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BNO簽證移居英國的港人都該知道,申請入籍前要通過 Life in the UK Test ,又稱入籍測試。類似的入籍試在很多地方都有,每當我上課和學生討論到移民和身份認同議題時,總會拿一些試題出來和學生一同試答,看看我們能否成功通過。除了好玩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測試很大程度上為「何謂融合」這條人言人殊的問題提供官方答案:試卷的內容,就代表官方認為你要懂得才能成為當地人的條件。 準備移民成為良好公民英國在2005年設立入籍試,原意為確保移民有足夠在英國生活的知識。考試包括24條選擇題,考生要在45分鐘之內答對75%即18題才算合格,不合格者可以補考,次數不限。支持設立考試的論者一般認為它可以確保移民能夠對當地有最基本的認識,例如知道有事要打哪個電話號碼報警,不至於求助無門。而對於一個民主社會,成為公民代表擁有一系列的政治權利,所以應作出測驗讓移民準備好如何參與政治,例如最起碼知道國會議員是如何選出來的。推而廣之,也有支持者認為既要成為本地人,對當地歷史文化要有一定的認識,好讓日後可以更有效參與社會活動。有移英港人朋友說考完入籍試後,在英國看運動比賽真的會投入一點。考試的存在,據稱可以讓移民意識到要成為當地人是需要學習的,鼓勵他們為成為良好公民做好準備。有支持,當然也會有反對。世界各地入籍試的設立,都不乏反對聲音。有些反對意見是從原則出發的,認為只要有測試,就必然會被濫用。就好像美國過去某些州份會要求黑人考試才可以有投票權,美其名是要測試他們識不識字,但試題設計充滿文字陷阱,明顯為剝奪黑人投票權而設。 何謂本地文化也有一些持反對觀點的人認為入籍試的出發點雖好,但實際上卻有各種執行問題。特別是說到學習本地文化,就必須先定義何謂本地文化,而這點恐怕大多數社會都沒有共識。試想像,如果香港也有入籍試的話,到底應該問斬燒豬還是沖奶茶?如果試題問到譚詠麟的經典金曲歌詞,那麼對張國榮的樂迷是否不公平?對於一些文化多元的社會,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想像,如果美國的入籍試的文化歷史題目完全不提黑人或印第安人的傳統節日,則肯定會被批評為向移民灌輸一個錯誤狹隘的國家觀念。再進一步,有些評論甚至質疑入籍試只是一種洗腦教育。畢竟每個社會都總有一些不太光彩的歷史傷痛,那麼入籍試的題目要不要包括這些內容呢?然而提到這些內容,恐怕就會觸碰到一些尚未撫平的矛盾,例如英國的殖民歷史,美國的種族問題等等。同樣以香港為想像實驗,我們要不要向每位想移民香港的人展示六四維園燭光晚會的照片,要他們回答是甚麼活動?很明顯,無論入籍試有或沒有這種型的題目,都一定有人不滿。此外,還有出題目的時候如何分辨「實用的知識」和「死記的冷知識」,因為對於同一個社會的人來說,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某些知識理所當然,另一些人卻說完全用不到。舉個例:「去羅湖過關應該乘搭哪一條的港鐵路綫」可理解為是一條每個香港人都應懂的題目,現實上卻很可能有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懂回答,而且說不定還能分出港島和九龍居民之間的差異。 最叻考試的香港人說來說去,很明顯入籍試的原意和實踐是很容易出現落差的。英國設立入籍試以來,也曾有不少相關的批評,認為內容不能全面反映英國社會的各方面。有論者甚至找來著名政論雜誌的編輯團隊試考,結果竟然全數不合格,質疑當題目設計得連英國人都答不了,到底能否幫助移民成為英國人。最後,雖然入籍試在移民研究當中是個極有爭議性的題目,不過我發現在港人移民圈子卻沒有帶來同樣的困惑。在台灣,很簡單,技術上港人移民不算是歸化,所以不用考試。在英國,需要考試,但討論通常都圍繞着如何溫習準備,到達試場時的注意事項等等。畢竟香港人最叻考試,由細考到大;不要問我為什麼要考,最緊要有「天書」和標準答案。只要願意花時間準備就可以通過的門檻,就是最理想的移民門檻! ▌[移民的自我研究]作者簡介梁啟智,時事評論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職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