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印集》之前刊出了十輯墓園系列。十九世紀歐洲墳場是埋葬平民百姓,主教、神父或帝王將相則長眠於大教堂。 大教堂(Cathedral)是歐洲基督宗教的最要建築,多是教區大主教所在之地方。大教堂的建築時間,往往需時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長久以來,這標誌著那個城市的宗教輝煌成就,為其主要地標。基督宗教全盛時代,大教堂的崇拜儀式是每個基督教徒盼望參與其中,是以大教堂可容納上千以上的教徒。 惟基督宗教經過上兩個世紀的世俗化過程,昔日全盛時期已成過去。現代歐洲大城市的大教堂,已變成旅遊景點! 我想在《相印集》跟各讀者分享我到過的大教堂種種不同景象。首先從我現在身在英國聖奧爾本斯大教堂説起。聖奧爾本斯(Saint Alban)是英國第一個基督教殉道者,於公元4世紀為羅馬統治者所殺害,信徒於793年在此地建立教堂以紀念他。教堂自此輾轉發展一千多年,1877年成為大教堂。 大教堂的建築形式不是英國十一世紀以降最重要的歌德式(Gothic)建築,而是羅馬式(Romanesque)和後歌德式(late...
第十二封信 12.1 明慧, 抱歉沒有和你通信差不多兩個月,想你一切安好。2023年最後兩個月到了不少地方旅遊,增加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見聞,對中歐、埃及與土耳其文化和藝術認識加深。 十二月中深夜由埃及旅遊回來。從金字塔、神廟、王帝谷到沙漠,給我從未有過的經驗。一方面讚嘆和敬佩四千多年前古埃及的文化成就,但這些偉大建築和藝術只是為了歌頌法老王和貴族的豐功偉績,無視無數人民的苦難和勞役!同時看到現今埃及的落後和貧困,交通的混亂難以想像!所有地方都要求小費!開羅和其他城市隨處可見爛尾樓,沿途有不少警察關卡。導遊跟我們説,2011年的和平革命雖然推翻了當時的總統...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是我極希望參觀的一個地方。在倫敦Lambeth的博物館現址,前身是一所醫院。1936年起用以收藏和展示戰爭物事,或許,意義上也儼如一個治療之所 —— 回顧一戰以來戰爭的旅程,細味瓦礫血肉之下人的恐懼、變通和淚水。 帝國戰爭博物館...
記得臨離開香港前,曾有朋友煞有介事地告訴我:「在英國的第一個冬天最難捱。」聽罷我卻不以為然,事關小弟從小怕熱,每年冬天都只會嫌不夠凍,到了外國恨不得可以過一個冰天雪地的冬天。 但抵英後隨著冬意漸濃,我開始感受到那個「難捱」真正的意義。 原來,天氣寒冷還算事小,真正難捱的是急劇變短的日照時間。記得初到埗英國的時候,晚上八點還可以看到太陽;過了十月,一轉冬令時間,即感受到日落時間逐日提前;至十一月的時候,基本上每天下午三點多就已經開始天黑,更甚的是,即使在日間,你也可能因為天陰下雨而看不到太陽。 以前生活在香港,從來不會覺得照不到陽光是甚麼大不了的事。但當接連好幾個星期都不太接觸得到陽光,身體開始出現反應。首先是沒有精神,就算前一晚睡飽了,第二日照樣可以呵欠連連。隨之而來的是失去做事的動力。好幾晚看著案頭上還未完成的工作和功課,儘管跟自己說今晚要好好努力,最後卻發現自己根本不能專心,只想賴在床上做些不太需要用腦的事情。 季節性抑鬱 後來學到原來這種情況叫做「冬季抑鬱」(Winter...
踏入2024年,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北京的人大會議,任命海軍原司令員董軍為國防部長,同時撤銷九名軍方高層的人大代表職務;其二是特區政府公布,現財政年度首八個月錄得1641億港元赤字,前財政司長曾俊華表示擔憂。此外,中外媒體有大量對2023年的回顧與對2024年的展望,其中關於中國的部分看來頗為矛盾,中國正變得更強,抑變得更弱,吊詭地同時並存。 董軍為國防部長 原國防部長李尚福突然失蹤,其後被撤銷職務,防長一職懸空兩個月後才填補,大批火箭軍及裝備部門將領被整肅,這現象在中國政壇甚為罕見,引起外界關注重視。尤其特別的是,原國防部長李尚福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親信,在習近平取得第三個五年任期、掃平黨內江派、團派等制約勢力後才擠身權力中樞,不到一年便突然倒台,同時火箭軍與裝備部門大批將領遭整肅。從信任官方的角度解讀,這反映習近平的反腐運動永不止息,消除了非習派系後,矛頭自然轉向嫡系;從懷疑官方的角度看,這突顯了中共高層仍然存在尖銳的政治矛盾與權力鬥爭,以致習近平寵信的外長秦剛和防長李尚福不到一年便中箭墮馬。無論從信任或懷疑的角度分析,共通的客觀事實,是中共高級官員難免人人自危,中國政壇陷入了暗湧不斷的政治不穩定狀態。 外國媒體對北京「破格」任命海軍出身的將領當國防部長,普遍認為是出於實際需要。因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三藩市會晤後,中美兩國的軍方高層溝通機制恢復,兩國防長要經常對話,而中美兩軍的潛在矛盾,有擦槍走火風險的,主要在東海、台海與南海,因此美媒認為,海軍出身的董軍當中國防長,有利於管控美中軍事衝突。這個分析是否兌現,相信很快便能驗證,因為近月來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船隻衝突不斷,美軍艦隊若非忙於對付威脅紅海航運的胡賽武裝勢力,應頻繁出現在南海一帶;而在台灣大選後,中國在台海一帶的軍事行動和演習,也會吸引美軍艦隊靠近,這些近距離軍事對峙,對美中兩軍高層是嚴峻考驗。 冰火兩重天 除了高層人事變動,中國最受外界關注的,是經濟表現,不少媒體借新年來臨的機會,對中國經濟作深入的回顧與前瞻,在這些長篇分析裡,經常出現的是「冰火兩重天」的矛盾現象,一方面是冰封似的經濟蕭條,股市樓市不斷下跌,消費、投資和貿易三大增長引擎都疲軟乏力,外資大規模撤走資金和人才,令人看淡中國經濟前景;另一方面,中國某些領域的表現卻非常出色,例如汽車生產出口,取代日本躍居世界首位,電動車出口增長尤其強勁,比亞迪的海外銷量於2023年最後一季超越Tesla、受美國排擠打壓的華為通訊也走出困境,恢復巨額盈利、中國生產的高端芯片,也在美國嚴厲防堵下持續發展,這些現象令外界無法忽視中國經濟的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