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影評提及紀錄片內容,雖然不少早見於新聞,但我已分不清何謂劇透,是以先旨聲明,不喜勿讀。) 《木送》這部紀錄片,以其細膩鏡頭,記錄志記鎅木廠面臨清拆的故事。說來慚愧,我亦曾到訪過被清拆的志記,但因路途遙遠,只去過一次。直至觀看紀錄片,才知原來東主王鴻權家住小西灣,每天須花四小時來回。為何不住近些?權哥說:「(經營木廠)我都是戰戰兢兢的,為什麼不搬來這裡呢,就是因為我隨時都要起行。」後來從導演口中得知,她來回工廠拍攝,同樣要花近四小時車程。 香港木業曾經風光一時,現在志記成為少數仍堅持營運的鎅木廠。各方曾提不少保育方案,但總有外行人指導內行人的感覺。在鎅木廠的一角,權哥彎下腰來,輕撫木枱說:「這是石榴木,取自樹的主幹;那塊是樟木橫枝,都是香港本土的樹種。」花旗松的清香、江西杉的氣息,黃花梨密度高得連水分也難以滲透的特質,權哥數木有如數家珍,有保育人士說,權哥「靠鼻子都能分辨不同木材」。在映後談中,韓導演帶來樟木,讓觀眾聞其香氣。木屑盛在膠樽,在眾人手中傳遞,或許因觀眾手心溫度,木香更顯濃郁。 遷移史見證香港發展軌跡志記的遷移史見證香港發展軌跡,1948 年木廠落戶北角渣華道海旁,其後因北角邨公共房屋計劃,於 1955 年遷至柴灣童軍山山腳;又因柴灣公園興建,再次遷往常安街海岸線;1968 年適逢香港製造業黃金期,廠房規模一度達六千平方呎。到 1982年,地鐵港島綫延伸至柴灣,業者轉移至同區其他工業地段;經營不足八個月,因東區走廊建設而再次被迫遷徙,輾轉到了上水古洞以北的馬草壟。四十年過後,遇上北部都會區發展。據說這個新區將佔香港總面積三分之一,志記卻找不到容身之所。 叫阿權的人似乎都有股執著的長情傻勁,面對清拆,權哥一副樂觀,因其堅持,志記成為當區碩果僅存的鎅木廠。他說:「爸爸的招牌,我們做兒子的承接,當然不希望它倒下。」志記的名字,正是源於其父。導演後來提及,權哥的妹妹王美嬌(人稱「妹姐」)之所以留下來,正是因為哥哥要守住父親的招牌。妹姐不能走,因哥哥一心經營木廠,其他事情都要由她打理。只要妹姐在,大家都安心。 借來的地方 借來的時間鎅木廠最終還是被漏夜圍封,甚至連貴重個人物品都來不及取回。幾經周旋才歸還部分木頭,卻要重新添購器材。木廠臨時遷至對面二百米處,權哥感嘆:「這是借人的地方,可能亦是借來的時間,一年後又要搬遷。」聽起來耳熟,倍覺唏噓。 鏡頭一轉,權哥談到自己兒子英年早逝的往事,語氣依然淡泊,當年卻大受打擊,體重由...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