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除了體驗自然、文化和食物之外,便是人的世界。是次日本之旅由大阪進東京返,途經伊勢、金澤、白川鄉、松本和箱根。這輯黑白相片在以上的地方拍攝。星期日日本銀座大街是行人專用區,遊人自由在寬大馬路中央坐下喝咖啡、或散步、或三五成群坐在地上。除了沒有標語外,差點以為回到2014年的中環告士打道或彌敦道。當然這是錯覺,9年前的世界再不能回去。這些是沒有衝突,和平的日常生活相片。黑白對比將人和環境突顯出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靜物 (Still life) 是繪畫重要的課題。尚塞 (Paul Cézanne) 的靜物畫是其表表者。以相機代畫刀,亦能將靜物的形態、顏色、光暗和對比呈現出來。相片中的物件本是日常生活所見:一塊葉、幾個番茄、蘋果和叉匙等等,但將它們放在一定的空間和環境,然後拍攝,它們的本身便呈現出來;讓我們重新看一塊葉、五個番茄、大白菜、三個蘋果、幾對叉匙和小燭火在太陽陰影中!我相信這是靜物繪畫和攝相的共通處:讓事物自己呈現本身,顯現它們獨特的美感。...
州橋月下聞流水,不忘鍾山獨宿時(摘自宋.王安石《夜聞流水》)此間小橋、流水也有,但沒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水,「上善若水」,老子此話對我們香港人意思重大。相片應該是靜態的,但相片內的水卻似在流動。流動著,便將時間重新放回相片的空間中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中學時唸過朱自清的《背影》,印象頗模糊。直到我從德國留學回來,因等待工作,替正放產假的老同學到中學代課,教中文和中史,其中中二中文課就是要教朱自清這篇散文。其時我父已死去多年,重讀《背影》,感受朱自清描述父子之情,淡淡哀愁和無奈,記起兒時和爸爸的種種往事,眼睛也濕了。 我喜歡拍攝別人的背影,因為不用擔心被拍攝對象的感受。每位背著我的人,都是面向前方,不會注意我在他們背後拍攝。我和他們同樣看著前面的世界,只不過我在後面已矣。每張「背相」也許會勾起《背影》的回憶。 ...
與門一樣,窗也是建築物重要元素,但窗不需要身體的進出,而是眼的觀看。從窗內看外在世界,也可從外面透過窗瞻望屋內情況。窗戶可常開敞,也可以關閉,將外在和內裡世界分隔。每一個建築物的窗戶,就是它們的眼睛,外看和內觀都不是一樣。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人類第一個文明象徵是離開洞穴或從樹上下來建立住所。一切房屋都是將人類從自然環境分隔出來,而「門」是建築最重要元素,沒有門我們不能進入任何建築物,也不能從內走出來。「門」是內外、公私、我們和他們之「間」。 建築物不單單是人的居所,是文化、藝術、權力、品味、人文和科技的表現,是以「門」同樣是重要的呈現。我們到世界各地旅遊,肯定注意到每一地方都有不同的「門」。有多少我們經過的門,我們是想進入,看看門後是什麼的世界?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我們來到英國倫敦,必到泰晤士河。香港沒有大河,只有維多利亞港。城門河算是其中可觀的河吧。對比倫敦的泰晤士河,城門河毫不重要。倫敦兩千多年的歷史,大部分是沿河發展的。英國最重要的建築物都在兩岸:國會大樓、皇家節日音樂廳、倫敦眼、聖保羅大教堂、泰特現代博物館、沙士比亞劇場等;這些也是英國文化、政治、宗教和藝術的象徵。當然還有不少重要的橋...... 不過,泰晤士河儘管偉大重要,與我們香港人的生命沒有多大關係。在城門河兩旁散步和在泰晤士河畔參觀重要名勝,心情應該不一樣吧。 ...
倫敦泰唔士河太繁忙了,相對之下,沙田的城門河確實寧靜,河兩旁沒有商業活動,沒有沿河食肆,只有划艇、獨木舟活動、兩大划艇比賽、端午龍舟競賽等,來回沙田和大學站之間。我在城門河畔住了十多年,看慣河景無數:晴天陰天、狂風暴雨、平靜如鏡、白鷺群飛的景象歷歷在目。以前總覺得想知道城門河明天會變得如何,待到第二天才看吧。但現在已沒有這個明天,有的只是過去。看看這些相片,原來城門河是如斯動人的。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攝」意指「吸取而保存之」,「相」是呈現眼前種種現象。「攝相」是透過相機,在特定四維時間空間,將面前的視覺經驗轉化成二維的平面上。相片所展現的是攝相者的過去經驗。上星期第一輯相印集刊的是倫敦相片,儘管有不同的環境因素,仍可以再次隨時到泰晤士河旁拍攝;但香港再也歸不得,這輯我城相片,全是過去的歷史紀錄而已。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説得對,無論在任何情況,儘管可能在痛苦和悲憤之中,我們都不要沒有藝術的美在心裡。是以藝術創作: 音樂、電影、攝相、繪畫、雕塑等都是維持我們生命意義的原素。《綠豆》的《破土》專欄容許我在文字專欄之外再開一空檔,以《相印集》為名,以我的相片和篆刻作品為內容,每次刊出大概十個作品和大家分享。每次刊出一個主題:人物、風景、城市、建築、線條、抽象等,有黑白,有彩色,也有我的篆刻作品。第一輯是倫敦的近作。又:《鏡遊集》暫停兩週,因為現在寫勞思光先生的銅像。業師於2012年10月21日逝世,至今匆匆已十年,這篇銅像故事是為紀念他而寫,是以在10月22日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