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是這麼近那麼遠。路易士老師在香港的時候,聽了不知幾多年「以巴衝突」的新聞。「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等地方的名字,我在小學時已能琅琅上口,但倒未有真情實感去明白當中的矛盾。後來當了通識老師,總有一些推力要求自己認識不同的東西,除了看報紙,還會參加不同的課程。當中最特別的一次,就是去了尖沙嘴一間清真寺學習伊斯蘭的宗教和文化,嘗試用英美以外的角度看世界。課程其中一堂就是播放紀錄片,講述以色列人怎樣建國,遜尼派穆斯林的巴勒斯坦人怎樣備受壓迫。看完後心裏暗駡,當時的英國在搞什麼,弄了這麼一個大頭佛出來!來到英國教歷史,跟以巴衝突再接近了點。課程有一部分是教現代世界,其中一個課題正是提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歷史。課堂的主旨是了解英國怎樣導致和試圖解決以巴衝突。題目是很客氣了,因為英國的確是整個問題的歷史根源。當然,那個英國是指作為帝國的英國。認識歷史,未必能直接追究責任,但對我們如何對不同資訊定位,卻甚有幫助。了解的起點大家都需要懶人包,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事情實在太複雜了!路易士老師在課堂就用幾個關鍵字幫學生作基本了解(因為要他們看懂紀錄片是太困難了吧),希望這也對大家有幫助吧。第一個關鍵字,是奧圖曼帝國( The Ottoman Empire)。巴勒斯坦一直在奧圖曼帝國的版圖裏達四百年。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奧圖曼帝國跟德國結了盟,也被英帝國等打敗。當時初成立的國際聯盟就委託英國暫時(對,是暫時)管治巴勒斯坦,稱為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我們明白了英國為何跟巴勒斯坦結了緣。第二個關鍵字,是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獨有的高地山景以及民俗風情,一直以來對蘇格蘭都有種莫名的嚮往。趁著尚未開學,一時興起,一個人拖著行李就買了張火車票直達蘇格蘭的首都愛丁堡。也許是受到傳統地緣政治的思想影響,一直想像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邊境存在著某種天然阻隔,例如高山、大谷或河流,將兩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分開。但火車途經之處,盡是大片的草原和零散的綿羊,教我快要進入城鎮之時才猛然驚覺原來早已越過英蘇邊界。幾乎是毫無準備的旅程,到埗後第一樣令我覺得「很蘇格蘭」的體驗,就是一下火車便打了一個大噴嚏。秋天的蘇格蘭,正當我穿上大衣圍上頸巾依然在瑟瑟發抖,車站外的途人們身上只有單薄上衣卻仍一臉從容地迎風走著,大概在他們看來我才是不正常的那位吧?充滿歷史感的城市曾聽過有人說,一座城市的文化命脈就是它的靈魂,而文化命脈則源於其歷史。毫無疑問,愛丁堡是一座充滿歷史感的城市,由車站到旅舍短短十來分鐘路程,已走過無數座紀念碑與雕像。依山而建的教堂、古堡與歷史建築,以及穿梭其中吹著風笛或拿著啤酒的行人,形成這座城市獨有的活力。 翻查資料,歷史上為了抗衡英格蘭的經濟霸權,蘇格蘭人會透過愛丁堡的港口與歐洲大陸通商,加上古老的愛丁堡大學每年均吸引大量歐洲的知識份子慕名而來,令愛丁堡得以成為歐洲文明交流匯聚之地,使之有著除了自身作為不列顛島上城市的文明面向外,同時亦散發著英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的歐洲文化氣息。而蘇格蘭人對自身同時具備英國與歐洲面向的自豪感,也豪無保留地體現在蘇格蘭國立博物館裡。當我們讀到近代的歐洲歷史時,很多時候都很容易代入傳統帝國的史觀看待事情,例如對人類文明有莫大貢獻的科學革命、啟蒙運動,人們往往都會側重於英法兩國的主導地位。博物館則用了好幾層展廳的篇幅,強調蘇格蘭,尤其一度被譽為「北方雅典」的愛丁堡,那個時期在不論科學、文化、政治思想、科技等領域上的成就。除此之外,在關於大英帝國的展廳中,博物館也刻意地將蘇格蘭人的角色從其他英國人當中區隔開來。儘管蘇格蘭人與英格蘭人擁有幾近千年的恩怨情仇,他們也毫不掩飾地展現自己在大英帝國殖民擴張的歷史中尤其人員及技術上的貢獻。這種以蘇格蘭為中心的大英帝國史觀,除了令蘇格蘭人的身份不至於在傳統帝國史觀的洪流中被淹沒,也著實有效地衝擊了我們這些外來遊客對英國作為曾經的帝國中心那種同質性的想像。夾縫中的堅持地理上,蘇格蘭位於不列顛島的最北端,可謂是廣義上的歐洲的邊陲地帶。但在政治、文化、身份認同上,蘇格蘭人卻巧妙地被置於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夾縫中。在英法百年戰爭時期,蘇格蘭為了爭取獨立地位,不惜勾結法國夾擊英格蘭。後來蘇格蘭議會解散,倫敦對蘇格蘭實行了長達幾百年的直接管治,蘇格蘭人又協助大英帝國殖民全球,經濟上也日益依賴英國。早年英國脫歐,超過六成蘇格蘭人希望留歐,政府建築外至今仍保留著歐盟的旗幟,獨立呼聲再度高漲。蘇格蘭就是處於如此尷尬又微妙的夾縫之中。但正因處於夾縫之中,而無數代蘇格蘭人又一直堅持不被同化,才能建構出自己獨有的文化和歷史觀。今日的蘇格蘭仍是英國的一部分,政治上也跟隨英國脫離了歐洲,但這裡一切人和事彷彿都在告訴到訪的遊人:「我們不是一般的英國人,我們是屹立歐洲上獨特而偉大的民族。」▌ [霧海遊記]作者簡介區倬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現正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碩士。曾經熱烈投身學運社運,然後被淋了一大盤冷水,但始終堅信可以用行動創造更好的未來。世界很大,目前仍在努力尋找自己在當中的位置。
大家口裏說著「大英帝國」時,其實帶著什麼感受?是與有榮焉,還是發思古幽情?這個如此有氣勢的名詞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是嗎?還是殖民管治而已?),也可算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是一種羞恥,應對英國作道德譴責?還是用一種感恩的姿態,欣賞殖民者建立的東西,譬如水塘、公屋? 現在不少港人在英國生活了,他們又該對這個帝國怎樣理解?這個帝國跟現代英國(Modern Britain)有關係嗎? 就是帶著這些問題,我被作家和新聞工作者薩特南‧桑格拉(Sathnam Sanghera)的Empireland︰How...
收看節目 英國的國會大樓,一直是開放讓人入內參觀的。莫宜端與孩子早前遊了一趟,除了到過曾置放英女王及邱吉爾靈柩的西敏廳,還可以參觀上下議院議事廳。而走進議事廳前的走廊,仍保留數個被女權份子抗爭時破壞的雕像,這就是歷史的痕跡,沒被抹掉。 英國國會議事廳與香港立法會議事堂規模相距甚大,前者小得可憐,沒有讓議員打瞌睡的地方,但地方大又如何?當年二戰後議事重建,邱吉爾便是要堅持傳統,強調著雙方對峙而不失對別人的尊重。 《破土》莫宜端|英倫筆端|House of Parliament|原文見綠豆Patreon:https://bit.ly/469pTDd...
在英國讀歷史有支離破碎之感。學生學了不同題目,但根本不能將所學的連貫起來,也不容易看到什麼歷史趨勢或者變化來。作為歷史新手教師,開始時也感無力。 路易士老師移英不改的習慣是愛看書,也愛逛書店。有天在書店看到這本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ngland,讀到作者James Hawes引英國小說作家Louis...
編按 : 破土又有新農夫了,本來在香港教通識科的路易士老師,移英後在公立學校教授歷史及地理。移英家長面對孩子的歷史課無從入手?無有怕,讓我們齊齊上路易士老師的英史補習班。認識這地,由歷史說起。路易士老師============================你好,我是路易士老師,是一位移英港人。在香港我是一位中學教師,沒有想過會在英國有機會教歷史,過程充滿挑戰,但憑著香港人打不死和靈活變通的精神,總算應付過來。當中也有不少令我深思的觀察和經驗,希望以後能和大家在綠豆破土這平台慢慢分享。英國的歷史,對於香港人來說是陌生的。很多香港朋友願意看書,但都是看不明白,筆者也不例外。在短時間內如何能達到「教」的層次?老實說,也真的只能依賴人家製作的投影片,用9秒9速度理解,並盡力用英語讀出來。有多難?試試查這些字的讀音︰Edwin of Mercia、 Morcar of...
看完《奧本海默》,二戰史癮起,於是在串流平台重溫Gary Oldman主演的《The Darkest Hour(港譯:《黑暗對峙》)。這次已是我第三次重溫這片,但今次看著電影中邱吉爾在國會大樓多處地方—下議院、西敏宮特廳、議員走廊等走來走去,閣員黨友反對黨在中庭起哄的場面,想起早前一家參觀國會的fun facts。 國會大廈座落西敏宮(Palace...
收看節目 莫宜端跟先生到白金漢郡Claydon House大宅拍拖,竟然在這座有超過五百年歷史的英國大宅遇到關公? 當然遊大宅不是要找關公,Claydon House原來跟南丁格爾有密切關係,莫宜端還會告訴你,原來這位「護士之母」根本亳不溫柔,但卻可說是當時女性平權的先驅。...
原來「提燈天使」南丁格爾的親家姐,就是她的形像顧問和經理人!這是早前跟先生去白金漢郡參觀國家名勝古蹟信託 (National Trust)保育的Claydon House大宅和莊園時得來的冷知識。遊大宅驚見關公像Claydon House這錦繡莊園原是Verney家的大宅,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現時看到的部分只是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個主人公原本找來最貴的物料,和名氣大的設計師建造一個圓形舞池,但可惜家道中落,建好的部分都要拆下來變賣還債,煇煌的舞池只可在夢中見……偌大的房子中有一房間叫Chinese Room,是於十九世紀時建成。當時設計師完全沒有到過中國,全是靠圖片、書籍的描述,設計出來這個房間,運用象牙設計出像竹編的天蓬。因為一味靠估,所以其中一幅壁畫畫了兩人喝茶,茶壺是中式的,但茶杯卻是英式有耳配小碟,非常搞笑。最嚇人是在壁爐位置擺放了關公像,是屋主十九世紀的收藏,嚇得我倆心都「離一離」不要香水要氈酒這屋其中一個主人公是護士之母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的姐夫。南丁格爾在克里米爾戰爭(Crimean...
孩子已逐漸遠離童年,但由孩提時代起曾經過猶不及地唱火車歌、坐小火車、看 Thomas the Engine…至今都令我聞火車色變。不過為母則強,聽說在約克 York 的國家鐵路博物館(National Rail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