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要有學習動機。我在英國「搞掂」生活所需就好了,何必學歷史?首先,功利一點說,英國永居考試Life in the UK Test不少題目都跟歷史有關。筆者知道不少朋友都是做模擬試題預備就算,但死背一堆資料,其實是浪費時間。既然要考試,何不借此機會弄清背景。我太太就問了我三次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是誰。她雖然知道他有「護國公」(Lord Protector)之稱,但卻不知道他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王黨,並下令處斬查理一世(Charles...

  • 阿超有令,市民要保持警惕,防範反中勢力!六嬸:可否說明,甚麼言行是反中?三太公:反中是……人家踫了發財白板,你仍死扣紅中不打,害人家吃不出大三元?夜鬼:反中是四圍唱夜市停電,十月一日又忽然停市,惡意唱衰夜市?為食貓:反中是常去台灣掃街遊夜市,也不去本地的夜繽紛撐場?遠對抗:反中是移民去外國置業,不去大灣區買樓定居?影迷:反中是愛看西片《雷霆救兵》而不看國片《雄兵出擊》?旅遊家:我寫的《返中之旅》,會否被阿超以為是「反中之旅」而遭嚴懲?English Choi:反中勢力使我們退守台灣,若再被反多一次,恐怕只能退守柴灣了。

  • ▌[職人阿港]漫畫家簡介移英香港人,漫畫家。

  • 第八封信 8.2明慧,唐先生不是存在主義者,是人文主義的新儒家,但作為哲學家,他不在雲端思考人的主體性或道德主體問題,而從在地人的生命出發。日常生活中的人,並不常關注所謂大問題:自由、公義或民主等政治。人類,除了極少數「得道成仙」外,絕大部分人終生被欲望牽制。生命的目的在於追求快樂!「Happy 過一生便最好了!」但如追問什麼是快樂幸福時,最簡單的回答是欲望得到滿足!可惜我們的欲念永遠不滿足:一個欲求被滿足後,另一個欲望隨即出現。永續的欲求,必然的不滿,帶來必然的痛苦。佛家開宗明義説苦是人存在的本相。西哲叔本華也言人生命是由無窮欲望組成,亦是無盡的痛苦。明慧,我暫時不討論這大問題,留待第十二封信談「幸福追尋」再詳細探討。哲學思慮說到這裏,我們可以明白地提問,到底什麼是生存的意義。我們不僅生存,也不僅在描述自身的生存狀態,我們是在追問自己「為什麼」生存。這個「為什麼」是一種疑惑(wonder),無論是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都認為哲學始於「疑惑」。柏拉圖說:「這種疑惑感是哲學家的一個標誌。哲學確實沒有別的起源。」(Theatetus, 155d) 到底我們疑惑什麼?我們所疑惑的,是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我們面對現象的生滅流變、日出日落,到底背後有沒有一種恆常不變的東西呢?我們的疑惑,其實指向一些原則,反映我們渴望理解現象世界如此這般的理由。所以亞里士多德也說:「古往今來人類開始哲學思慮,都起於對自然萬物的疑惑。」(Metaphysics, 982b...

  • ▌[黑膠集]漫畫家簡介政治漫畫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07年起替報章及雜誌創作漫畫及插圖。其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於《明報》連載至今。出版作品包括《Hello World》,《Lonely Planet》,《大時代》,《新香港》等 。曾任教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及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現定居英國。 ...

  • 在等候政治庇護身分的漫長過程中,要融入本地生活、認識新朋友及充實自己,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做義工。 我第一份的本地義工服務是在一間charity shop當店員。當時我和鄰居聊天,告訴他我想做義工充實自己,他便介紹我到這間 charity shop做義工。英國很多不同機構都會開辦類似的charity shop,收集不同的二手衣物和家品,經過清潔整理後再出售。我在香港從來都沒有當店舖員工的經驗,但在這裡我可以學習如何熨衣服、釘價錢牌、把衣物上架下架,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同時可以與職員及客人聊天,練習一下自己英文。...

  • 過去一周,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較矚目的政經要聞,主要關乎政府如何應對經濟危機。內地積極運用「舉國體制」,由中央部委引導投資銀行、證券商及保險公司,把資金集中引向政府定為優先的半導體、生物科技、電動車等行業,而香港特區則積極搞晚間墟市,刺激民眾消費。 《金融時報》於上周五(9月22日)發表一長篇文章 (註一),題為「習近平怎樣控制中國股市」,指截至9月20日,吉林省中研高分子材料股份公司(Jilin Joinature Polymer)於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今年初到現在已有20家公司在中國本地股票市場上市,合共集資逾400億(按美元計算),比美國證券市場今年的新上市集資額(180億美元)高出一倍以上,佔全球股市今年集資額接近一半。不過,這一波新股上市熱潮並非由於股票市場壯旺,吸引企業蜂湧而來,中國股市於2022年下跌近兩成(滬深300指數),2023年迄今再跌了14%,表現遠遜於其他主要市場如美國、日本。在如此惡劣市況下仍有大批新股爭先恐後地上市,主要出於中央政府積極推動引導。 習年代的「舉國體制」...

  • 大家口裏說著「大英帝國」時,其實帶著什麼感受?是與有榮焉,還是發思古幽情?這個如此有氣勢的名詞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是嗎?還是殖民管治而已?),也可算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是一種羞恥,應對英國作道德譴責?還是用一種感恩的姿態,欣賞殖民者建立的東西,譬如水塘、公屋? 現在不少港人在英國生活了,他們又該對這個帝國怎樣理解?這個帝國跟現代英國(Modern Britain)有關係嗎? 就是帶著這些問題,我被作家和新聞工作者薩特南‧桑格拉(Sathnam Sanghera)的Empireland︰How...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