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香港的公民社會正面臨日益加劇的「隱性打壓」—— 這種壓制手段的特徵是政府不通過公開、明確的禁令,而是採取一系列間接、模糊、或法律手段來限制和遏制異議聲音及公民參與。而打壓的手段不僅僅依賴法律工具,而是結合了行政措施、輿論操控、社會污名化、甚至人身和經濟上的打壓等。這種綜合策略使得即使某單一手段看似合法或合理,整體卻達到了限制公民行動的效果。 同時,「隱性打壓」構成了一種制度性和結構性的壓迫,令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寒意之中,並逐漸變得犬儒,使原本活躍於監察政府、社會倡議和人道援助的個人與組織紛紛噤聲。對於維護民主和人權的社會來說,其危害性不容小覷。 隱性打壓作為壓制公民社會的手段 環境倡議者謝世傑早前以個人名義向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質疑政府就「新田科技城」的環評決策。法庭批出許可,案件排期今年6月審理。然而,在謝世傑申請法律援助期間,他因被指涉嫌在申請長者津貼及公屋事宜上作出虛假陳述而被捕,至今並未提控。法援署及後指謝世傑未能通過經濟審查及案情審查,故拒絕其法援申請。 這種做法不僅對個人形成極大的法律與名譽壓力,也透過寒蟬效應警告社會其他人:即便是依法律途徑維護公共利益,也可能因為具敵意的審視而陷入不利的境地。謝世傑的遭遇並非孤例,司法覆核的常客郭卓堅,於2024年6月6日被捕,警方指他涉嫌在2013至2022年期間,以虛假陳述及虛假資料,隱瞞個人入息及資產,藉此騙取政府資助和社會福利,包括公共房屋、長者生活津貼、綜援及法律援助,惟案件至今未有檢控。司法覆核本應是對政府決定提出挑戰的公民權利,但當提出挑戰的人都會被忽然調查,依法拘捕,寒蟬效應便會發生,令人不願自找麻煩,運用法律下應有的權利。 另一邊廂,前油尖旺區議員余德寶協助多名誤墮緬甸「KK園區」詐騙案的受害者和家屬,並持續向公眾公布資訊、籲請政府及早介入,卻因而被保安局長鄧炳強不點名批評。官員指責其「在未知當局部署前就將家屬之言向公眾發布」,恐「影響營救」。這種說法不僅顯示政府對信息掌握的壟斷,也對民間參與者提出了莫大的威脅:只要政府認為對外披露訊息「影響大局」,援手也可能被冠上「妨礙」或「破壞」政府工作的罪名。若公民社會的行動不被政府官方認可,當事人便要承擔形象、聲譽及法律風險。...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