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去了摩爾多瓦旅行,到訪一處曾為獨立政治實體的地區——「加告茲自治領土單位」(Autonomous Territorial Unit of Gagauzia),這裡原為「加告茲共和國」。與摩爾多瓦其他地區不同,街上最常見的並非現代摩語的拉丁字母,而是俄文的西里爾文字招牌,又或是俄、摩語混雜並存。當地居民大多說俄語,部分人還能說加告茲語,據說與土耳其語有九成相似。 吃過晚飯,沿著昏暗的街道步回旅館,忽然遇上一對母女向我打招呼,詢問我的來處,答是香港人,那位母親邀請我喝咖啡。我猶豫片刻,倒不是擔心,只是本來趕著回旅館寫文。不過轉念一想,旅途中雖然遇過不少善人,但像這樣初次見面就主動邀請我去喝咖啡,確實不多見。 不要辜負難得的善意,我便答應了。...

  • 意大利的紀念墳場是19世紀中的現象。之前人死後多埋葬在教堂內或教堂周圍,因為死亡是基督宗教最關心的問題。逝去的人是等待耶穌的最後審判為永生或永死,因此接近神的殿堂最為重要。但隨時代變遷,教堂不能承受死亡人口帶來的壓力和衛生設備不足,墳場需要改革。 1804 年 6 月 12 日頒布的《拿破崙時期聖克魯敕令》制定了一些與公共衛生保健相關的規則,規定指定的埋葬場所與住宅區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

  • 最近兩宗與反貪法相關的法律發展——一宗來自香港,另一宗來自美國——凸顯出不同法治體系中日益嚴峻的憲政困境:立法權是被擴張性司法詮釋與行政命令邊緣化?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訴林卓廷》一案中,香港終審法院恢復了林卓廷根據《防止賄賂條例》第30(1)條被定罪的裁決,罪名是披露廉政公署調查對象的身分。值得注意的是,該被調查對象所面對的指控 —— 公職人員行為失當——並不屬於條例第二部分所列明的罪行。然而,法院以立法目的為依據,作出擴張性的詮釋,將刑事責任延伸至法條文本未涵蓋的範圍。 與此同時,在美國,一項總統行政命令暫停了《海外反貪腐法》(FCPA)的執行——這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反賄賂法例。行政命令的理由是保護美國在「戰略性產業」中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利益。此一決定未經國會討論、修法或廢止,就被行政機關單方面中止,形同擱置一整套根本性的法規體系。 超越國界:全球反貪趨勢的倒退 當前的全球不確定性因主要強權的路徑分歧而進一步加劇。在如中國這類威權體制中,反貪執法往往具備雙重功能:既用以強化黨紀,也常被視為清除政敵的政治工具。特定罪名在缺乏立法監督下透過司法解釋擴張,使外界擔憂反貪制度會否淪為政治打壓的手段,而非一個以法治原則為基礎的法制。...

  • ▌ 綠豆獻新猷 : 異鄉 ‧ 人物誌 無論散落在那裡,我們也希望看見彼此。說故事便是起始......我們邀得心思慎密、善寫人物專訪的記者蘇美智,透過細膩溫柔的筆觸,訴說一個又一個加拿大在地人的故事。...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俄烏停火談判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強力介入下開啟,但分歧大爭拗多,特朗普對歐盟領袖私下表示,普京看來尚未預備停戰;另外特朗普向美國國會提交了減稅增支法案,涉及金額多達3萬億美元,令金融界憂慮美國債務愈趨失控,美國國債價格下跌息率上升,股市也受壓下挫。 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已有四個月,他的主要對內和對外政策已出台,其中最重大的有三項:對全球大幅增加關稅,填補財政赤字及促使投資與製造工序回流、大幅減稅及增加開支,落實競選承諾,以及即時停止烏克蘭與加沙的戰火,讓世界恢復和平。如今看來,這三大舉措都面對不少現實難題,無法快速取得成果。 三萬億巨款法案只是第一步 三大舉措中,最有可能快速實現的是通過3萬億巨款法案。特朗普形容這法案「又大又美麗」(One Big Beautiful...

  •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OBR)周四發表對 2025 年 4...

  • 若問誰最後一個在英國被處死的女人,答案是露絲‧艾莉絲(Ruth Ellis)。 她是誰?容後細表。若問為何被處死,則更要慢慢訴說。 先交代嚴重情節︰露絲‧艾莉絲在1955年在倫敦漢普斯特德 (Hampstead)的一家酒吧外,近距離向大衛‧布雷克利(David Blakely)連開五槍,最終被判謀殺罪成,並在霍洛威監獄(Holloway Prison)被絞死。...

  • 英國執政工黨提出移民定居年期要求從5年延長為10年,雖然未有說明BNO簽證持有人會否受影響,亦未知何時才會生效,但已引起移英港人廣泛關注。早前保守黨亦曾提出移民制度改革,雖然澄清建議不適用於於BNO簽證,本欄當時已指出不能對後續政治影響掉以輕心,結果僅僅三個月後便見到執政工黨跟進。 早點看破免站錯隊 回想當保守黨提出建議的時候,一些移英港人以「反正保守黨又不是執政黨」來自我安慰,但從宏觀來看已經敲響警號。英國社會整體向右轉,極右的改革黨在民調和地方選舉中節節勝利,保守黨要回應,工黨同樣也要回應。各黨的具體建議或有分別,但在社會大勢之下,朝向收緊恐怕是大勢所趨。 一些移英港人雖然自己也是移民,卻支持限制移民的政策,甚至是極右的改革黨,通常提出的理由都是認為自己是「模範移民」,改革黨反對的是破壞社會安寧的「非法移民」,並會拿出該黨的政綱佐證。每次看到這些討論我都感到十分奇怪,畢竟這些港人移英前在香港又不是未見過選舉,政客在選舉前後說一套做一套應該不會陌生,許多政黨總會在選舉前「溝淡」某些極端政見,當選後才故態復萌,這在香港也屢見不鮮,為何到了英國卻又能對這些選舉語言如此受落? 且看大西洋彼岸,特朗普當選前也得到某些少數族裔社群的支持,到要承受他當選後的鐵拳時已後悔不已。現在特朗普政府的排除移民政策已擴展到持有合法身份的移民,甚至是綠卡持有人。當然,他們每新增一批針對的對象,總會找到某些說詞來支持。只是當被針對的範圍越來越廣,拿着「模範移民」的幻想以為自己可以免疫,未免有點自欺欺人。如此類堆,千萬別以為英國工黨限制正規移民是搞錯對象。不,他們非常清楚他們在做些什麼,因為他們非常清楚選民底裡想要的其實是什麼。政治語言都分「前台」和「後台」,人前說一句,人後又說另一句,早點看破也就少一些機會站錯隊。 不安情緒的出口 移民政策評論有「薛定諤的移民」這比喻,諷刺反移民政客說詞表面上的前後矛盾。「薛定諤的移民」來自物理學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Schrodinger's...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