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財長耶倫訪問北京,向中方傳達強烈警告信息,指美國不會坐視中國輸出過剩產能,以低廉價格搶佔電動車、太陽能板及鋰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的市場,令美國重蹈十年前國內鋼鐵企業被中國廉價出口打垮、導致大批工人失業的覆轍。這道通牒直接威脅中國振興經濟的計劃,令中國經濟發展陷入進退兩難。 中國經濟正面臨巨大危機,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內需疲弱消費乏力、青年人失業問題嚴重、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無力投資,過去賴以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幾乎全部失靈,如何走出這個危險的困局,成了各方高度關注的事情。 在三月的全國兩會前後,習近平的第三任政府逐漸透出信息,北京不會沿用過去政策,以財政支出刺激傳統內需(如住房及民生消費),來化解經濟危機,會改為集中力量發展具戰略價值的新興產業(如芯片、新能源),通過擴大製造及出口來帶動增長,這些戰略產業的拳頭產品,正正包括電動車、太陽能光伏板、鋰電池等,習近平稱呼這些領域為「新質生產力」,予以大力宣傳。 中國的兩難 換言之,耶倫訪華傳達的警告信息,影響所及遠不止數個中國產品出口可能引發中美貿易衝突,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採取經貿制裁措施(例如大幅增加關稅),來限制這些新能源產品搶佔西方市場,而是直接衝擊中國當前挽救經濟的核心舉措。 中國如果堅持原來方針,加碼押注在這些新興產業上,一旦出口受阻,過剩的產能無法疏洩,就會堵塞在內地,可能引發割喉式減價促銷,觸發一大批實力較次的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如果北京修改原來的戰略,重返保傳統經濟、保民生就業的舊路,習近平的威信和聲望固然會大受打擊,藉著催谷高新科技產業,來抗衡西方以科技封鎖遏制中國發展的全盤策略也會崩潰。 拖延與分化...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