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局勢難緩解 中美關係現轉機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仍然是以巴局勢持續緊張。以色列軍方聲稱已作好準備,地面部隊隨時可攻入加沙,激戰一觸即發;而哈馬斯在國際壓力下,先後釋放了四名人質,仍扣留二百多名人質;埃及與加沙邊境終於局部開通,部分救援物資得以進入加沙,但燃料和食水仍非常缺乏。此外,中美關係有緩和跡象,中國外長王毅將出訪美國,為下月在三藩市舉行的亞太經合峰會作準備,外界預計中國元首習近平將親自出席,並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至於香港方面,特首李家超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改善經濟及民生的措施。
以色列欲切斷與加沙聯繫
以巴局勢持續緊張,國際社會密切注視雙方的行動。以色列一方遲遲未有發動地面進攻,只不停空襲加沙多處,外界起初以為以色列在一邊部署進攻,一邊透過盟友循外交渠道營救人質,但隨著時間過去,開始有一些分析指,以色列政府一直舉棋不定,是由於政壇嚴重分裂,在哈馬斯發動突襲後,內塔尼亞胡表面上獲得包括在野反對黨派的廣泛支持,但只要他一步走錯,就會被迫承擔疏於防範遭受突襲,以及營救人質任務失敗的責任,以色列政府未來由誰主導,充滿不確定性。
《金融時報》於20日報道,以色列國防部長Yoav Gallant向國會外交及防務委員會表示,在軍事行動結束後,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的生活將不再有任何責任,另一名官員形容,以色列將像切斷臍帶那樣,不再為加沙提供電力或工作機會,日後連接加沙與以色列的通道也不會再開放。以色列國防部長說,針對加沙的軍事行動分三階段,首階段包括空襲和地面行動,旨在癱瘓恐怖分子和摧毀哈馬斯的基建;第二階段渉及激烈程度較輕的打鬥,旨在鏟除加沙境內一些反抗據點,而第三階段則是移除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生活的責任,建立新的保安現實。
以國農業部長在同一場合說,以色列將於加沙區內建立緩衝區,禁止加沙居民接近以色列邊境。此一說法令外界想到,以色列可能想效法南北韓分界線那樣,在南部加沙地區及北部與黎巴嫩接壤地區,設立無人可進入的軍事禁區,作為與敵對武裝組織分隔的緩衝區。至於以色列切斷與加沙聯繫後,加沙的二百多萬巴勒斯坦人如何謀生、可否自由離境等,全是未知之數。
王毅訪美
《華爾街日報》於23日報道,中共政治局委員兼外長王毅將於本周訪問美國,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晤,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下月赴三藩市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以及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做準備。如果習近平赴三藩市,將是拜登出任總統後他首度訪美。
習對上一次出訪美國是2017年4月,他應特朗普邀約去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與特朗普會晤,雖然當時雙方對會談均作高度正面評價,但翌年特朗普便發動對華的貿易戰,使美中經濟關係快速邁向脫鈎。在王毅出訪美國之際,中國亦派出商業、文化及體育代表團前往紐約,開展一系列公開活動,訪美國成員包括籃球明星姚明,外界視此舉動為北京積極修補與美國關係,藉此鞏固及擴大習近平訪美的成果。與此同時,中國宣布管制石墨出口,這是製造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材料,中國供應佔全球市場份額達三分之二,外界視北京此舉為報復美國限制對華出口高端芯片的舉措,其客觀影響是在戰略性科技産品領域,中美兩國的全球生産供應鏈將加速脫鈎一分為二,顯示北京的對美策略是一手軟一手硬。
最新一期美國《外交》雜誌發表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的一篇署名文章,這篇文章與較早時國務卿布林肯的演說近似,嘗試向外界解釋美國的國際戰略,尤其如何看待及回應來自俄羅斯與中國的威脅。沙利文歸咎前總統特朗普搞「單邊主義」,擅自退出好些極重要的國際條約和相關組織,以致莫斯科和北京雀躍歡呼,認為美國不再領導國際社會,不再履行其全球責任。北京和莫斯科便開始改變二戰後的世界秩序,莫斯科發動戰爭侵襲烏克蘭,北京則令台海與南海持續緊張,拜登上任後致力扭轉形勢,積極連繫新舊盟友,共同應對中俄的挑戰。
雙方皆有緩和誘因
不過,沙利文指美中之間雖有競爭,但這是長期性的,過程有起有落,期間美中仍要合作,因為經濟上相互依存,也共同面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全球穩定、糧食安全等),所以華盛頓和北京要弄清楚如何管理競爭,緩解緊張局勢,並找到應對共同挑戰的出路,因此拜登政府正加強美國對華外交,保留現有溝通渠道並建立新的渠道。這篇文章顯示,美國的對華策略也是一手軟一手硬,一邊搞脫鈎鬥爭,一邊安排元首會談。
美中元首為何選這個時候見面?俄烏戰事持續逾年未見停火跡象,以巴前線又烽煙突起,這些軍事衝突動搖了整個世界秩序,令美中兩國意識到,暫時不能再開第三條戰線。中國對內忙於振興經濟化解危機,對外則要積極鞏固一帶一路的十年成果,突破美國的外交圍堵與科技封鎖;而美國方面,拜登政府對內要準備明年總統大選,應付特朗普捲土重來,對外要協助烏克蘭與以色列,穩定歐洲與中東局勢,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期,華盛頓和北京都不想再添火頭,冷戰變熱戰,雙方都有誘因緩和關係,安排習拜會晤也就順理成章地上了議事日程。
李家超的第二份施政報告
新一份施政報告昨天發表,媒體關注焦點很自然落在降低物業及股票印花稅等短期刺激市場措施上,但真正影響香港未來長遠發展的,其實是關乎吸引人才與資金來港留港的措施。
因為香港並無天然資源,也沒有重型工業,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必須倚靠良好的法治制度及營商環境,讓資本家與各界人才可安心地自由打拼。從這個角度看,施政報告提出擴大投資移民來港計劃、吸引越南、老撾及尼泊爾人才來港、大幅降低專利收入稅率、外國在港公司人員可一簽多行到內地等,對於吸引人才與資金來港應有一定效用。
惟在明年內完成23條立法則可能嚇怕投資者與專才,視乎立法內容及執法情況,因為北京直接為香港制訂的《國安法》,已催生連串法治與自由倒退事例,若23條立法變本加厲,繼續令被調查人士在未經公平審訊定罪前,已遭長期關柙不准保釋、存款及資產被凍結、事業被迫停止營運、旅遊證件被沒收等,這些與法治精神相違的執法案例不斷出現,境外人才與資金在有選擇下就會迴避香港。
▌[守望]作者簡介
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