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赤柱的刺繡

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是我極希望參觀的一個地方。在倫敦Lambeth的博物館現址,前身是一所醫院。1936年起用以收藏和展示戰爭物事,或許,意義上也儼如一個治療之所 —— 回顧一戰以來戰爭的旅程,細味瓦礫血肉之下人的恐懼、變通和淚水。

帝國戰爭博物館

四小時的漫行,我看到一個又一個平凡人的故事,試圖想像當事人經歷炮火時的無力感和情緒。

就好像奧匈帝國的陸軍將領的制服。

軍服血的教訓

與德國結盟的奧匈帝國軍隊由十多個不同族裔的軍旅組成,軍中就用上超過二十種不同的語言/方言。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拿步兵的制服是展品之一。制服威武之中又不乏優雅,但1914年開戰初期,將士穿這制服卻成為協約國易於追擊的一環。將士除了槍枝、靚靚軍官帽、靴上又有綁腿,但這個曾經是士兵腿部重要的防護裝備,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綁腿因壓迫血管,降低了肌肉的爆發力和靈活性,是平原衝刺和劇烈的山地活動的阻礙。

給你屬於過去的軍裝,叫你面對震撼將來的炮火,結果?就是血的教訓。

博物館另一個展品,就是在陣上被炮火擊殺的奧匈軍官頭上被焚至變形的官帽,和一支燒成焦炭的金屬號角。單看這兩項展品,便可以想像士兵的身體和心靈的創傷是何等巨大,進而更難以想像平民面對炮火和死亡的恐怖場景。

圖下方被炮彈炸至變形的小號。身懷小號的法兵也陣亡。

不適合現代戰爭需要的行裝,在幾年的大戰中都不斷被改良。第一次席捲歐洲大陸的戰爭,之所以被稱為大戰The Great War,正是源自歐洲一隅的衝突,演變成涉及全球多國(包括原本守著Isolationist路線的美國)的戰事,使用的武器、化武的威力規模和殺傷力之大是當年前所未有的。

遊樂場設施變直升機坪

現代戰爭,或透過新聞認知的戰爭,通常都以數字反映其嚴重、激烈程度。死傷越大、用上的兵力和軍事設施所費越高,便會得到政治領袖更大的關注。

只有當人權和尊嚴等價值被當權者重視時,戰爭陰霾下的凡人、平民、士兵的生命才會被重視。而透過經歷過戰火底下人們的聲音,和小百姓的溫情,我們彷彿明白了如何在生存中擁抱生活,不失盼望。

在福克蘭群島戰役中被徵召入伍的教育遊輪SS Uganda烏干達號的故事,也是我在博物館頭一次聽到的。烏干達號是1952年下水的英國商船,到了六十年代船運漸被空運取代;船後來被改裝成教育遊輪。當時英國的學校會為學生舉辦遊輪旅程,寓教育與旅遊於一身,烏干達號就曾帶成千上萬的英國學童去過西班牙、意大利等地遊學。

1982年,阿根廷和英國在福克蘭群島打仗。由於那地近乎鳥不生蛋,連一個正規機場都沒有,所以國防部要徵召大小商船運載軍用物資甚至駐守福克蘭海域。烏干達號就被徵用為醫療船。甲板的觀景台和遊樂場設施頃刻間被剷平,加建了直升機坪。

烏干達號

烏干達號代號為「母雞」(Mother Hen),與其他三艘英國醫療船,和另外三艘來自阿根廷的救護船協調行動。在戰爭期間執行了504次手術、治療過730名傷員,包括150名阿根廷士兵。後來戰事結束,烏干達號就用來運送英兵回到Southampton。

碰巧博物館的口述歷史導賞員伯伯,喜孜孜地介紹一位退伍海軍阿John。John當年就曾乘搭烏干達號回家,他說其實在那遊輪上並不浪漫,甚難一覺睡到天明,因為這艘前教育船的床位全是為小學生而設。高頭大馬的軍人要曲著雙腿睡覺。他又提到在陸上勇猛的啹喀兵,在海上卻大暈船浪,連在船上走路都一歪一倒。啹喀兵形容,往修咸頓的航程比在陸上作戰難受百倍!

來自赤柱的刺繡

戰爭中,沒有武器、沒有權力的人,有時體現的勇氣令人動容。

說的是在香港淪陷時被囚在赤柱拘留營的 Mrs Day Joyce (原名: Daisy Mary Sage)。Mrs Joyce在1940年到殖民地政府教育司署出任生物學家。1941年12月7日日軍攻入香港後,她留在位於喇沙書院的臨時醫院做護士助理。隨著英兵敗走,日軍聖誕日在赤柱聖士提反書院的陸軍醫院進行大屠殺,及後Mrs Joyce跟其他千多人被關進聖士提反書院的拘留營。

作為戰俘,不知終日,但Mrs Joyce用收藏起的桌布、抹布做刺繡 —— 兩年多以來,她繡上1,100多個被囚戰俘的名字,當中有聖士提反的老師、有喇沙的老師、護士、醫生。她又用圖案作為密碼記錄在拘留營的所見所聞。這幅百家布刺繡,被偷偷收藏在床板之間。她說,刺繡時只想記下被囚的大小事、普通事和重要的事。

我們看著百家布上的優雅英文、唸著當中用中文寫的名字,不知道每個名字背後的人往後的際遇如何,只有默禱感謝百家布上的每一個人,他們在不同的崗位,守護自己、有尊嚴地守著香港這個小島。為香港換來幾十年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讓人們經歷過有自由、有平等、追求人文關懷的生活。

看著來自家鄉赤柱的刺繡,不禁淚下。

▌[英倫筆端]作者簡介

莫宜端 Zandra, 育有一子一女,與丈夫子女定居英國,英國註冊言語治療師。曾任記者、時事節目主持、政策研究員、特區政府局長政治助理。及後進修並成為言語治療師。

 

 

最新內容

你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