提名角逐諾貝爾和平獎,包括黎智英 、黃之鋒、何桂藍、鄒幸彤和李卓人,究竟他們又會否有一天收到諾貝爾委員會的喜訊?

有人詬病諾貝爾和平獎難以預測,究竟由挪威國會委任的五人委會員採用什麼標準篩選?或許從一位香港人甚少談論,但曾經是接任聯合國秘書長熱門人選,現時出任東帝汶總統的若澤・拉莫斯・奧爾塔(Jose Ramos-Horta)獲得和平獎的經歷,可以看到這個獎項的價值,更可以了解一個弱小邊緣民族在強鄰壓境底下如何保存文化和成功獨立。

帝汶島是印尼一萬七千多個島嶼之中位於東南端的一個海島,西半邊屬於印尼,東半邊就是東帝汶的國土,南面距離澳洲只有六百多公里。東帝汶現今人口只有140萬,幾乎全體信奉天主教,印尼是全球最大的回教國家,人口是東帝汶的200倍,國土面積比它大120倍;在經濟上東帝汶屬於低度發展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1500美元,澳洲比它高40多倍,所以東帝汶名符其實是挾於印尼和澳洲兩個大國之間。

東帝汶自16世紀起成為葡萄牙殖民地,直至1974年葡萄牙發生康乃馨革命,從獨裁政權走向民主體制,隨後撤出分佈亞非的殖民地,東帝汶於1975年宣布獨立。

但印尼總統蘇哈圖在得到美國總統福特和國務卿基辛格默許之下,以防止共產勢力崛起為名,在僅僅九天之後便揮軍佔領東帝汶,開始了持續24年的非法統治,期間共有十萬至二十萬人因戰亂或饑荒死亡,令東帝汶人口比起佔領前減少近三分之一。

孤獨的流亡外交部長

奧爾塔出生於東帝汶首都帝力,在天主教學校接受葡語教育,葡萄牙爆發康乃馨革命時剛好25歲。當時他剛從在另一個葡屬殖民地莫桑比克完成新聞糸培訓回國,受非洲的反殖思潮啟蒙,加入剛成立的「東帝汶革命陣線」(FRETILIN),鼓吹東帝汶獨立自治。趁葡萄牙軍隊撤出東帝汶之際,革命陣線在1975年11月28日宣布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臨時政府。

奧爾塔在革命陣線中負責對外聯絡,就在印尼入侵前一天,他受命到聯合國負責外交遊說。當時是他第一次到紐約這種大城市,第一次看見嚴冬下雪,身上只有幾百美元,卻連一件冬天大衣也沒有,便要隻身從酒店徒步到聯合國總部向各國代表遊說。

當時正值美蘇冷戰的高峰期,美國剛從越南敗走,國內瀰漫一片恐共情緒,害怕共產主義在東南亞擴張,擔心獨立的東帝汶會成為共產國際的勢力範圍。所以儘管在奧爾塔遊說後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均通過決議,譴責印尼軍事入侵,重申東帝汶人民有自決和獨立的權利,但只停留於政治宣示的層面,不但沒有實際行動,美英兩個安理會成員國更繼續向印尼售賣軍火。

就在這冷酷無情的國際形勢中,奧爾塔肩負著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成為東帝汶獨立運動的「流亡外交部長」,隻身一人,沒有大使館、沒有財政預算、 沒有官方平台,在國際上處處碰壁。

正當他的革命同志古斯芒在東帝汶國內領導遊擊隊抵抗運動,奧爾塔就在國外尋找聆聽者,把握每一個機會解釋東帝汶的自決權利和國內人民面對的殘酷壓迫,嘗盡被冷落漠視的滋味。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經常對著空房發言,但我每次講話時都想像我是代表著那些不能說話的同胞發言。」

當時的奧爾塔與今天的香港流亡者一樣,持續承受跨境壓迫和死亡恐嚇,他總共有11位兄弟姊妹留在國內,在窮困生活中成為外族政權要脅他的人質,其中三位就在印尼佔領期間被迫害死亡。連累家族受難的歉疚是一道永不癒合的傷痕,但奧斯塔經常告誡自己 :「如果我停下來,他們就會贏。」

以記憶回應槍枝

奧爾塔深諳文化復興是東帝汶反殖運動的關鍵,相信文化語言和國族認同是抵抗壓迫的武器,與武裝鬥爭不遑多讓。他曾經在聯合國演說中表示:「我們是一個有自己語言、自己信仰、自己歷史的民族。我們的夢想與侵略者不同,因此我們不會被磨滅。」他的信念簡單直接:「一個沒有記憶的國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國族,我們的歌曲、語言和手織布告訴世界,我們仍然在此,我們永遠都會在此。」

奧爾塔的遊說工作有兩條底線,一是針對侵略政權而非敵對人民,二是從不煽動宗教仇恨。他經常強調:「我們並不憎恨印尼人民,我們只想他們看到東帝汶人不是叛亂者,而是有名字、有歌曲、有墳墓的鄰居 。」

1996年是奧爾塔遊說工作的轉捩點,他和東帝汶主教卡路斯・貝洛(Carlos Belo)同時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奧爾塔在接受諾貝爾獎的演說中,不但提出東帝汶的和平獨立路線圖,也關心中國的人權狀況:「我向中國領導人呼籲,請他們聆聽本國人民的意願和對於開放社會、法治、民主和言論自由的訴求。」他也呼籲中國接受台灣加入聯合國作為觀察員以及聆聽達賴喇嘛對於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的建議。

諾貝爾獎猶如一把萬用匙,替奧爾塔開啟了很多遊說的大門。1998年印尼在金融危機後民怨爆發,蘇哈圖政府倒台;1999年奧爾塔結束流亡生涯回國, 東帝汶在聯合國監督下舉行公投,78.5%人民支持獨立;聯合國設立過渡機關接管東帝汶,2002年「東帝汶民主共和國」誕生,成為 21世紀首個新獨立國家。

一個強鄰環伺的小國,獨立後的路途自然絕不平坦。奧爾塔此後在政府擔任過外交部長、總理和總統等要職,更曾經在2008年被槍擊而差點喪命,卻因此累積了道德力量促使叛軍繳械投降,令東帝汶恢復和平。

或許奧爾塔在國際舞台上廿四年的「孤獨推銷員」生涯,可以用他在接受諾貝爾獎演說中的一段話總結:「當他們想用槍枝抹掉我們,我們的回應是記憶;當他們想令我們滅聲,我們的回應是在戒嚴時期用本土語默禱。」

後記:

在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的紀錄中,東帝汶與香港的軌跡剛好相反。在1946年聯合國根據《憲章》第十一章首次建立《非自治領地清單》時,英國提交的名單中包括香港;而葡萄牙則堅持其海外領地(包括東帝汶)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東帝汶未被列入清單。直至1975年印尼入侵東帝汶後,聯合國大會於同年12月12日通過第3485號決議,確立東帝汶作為未完成非殖民化地區的地位,從而實務上將其納入非殖民化委員會的關注範圍,直至2002年獨立。

相對而言,香港自1946年起已被列入《非自治領地清單》,但國際社會對其去殖程序缺乏行動;197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908號決議,應中國政府要求,將香港與澳門從清單中刪除,香港從此失去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的監察。

▌ [顧後瞻前] 作者簡介

黎廣德,資深工程師。倡議永續發展,曾任公共專業聯盟創會主席及特區政府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移居海外後特別關注文化傳承及離散港人在全球各地的公民社會如何互補與發展。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