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在2022年10月到訪蘇格蘭,於愛丁堡住了兩個星期,期間去探訪過麥太的家,後來又去過她住的醫院以及療養院。療養院環境舒適,有獨立房間及衛生間,外邊有活動室,室中有鋼琴;另一邊廂是兒童遊樂設施,有咖啡館,還可以帶上寵物。這所療養院是她人生的最後住宿點,麥太雖然身處異鄉,但來探訪者一直沒停過,不單有朋友及教友,更重要是有她的兩名女兒、女婿及孫女。她身體虛弱,大多時間躺臥床上,但親友在這種舒適的環境中,也能減低離別時的壓力及悲傷,能夠有此安排,實在是福氣。真正的基督信徒榜樣與麥太相見之前早已得知她情況不太樂觀,醫生估計只有數星期的時間。本來還想著要如何安慰她,在蘇格蘭碰面時她卻說:「我唔害怕死亡。」她說「死亡」二字時,沒有轉彎抹角,沒有忌諱,是坦然直率地說出來。她是虔誠的基督徒,知道自己快要回到天家,說感到很欣慰。麥太婚姻出現波折,但她從來沒在我面前對前夫或任何人口出惡言。她說離婚後情緒低落,與家人到加拿大參觀尼亞加拉大瀑布,那刻忽然釋懷。她回憶道:「如果上帝能夠創造咁宏偉嘅自然奇跡,上帝又點會無能力抹走我嘅悲傷?」我從小到大很敬重她,在我認識的長輩或朋友中,我只有在她身上真切地見證過基督信徒的榜樣。她經歷大小苦難,但因信念而走出低谷,因信靠而得救。我的宗教理念雖然與她不同,但看見她能夠抱持對上主如此堅定的信念回到天家,走的時候能夠如此坦然面對,沒有半絲恐懼,這種精神及態度,好生令人欽佩。在人生最後階段,臨終之人反能給身邊人莫大安慰,能不羨慕她的家人摯友嗎?為搣了別人一下感到自責我們一家和麥太一家認識多年,我有記憶以來,她就時常出現。我小時候很頑皮,難免看過不少長輩的臉色,但在我的記憶裡,連她一次怪責的表情都沒見過。她說話溫柔體貼,對小朋友總是關愛備至。那年我大概八、九歲,我有次忍不住問麥太:「你會唔會發脾氣㗎?」麥太想了想,說她也有脾氣,早前被女兒惹得生氣,忍不住搣了她一下。說起此事她帶點自責,說應該要好好控制情緒。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震憾,震憾的原因不是因為她會搣人,而是我當時想,一個人到底有多善良,才會因為搣了別人一下而感到自責?麥太不算富裕,生活節儉樸素,很少亂花錢買無謂之物,但在主日學後,她經常帶她的女兒和我們幾個小朋友去吃麥當勞,一買就是數個套餐,每人一個漢堡包、薯條以及可樂,花費不少。她說小朋友不要喝太多可樂,細杯汽水就可以,但有次麥當勞收銀員建議她要中杯可樂。為甚麼呢?「因為中可樂做特價,平過細可樂啊。」麥太稍微遲疑,說:「好啦,咁我哋都要中可樂。」我想在節儉的原則下,有時喝中杯可樂也是可以的。密碼的秘密小學四年級那年,某天只有麥太和我二人,沒有其他小朋友,她提議帶我去中環大會堂的兒童書展,說:「不如我送份禮物畀你吖。」我很開心,到現在說起來還會記得當時開心的心情。麥太大概以為我會要一些益智圖書或習作,但我當然不會要益智圖書或習作。我選了一個金屬製的玩具夾萬,墨綠色,要用鎖匙及密碼才能打開。麥太擔心我忘記密碼打不開夾萬,我說一定會好好記住,她笑一笑就給我買下這份禮物。她把密碼紙放在自己銀包,說:「如果你唔記得密碼,你就靜雞雞打電話畀我,咁我就靜雞雞話個密碼畀你知吖。」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她大概沒想過,事隔三分一個世紀,至今我依然記得那個密碼,記得那個保險箱曾經放置的照片及信件,就像我一直記得麥太的慈愛、信實和堅定。 圖 1:玩具夾萬藏著作者與麥太的小秘密 信望愛的化身有一首改編自〈哥林多前書〉的聖詩,聖詩提及的名詞、動詞、形容詞,毫不誇張地,都能在麥太的身上找到痕跡。每次聽到這首聖詩,麥太的形象都會浮現在我心中。「若有愛心,有恆久與寬恕,凡事自制,沒有損人惡事,能凡事容納,凡事相信,凡事盼望,無盡愛,沒止息!」麥太,願您在主內得到平安。(註:在麥太還清醒時,我在蘇格蘭的療養院跟她面對面分享了以上種種記憶,她躺臥床上,一邊聽著,一邊微笑,就像小時候說要幫我守護密碼時的微笑,貫徹如一。) 圖 2:作者於麥太的追思會上致辭 (本文為2022年12月6日於港島區某浸信會舉行的追思會上致辭,文字版本從講稿稍作修改。)▌[光合作用]作者簡介薯伯伯為最早一批在網上連載遊記的香港人,多年來足迹遍佈歐、亞多國,在喜馬拉雅山麓、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生活。著有《風轉西藏》、《北韓迷宮》、《西藏西人西事》及《不正常旅行研究所》,分別在香港、北京及首爾出版。原文刊於作者Patreon...

  • Flashed back to July, four University of...

  • ▌[職人阿港]漫畫家簡介 移英香港人,漫畫家。

  • 人類第一個文明象徵是離開洞穴或從樹上下來建立住所。一切房屋都是將人類從自然環境分隔出來,而「門」是建築最重要元素,沒有門我們不能進入任何建築物,也不能從內走出來。「門」是內外、公私、我們和他們之「間」。 建築物不單單是人的居所,是文化、藝術、權力、品味、人文和科技的表現,是以「門」同樣是重要的呈現。我們到世界各地旅遊,肯定注意到每一地方都有不同的「門」。有多少我們經過的門,我們是想進入,看看門後是什麼的世界?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序言:寫了十篇關於中文大學的文章,應該暫停。我不懂寫政論時評,跟不上香港大陸和世界政治大勢,是以重回哲學本行,以現象學描述日常見到但不留意的文化現象。說過哲學不應該離地,而是貼近日常生活,但哲學不會將這些現象看為理所當然,而是去理解背後的意義,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看世界。先談門和窗,之後和大家看墳場,再談我們每天都做的拍攝活動。這些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可説清楚,故在《鏡遊集》逐一分享我看法。分隔與連繫——門窗現象學門「假如一個人要對他開啟過和關閉過的每扇門,以及對他想再開啟的門進行解釋,他就必須述說一生的故事。」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 of Space(加斯東・巴舍拉《空間的詩學》)門與窗是最普通不過的東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碰到。門與窗這些建築結構可說是我們生活的特徵。我們經由門進出不同的建築物、經由門進入辦公室上班、經由門返回家裏,並感到安全和得到保護。雖然我們是在屋舍裡面,但可以透過門窗看到外面。作為現代人,我們是在城市居住的,這表示我們的生活是受到都市建築物所決定。我們進出屋子,而「進出」建築物之所以可能,完全因為牆上開了個洞口。因此,門與窗限定了我們存在空間性的裡面與外面,既分隔也連繫我們空間性的生活世界。我往往被門窗所吸引。我時常以門窗作為攝相的主題,在不同地方拍攝的許多有關門窗的照片,我開始體會到,要了解「門窗」的現象學,就必須對「外面與裡面」作現象學的分析。門窗是存在論上的存在物,以空間佔據的具體化來建構我們的居所。因為,門窗於存在上既分隔也連繫裡面與外面。沒有門窗,我們無處容身,無家可居。門是人類創造界限的開口德國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 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巴基斯坦北部本來就較少遊客,即使有遊客也大多聚集在 Gilgit 及 Karimabad。往紅其拉甫山口的道路上有一座小鎮名叫 Sost,我在2002年到訪該地旅行遠足,聽說附近有百多名中國民工,好奇心驅使下探訪他們工作的營地。 Sost 分了新舊兩區,兩區相距約2公里,中間完全是塊荒地。舊城區規模太小,承受不了日益頻繁的中巴貿易,在旁另建新城,但基建配套不足,有一間中國外貿公司承辦工程,從新疆喀什招聘了八十多名中國民工,工人來自四川、甘肅、重慶,他們本來不相識,各自前往新疆找工作,在喀什時遇到中國外貿招工便過來。...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