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看節目 長和出售「巴拿碼」及港口業務惹怒中方,創辦人李嘉誠至今保持沉默,與十年前《別讓李嘉誠走了》風波作出強力反擊不一樣。有趣的是,李嘉誠最近三次以視像公開露面,背後也放着沉睡的阿童木,這個擁有各種超能力,以保護人類為使命的機械人躺平了,到底意味着什麼? 李嘉誠三次現身,都為其基金會捐贈「超聲波碎化癌組織Histotripsy系統」拍片打氣,原捐予港大、中大醫學院及養和醫院,資助病人免費參加「臨床試驗」,但最終全部儀器只能在私院使用,甚至傳出「儀器在公立醫院被閒置」,李嘉誠基金會最終與新加坡淡馬錫信託合作,把治癌新技術的臨床試驗輸入新加坡。 ...

  • 收看節目 ▌15國與美洽貿易協議,中謀突破拉攏東南亞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於4月17日訪問白宮,成為美國宣布暫緩對等關稅措施後,首位前往華盛頓與特朗普會談的歐洲領袖。她表示有信心與美方達成經貿協議,並透露特朗普已接受邀請,將於稍後訪問意大利。與此同時,日本亦加緊與美方磋商,力爭在90日內完成協議,以應對汽車、鋼鐵及鋁產品等高額關稅。 與美國角力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啟動對越南、馬來西亞及柬埔寨的國是訪問,簽署多項合作備忘錄,涵蓋科技、基建、農業、簽證等領域,並發表「命運共同體」聯合聲明,強調加強區域合作、反對單邊主義與關稅保護措施。不過,越南早已與美國展開關稅談判,並加強打擊中資貨品借道越南出口美國的「洗產地」行為。 面對國際貿易局勢的動盪,東盟在4月10日的部長會議上決定不對美方實施報復措施,傾向透過談判化解壓力。馬來西亞首相安華則表明希望在中美之間保持溝通和平衡,雖然承認難度甚高。儘管中國首季經濟增長達5.4%,高於市場預期,但因應中美貿易風險,多家國際投資銀行已下調中國未來兩年的GDP增長預測。...

  • 收看節目 美伊重啟核談判美伊代表上周末於阿曼重啟自2018年中斷的核談判,形容會談正面具建設性,並將於數日內展開第二輪對話。伊朗外長亦訪俄磋商區域安全。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關注伊朗高濃度濃縮鈾儲備急增,距核武門檻僅一步之遙。美國恢復部分糧食援助美國恢復對索馬里、敘利亞等國的緊急糧食援助,但阿富汗與也門仍被排除,因擔憂援助資金遭恐怖組織挪用。當地人道危機持續惡化,數百萬人陷飢荒困境。薩爾瓦多拒送回被美國錯誤遣返男上月,美國移民局誤將擁有「禁止遣返」身份的馬里蘭男子加西亞遣返至薩爾瓦多,並囚禁於惡名昭彰的超級監獄。儘管美國最高法院裁定須促其返美,司法部卻稱屬外交事務,法院無權干預。法官考慮判政府藐視法庭。薩國總統布格磊訪美時拒釋放加西亞,並反斥記者提問荒謬。美政府凍結哈佛22億美元聯邦資助特朗普政府凍結對哈佛大學22億美元聯邦資助,因校方拒絕取消DEI計劃、打壓挺巴學生、限制國際生及配合移民執法。哈佛校長批評此舉嚴重干預學術自由,強調不會屈服,並擬提訴訟應對。習近平出訪呼籲共同反對單邊霸凌國際貨幣基金警告地緣政治及貿易緊張或衝擊金融穩定,中國三月出口因趕關稅升12.4%,但內需疲弱致進口跌。習近平訪東南亞倡反單邊霸凌主義,特朗普則譏為聯手對付美國。美方暫放寬中電子產品關稅,惟強調屬短期安排,關鍵產品未來稅率將不可討價還價。烏克蘭俘獲俄軍華籍兵烏總統澤連斯基稱捕獲兩名參與俄軍的中國戰俘,兩人否認中方知情,稱原欲任軍醫。烏方指俄軍中有逾150名中國人,中國外交部反駁指控無根據。網上仍見徵兵廣告。俄軍近日轟炸蘇梅,致34死逾百傷。以色列內部籲停戰換人質以色列國內要求停戰聲音日增,繼退伍空軍發表公開信後,逾250名前情報官員與數十名前外交人員亦呼籲將營救人質列為首要任務,即使需以停火換取也在所不惜,超過3500名學者則聯署促停戰,批評戰爭只為政治與私利。以軍上周四釋放10名被扣押巴人,有人需攙扶步行,控訴遭虐打及非人對待。加沙地區仍遭以軍轟炸,平民與醫護人員喪生,住宅及醫院亦被擊中。雅典發生恐襲及騷亂希臘雅典發生恐襲,新本土組織承認於鐵路公司外安置炸彈,事前通知媒體避免傷亡,僅輕微損毀。組織稱為抗議鐵路私營化引發安全問題。翌晚演唱會後爆發騷亂,警局遭汽油彈襲擊,20車被焚,72人被捕。匈牙利通過法例禁同志公開活動匈牙利國會通過法例,容許在危及國安情況下暫撤雙重國籍者國籍,並修憲禁止同志團體公開活動,政府可用人面識別追查並罰款。執政黨稱此舉保障兒童發展權益,惟學者批評是走向威權。會議前數百人築人鏈抗議,布達佩斯29年來持續舉行同志遊行。多明尼加塌屋頂逾200亡多明尼加共和國首都聖多明各一夜店屋頂倒塌,造成至少231人死亡、189人受傷。事發時,夜店正舉行演唱會,吸引眾多觀眾,包括美國職棒選手及政府官員家屬。生還者稱事前曾見天花板掉落物品,隨後屋頂崩塌,許多人被瓦礫埋住,數小時後才被救出。政府宣布全國哀悼六天。遊紐約直升機失事六人亡美國紐約發生空難,一架觀光直升機疑似在空中解體後墮入赫遜河,機上六人全部罹難,包括西門子西班牙分公司總裁及其妻子和三名子女。事發直升機於上月接受大檢查,當天已執行七次飛行,失事發生在第八次出發後15分鐘。由於未配黑盒,事故調查難度加大。相關公司已被勒令停業。大阪再辦世博2025年世界博覽會於日本大阪開幕,主題為「設計未來社會的生活」,為期六個月。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期望世博會可促進全球團結,緩解當前分裂與衝突。此次博覽會有超過16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參與,展示未來生活的願景。然而,開幕日部分展館未完工,售票情況未達預期,目標1400萬張票中僅售出900萬張。主辦方希望吸引超過2800萬人次,而1970年大阪世博則有6400萬人次參與。

  • 收看節目 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中國宣佈向美國徵收 84% 報復性關稅同日,正式宣報將中國的「對等關稅」,提高至 125%...

  • 收看節目 首相見習近平後兩度拒譴責47人案判刑 英國首相施紀賢於巴西參加G20峰會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成為六年來首位與習近平會面的英國首相。施紀賢強調,希望英中關係能夠保持一致、持久並相互尊重,並強調要避免意外、加強對話。在會後,施紀賢拒絕對香港47人案的判刑作出譴責,僅重申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與習近平會談時提到對黎智英健康狀況及中國對國會議員制裁的關注,並認為兩國應在合作中解決分歧,互相補充。 周六周日風雪天氣又至 國家氣象局預計,由本周六起,天氣將再次轉壞,廣泛地區會有大雪,風勢增強,部分地方可能出現暴雨並引發水浸,對生命構成威脅,並提醒國民準備應對停電。星期六,蘇格蘭、英格蘭東北、西北及中部部分地區將會有急促降雪或降雨,威爾斯的降雨量或達150毫米。英國本週的初雪錄得最低氣溫為零下7.5度,部分地區有14厘米降雪。專家提醒駕駛人士要檢查車輛,確保車軚紋深、氣壓適中,減速並保持距離,同時備齊保暖衣物及應急工具,以防萬一。...

  • 收看節目 政黨輪替後政策亦有改變? 工黨大選後,取代保守黨上台執政,曾經承諾在100天內「審查」英國與中國關係。還未到一百日,首相施紀賢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成為兩國領導人自2022年3月,29個月來首次向外公布的官方對話。 工黨由執政開始,曾提出對中國交往的3C準則,Compete,Cooperate,Challenge。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七月底出席東盟峰會期間,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林德偉向王毅提出「英國公民」黎智英的案件,並呼籲香港當局,停止有政治動機的檢控,和立即釋放黎智英。究竟英國新政府對華政策如何?有甚麼蛛絲馬跡反映?請收看EP108《兩邊走走》的編輯推介。...

  • 收看節目 鍾沛權:如實記錄和報道,是新聞工作者不可逃避的責任《立場新聞》案於2022年10月31日開審,預計審訊20天,最終歷時57天,至2023年6月控辯雙方完成結案陳詞。原定於2023年10月裁決,但法官郭偉健三度押後,令整個審訊橫跨近兩年。2021年12月29日,國安處以「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拘捕多名《立場新聞》高層,並凍結其母公司6,100萬港元資產,《立場新聞》隨即宣布停止運作。控方指出,《立場新聞》不僅是網媒,更是政治平台,尤其在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透過17篇文章進行煽動,內容包括「民主派35+初選案」、「12港人潛逃案」、「境外勢力倡議國際制裁」等。控方認為這些文章發布時間配合社會事件,旨在攻擊香港及中央政府,煽動社會不滿情緒。辯方反駁,指控方選擇性引用文章作為證據,未能證明被告具有煽動意圖。辯方強調,這些文章如實反映了社會現實,並無虛假陳述,且媒體有責任報道公眾關注的議題,批評控方指控含糊不清,未能證明《立場新聞》構成實際國安風險。審訊過程中,控方多次提交新證據,辯方認為此舉令人措手不及,增加了審訊的不公平性。法官郭偉健最終裁定17篇文章可作為呈堂證供,並拒絕辯方要求永久終止審訊的申請。本案引發了關於言論自由的激烈討論,辯方認為,若以如此低的標準入罪,將對新聞自由產生寒蟬效應,最終影響香港的新聞環境。英中首腦破冰對話,新政府對華趨軟?工黨上台後,首相施紀賢在執政百日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成為兩國領導人自2022年3月以來首次官方對話。英國首相府聲明提及雙方討論貿易、經濟和教育合作,並強調在香港、俄烏戰爭及人權議題上進行公開對話。然而,中國外交部的公告卻隻字未提這些敏感議題,僅強調兩國在多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在對華政策方面,工黨採取了3C準則(競爭、合作、挑戰),但外界認為其對華態度較為溫和,推遲了敵對國家說客登記法的實施,並擱置了大學言論自由法案,被指是為方便英國大學在中國等威權國家繼續運作。此外,中國政府再次提出在倫敦建立超級大使館的申請,此舉將牽動新一輪外交博弈。評論認為,工黨政府對中國的政策趨向溫和,可能會削弱英國對華政策的力度,並引發對言論自由和國家安全的擔憂。施紀賢政府的外交舉措未來仍將面臨諸多挑戰。財相擬削燃料補貼,工黨內部起反對聲英國首相施紀賢於首相府發表政策演說,宣布政府將對冬季燃料補貼進行入息審查,以保護最弱勢的退休人士並改善公共財政。該補貼自1997年起推行,原本向所有年滿66歲的退休人士提供最多300英鎊的資助,但新政策將大幅減少受惠人數,預計可為庫房節省14億英鎊。隨著十月能源價格再次上漲,該政策引發了廣泛反對聲音。長者權益組織擔心此舉會讓許多退休人士難以應付冬季能源費用,並發起簽名運動,已獲超過45萬個簽名。反對黨和部分工黨議員也對此表示不滿,警告如果政府不提供其他補助,部分長者可能難以過冬。能源價格高企仍是英國生活成本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工黨政府計劃成立國營電力公司,投資本土潔淨能源,期望2030年實現電網零排放,但要達成此目標仍面臨重大挑戰。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聲稱來港投資5億美元設立家族辦公室的中東杜拜王室成員阿里(Ali),突然缺席上周四的家族辦公室開幕禮,發聲明指有急事須返回杜拜處理,儀式押後至五月底。《南華早報》的跟進報道揭發事件有甚多可疑之處;另一則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正致力修補中美關係,繼上周會見一批美國大企業總裁,游說他們繼續投資中國後,本周二又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強調今年中美關係要「以和為貴」、「以穩為重」、「以信為本」,加強對話,管控分歧。 阿里「王子」 阿里「王子」較早前接受國際媒體訪問,報道刊出時指他是阿聯酋總理侄兒,後來香港媒體《南早》向他當面求證,他迴避確認與總理的關係。《南早》再向熟悉阿聯酋政局人士查詢,指他應是王室成員之一,惟相信並非總理的侄兒。 至於他聲稱來港投資5億美元,到底將投於哪些項目,記者再三追問也沒有具體答案。《南早》又發現其於杜拜的辦公室位於中產住宅區,並不在金融商業區,在商界甚少人認識,也沒有什麼投資或營運的往績。而且,這位阿里先生和2022年在菲律賓冒起的流行歌手Alira極其相似。這些報道刊出後,令外界對所謂5億美元投資計劃產生了許多疑問。 然而,這樣一位背景有疑問、缺乏商業往績的杜拜王室成員,來港訪問時卻獲特首李家超接見,又獲邀在特區政府主辦的投資論壇上擔任演講嘉賓,令其媒體曝光率大增,儼然成為了特區政府宣傳香港乃海外富豪設立家族辦公室理想地點的「樣板個案」,直至他突然缺席開幕禮,事態才急轉直下。 《南早》跟進事件時,訪問了不具名的政府官員,指特首會見他是與一群商界人士一起,並非單獨會見,而阿聯酋使館也確認他是一名王室成員,所以沒有對他的背景作進一步的詳細審查。至於邀請他當論壇演講嘉賓,這些有幾百人出席的商業論壇,一般也不會對每個參加者都作背景調查。假如這位不具名官員對《南早》所說屬實,則特區政府對這位借香港高調自我宣傳的阿里先生,根本沒有做任何盡職審查,便配合他大事宣掦,替他臉上貼金,這是非常錯誤及危險的,反映香港管治水平大不如前。...

  • 收看節目 這屆政府對於廿三條的立法,一定要「快」。 22年前的諮詢文件,計及封面有62頁,當年被批評沒臚列出具體法律條文,「遍布陷阱」,但當年都有列「建議的刑罰」;現在的諮詢文件近90頁,除了行文用詞有主觀色彩,同樣沒有列出具體法律條文,就連刑罰建議也欠奉。 今次諮詢亦特別花了不少篇幅,引用中國國家安全法條文,解釋「國家安全」定義。當中表明,中國列明「一個國家之內的任何地方,必須適用同一套國家安全標準」,所以香港要用相同定義。與此同時,亦特別引用上習近平在2014年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想知道諮詢文件如何引入中國刑法慨念,請收看EP82《兩邊走走》的編輯推介 #23條 #國家安全...

  • 收看節目 兩邊走走|第71 集|2023.11.17港樓市淡靜成交少,地產代理生意難做;英強勢內相被辭退,前首相任外相被看淡今集內容:00:37「拜習會」中國官方倡和諧05:25 特首缺席APEC在港落區07:21 一眾政府部門拍片谷區選12:40 地產代理涉合謀定佣...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