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封信 6.4 明慧, 我大半生在中文大學渡過。從事學術、研究、教學和行政工作,有幸受到不少老師的錯愛和鼓勵;朋輩的支持和幫助。業師沈宣仁院長在崇基本科一年級教授大學理念和他的教學熱誠,尤其是他對人文和自然知識的追尋,是「文藝復興人」的典範,使我終生受益良多。何秀煌老師對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的肯定和規範性之確立,使我從他手中接任大學通識教育主任工作時,可在堅實的基礎繼續工作。但在我理解大學和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上,最重要的是受金耀基教授開啓性的影響。他的《大學的理念》一書為所有華人大學通識教育工作者必備的經典。我思考大學精神和通識教育的課程發展,很多方面從他的思想引發出來。 14年大學通識教育主任工作可算是我教學生涯中較滿意的一部分。中文大學通識教育有這樣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在於各崗位參與者的無私奉獻,熱誠參與。任期中多次課程改革和變更,沒有校方和同事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功。金耀基校長和楊綱凱副校長對通識教育的執著,是中大通識教育改革成功的首要條件。沈祖堯校長對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信心至為重要,但最難得的是大學通識教育部上下同事積極的參與才能推動。其中特別要致謝的是梁美儀教授、崔素珊女士、吳曉真小姐和趙茱莉博士。和他們共事多年是我的榮幸。(註一)...

  • 第六封信 6.3明慧,2003年的通識教育改革,課程內涵唐君毅人文教育的思想,亦是中大肯定的教育理念,加上課程質素檢討機制和行政架構的建立,奠定了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獨有的模式。2006 年迎來了第二個重要的挑戰,當時香港政府決定把全港的大學學制由三年轉為四年,以與美國和中國內地的學制接軌。該轉變引發學術改革,也有意見要求更全面的大學教育。增加多一年並不是要增加主科學習的重擔,而是鼓勵學生在入學的第一年學習更廣泛的知識。根據中大大學教務會的決定,我獲委派設計額外 6 學分的課程內容。因此,我們成立了工作小組進行研究和給予建議,而我負責擔任小組的會議召集人。大學裡最重要的是甚麼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把額外的 6 學分分配到現有的四範圍中,當然這個做法會受到大多數部門的歡迎,但卻對通識教育沒甚麼意義可言。我認為這正正是推行我所推崇博雅教育的另一大好時機。在 2003年的改革,我成功提供了通識教育課程四範圍的哲學框架和架構,但沒有直接參與課程內容的制定。現時的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確實達到了,能夠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以及逐漸明白不同學科的價值觀。然而,課程缺乏感知連貫性,更重要的是缺乏共同的學習經歷。我們思考了stadium generale 的正式意思,即是全民教育,如果可能的話,不論學生修讀甚麼科目,讓他們能夠一起參與學習。為 3500 個新生設計兩門科目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亞歷山大・奧斯丁(A. W. Astin)在他的著作《大學裡最重要的是甚麼?》What Matters...

  • 第六封信 6.2明慧,大學通識教育與中學通識科沒有關係,但與大學理念有極密切的聯繫,因為我相信通識教育課程是實現大學理念的場所。每一所大學和其他大學不同之處,重要的不在乎研究院和學系的分別,是在於如何構思和實踐通識教育課程。哈佛、芝加哥或哥倫比亞大學的獨特通識教育課程便其中表表者。1998年中文大學委任我為大學通識教育主任,直到2012年退休為止,長達14年。除了哲學系之外,通識教育是我在中文大學最重要的任務。我應該怎樣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實行大學和博雅教育傳統的呢?2002年終於迎來良機,當時新上任的金耀基校長對通識教育進行全面的課程檢討,金教授是知名的社會學家和散文作家,也是唯一一位以中文撰寫有關大學和通識教育理念的學者,他的理論影響我對中文大學通識教育改革甚深。2003年的檢討報告為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大通識課程的哲學根源從開始我便注意大學本科課程和通識教育之間的區別。我的關注點是通識教育在整個本科教育裡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通識教育一定不能被視為附加的部分, 而是應該體現大學教育的本質。因此每間大學均須注意課程理念,以及制定各自的通識課程。中文大學的使命是融合中國的人文主義和西方的博雅教育。但是,我可以在哪裡覓得中大通識課程的哲學根源呢?唐君毅是新亞書院創辦人、哲學系的首位系主任兼講座教授,以及當代新儒家的創辦人之一,他高度重視人文和大學教育理念。 1950 年,新亞書院的使命宣言中說道:「惟有人文主義的教育,可以藥救近來教育風氣,專為謀個人職業而求智識,以及博士式學究式的專為智識而求智識之狹義的目標之流弊。本於上述旨趣,本書院一切課程,主在先重通識,再求專長。首先注重文字工具之基本訓練,再及一般的人生文化課目,為學者先立一通博之基礎,然後再各就其才性所近,指導以進而修習各種專門智識與專門技術之途徑與方法。務使學者真切認識自己之專門所長在整個學術整個人生中之地位與意義,以藥近來大學教育嚴格分院分系分科直線上進、各不相關、支離破碎之流弊。」雖然唐君毅不是使命宣言的作者,但他一定會完全認同通識教育所強調的人文主義。的確,他所撰寫有關中華人文與教育的關係的重要著作,為我對通識教育的了解奠下基礎。當中〈人文學術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分際〉也許是唯一就該命題展開討論的中文著作。根據唐先生的看法,所有知識的分支源於人類的主觀性。人文和其他科學的差異並不在於不同的學習主題。從某種意義來說,所有科學,亦即學科,都是意味著彼此。例如歷史科學,沒有人會否認所 有的知識在本質上都是歷史性的。以語言符號文本呈現的物理知識,其實也是歷史性文本。區別在於人類以哪種方式去看待世界。 唐先生解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術之不同,我們可說依於人之看世界,主要有三種態度或三種觀點。一為把事物作為離開或外在於我之為人之主觀的行為與精神,而自己存在者來看。由此而有自然科學。二為視我為人群中之一分子,而把我之主觀精神與行為,客觀化為人群中之一分子的精神與行為,而看此人 群中之各分子之精神與行為,如何互相關係影響,以結成此人群之社會。由此而有社會科學。三為把我之主觀精神與行為,以及其所對之自然社會之事物,皆攝入於對我們之主體的精神與心靈之『自覺的回顧反省,或自己對自己之反應,自己對自己之感通,自己對自己之行為中』去看,由此而有人文學術。」課程強調人文精神基於這個理解,我提議移開傳統通識教育分布的必修課或核心課程,根據唐先生的哲學把通識課程改為「探究人類智性關懷的四範圍」。課程應反映出在追求知識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並沒有把課程分為藝術、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而是提議了讓學生看待知識的四個範圍。他們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智性關懷:我們應該知道自身文化傳承與自然、社會,以及我們自身的關係,目的是做到自我覺察和反思。四範圍包括:(1)中華文化傳承:中大學生應該對中華文化有基本認識,也應該對中華文明的主要特徵有全面認識。學生應該透過綜合的方法,從廣泛的歷史、社會和理性的角度來學習欣賞和評價中華文化。(2)自然、科學與科技:本範圍引領學生認識大自然、科學和科技。分析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衡量科學和科技對於人類生活和社會的影響,以及這一切對於人類未來的啟示。(3)社會與文化:課程應增加學生對人類社會和文化形成方式的理解,並認識其一般性和多樣性。透過研究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議題,向學生介紹理論或者研究方法。(4)自我與人文:這範圍旨在探索人類價值觀的多元化和人類行為的意義,透過學習人文和相關科目以加深對自己的了解。這方法的其中一個好處是不同部門的教職員可提出建議,讓通識課程不是以學科為基礎,而是基於與人類智性關懷的相連性。例如,物理系的同事建議提供天文學課程,他不是從嚴謹的學科角度出發,...

  • 第六封信 6.1明慧,十分抱歉,沒有給你寫信超過一個月,因為在台灣最後幾星期仍有演講,與新知舊雨話別,安靜下來寫文章時間便沒有了。5個月在清華大學客座教授獲益良多,能夠面對面授課已經是美事,再次在學術自由的大學內和學生與老師討論學問更是難得之事。清華對我有幾重意義。業師勞先生1987年退休,兩年後到台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客座(1989-1992)。能夠在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客座一個學期,感受勞先生在此間的校園景色和學術氣氛承是好事,但最重要的是認識當時受教於勞先生的兩位師妹,不單是哲學,同時是老師術數的傳人。明慧,這封信不是和你談勞先生的事宜,而是清華大學引起我對大學教育的反思。千禧年後,我以中文大學通識教育主任身分多次到訪北京的清華大學,退休後也到過新竹清華大學交流通識教育的經驗。兩所清華大學都十分關心通識教育的發展。Liberal Studies不是General Education我對通識教育的思考首先是受中大教育傳統影響。中文大學和其他香港的大學不同的地方,不止是我們的山城校園宏大和美麗,更重要的是有三種制度是其他大學沒有的:雙語教學、書院和通識教育。自創校以來,中大便以此三者為傲,與其他香港的大學,甚至世界其他大學有別。雙語是指兩文三語:英文、廣東話和國語,當然世上有不少大學是雙語教學,如加拿大的麥爾基大學(McGill University)以英文和法語為主要授課語言,但中大以香港話(廣東話)教學,則是絕無僅有。書院制度是特別,在香港、台灣和大陸的大學是沒有的。通識教育又如何?什麼是「通識教育」?這是「教壞」我們香港中學生成為「反叛」的課程!根據本來香港教育局的指引,「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培養獨立批判思考是其目的!2019年大批中學生加入抗爭運動,後來被拘捕和判罪也有不少中學生。是以政權確認這種激進批判思想的根是來自「通識教育」,證明這課程徹底失敗,2021年,高中「通識教育」課被取消,代之為「國民與社會科」。(註一)我在這無意討論中學通識課程成敗得失的問題,著意的是這中學課程和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有何關係。千禧世代初,中學教育課程改革將「綜合人文科」和「綜合科學與科技科」合併成為高中程度的「通識教育科」。要注意的是英文原文為Liberal Studies,不是General...

  • 第四封信4.1 明慧, 感謝你的回信,你指出大部分人的生命不能自主,沉淪在渾渾噩噩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種種危機顯得無助無力。這些現象在過去幾年的香港,更是明顯。你的觀察與反省其實是哲學思維最重要的根源。幾十年前我面對的不是政治和社會的問題,而是父親的突然死亡,令我追問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不確定性,在極度困惑中盼望尋求答案。研讀哲學便成為我的出路。 這麼多年的哲學研讀中,我發覺所有重要哲學家,無論中西,都有一共同特點:他們全是「反叛者」——不接受命運、不同意已有對現實的理解、不認同唯一真理、肯定思想自由、上窮碧天,下落黃泉的求索精神,不只是想了解宇宙萬物,而是安頓生存的意義。我相信哲學如法國哲學家Pierre Hadot所言,是「生命的道路」(...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