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超級大使館:工黨政府綠燈全開,中建館計劃勢難擋? 中國政府於 2018 年斥資...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宣布對中國製產品輸美加徵10%關稅,打響了美中關稅戰第一槍,而中國亦立即對美國能源商品加徵關稅作報復,但美中雙方都對外放話願意談判。其次,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異軍突起,以低成本製作出近似美國尖端人工智能產品效果,觸發相關美國公司股價大跌,美國政商界急謀對策,反映中美兩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各出奇謀,爭霸戰打得如火如荼。 以加徵關稅作手段 特朗普回朝後,以加徵關稅作為脅迫外國對美讓步的主要手段,就算盟友也不放過。在宣布對華實施額外關稅前,便針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兩位近鄰威脅加關稅,兩國反應迅速,答允大增邊防經費,派駐額外人員,堵截偷渡客及芬太尼毒品:加拿大動用13億美元,將邊防人手增至接近1萬;墨西哥則派遣1萬士兵到墨美邊界。兩國元首先後與特朗普通話,並對外作出宣布,換取美國答應把加25%關稅行動押後30天,整件事顯示美國是以大增關稅為威迫手段,最終目標是透過外交談判實現協同封關策略,與鄰國聯手強化南北邊界,以遏止偷渡及販毒。加墨兩國肯出錢出人,美國在邊防上便不用大增開支。 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關稅戰,暫時止於相互威脅階段,在實施前夕透過元首通話押後實施,轉變為以利益談判替代關稅制裁,這個模式是否適用於美中關稅戰?坊間認為適用的居多,金融市場的反應因此較為樂觀,尤其當《華爾街日報》報道北京已制訂談判計劃,特朗普亦同意短期內與習近平通話,外界普遍預期美中兩大國會迅速進入實務談判階段,大增關稅可能很短暫,實際影響不會太大。 美中關係本質不同 不過,這個樂觀預期忽略了一點,就是美中關係本質上與美加或美墨關係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政界從不視加墨二國對美國有威脅。中國卻是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並且銳意建立一套有別於美歐的行事模式,重塑國際政經秩序,美國政壇無分左右皆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威脅更甚於俄羅斯和伊朗,所以要在各個戰略領域(包括能源、通訊、宇航、生化、芯片等等)封堵遏制中國,保持美國領先優勢,關稅戰只是實現這個對華大戰略其中一項手段,就算美中透過談判暫時擱置相互大徵關稅,當新的矛盾湧現,另一波的關稅威脅就會捲土重來,特朗普以關稅作外交脅迫是沒有上限的,可以反複使用。 人工智能之戰...
踏入蛇年,實行「美國優先」政策的特朗普 (Donald Trump) 於2月1日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這三大貿易夥伴徵收關稅,卻於最後一刻暫緩對加、墨加徵關稅。美國對中國額外加徵的10%關稅則如期於2月4日生效,中方則宣布對總值約14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輸華總額8.5%)的美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2月10日生效。這是特朗普在短短約兩周內,二度利用高關稅威脅來解決與貿易無直接關聯的問題。美方在與墨西哥總統欣鮑姆(Claudia Sheinbaum)及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通話後,決定將對兩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的措施延後30天,期間各方將共同商討更長遠的解決方案。作為回應,墨西哥同意向美墨邊境增派1萬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以遏止非法移民及毒品芬太尼(fentanyl)流入美國;加拿大則同意任命「芬太尼事務專員」,並啟動加美聯合特遣部隊以打擊有組織犯罪、芬太尼販運及洗黑錢,同時增派技術設備及人員加強邊境監控。對中國貨品加徵10%關稅然而,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的計劃則如期落實。這意味著,過往免關稅進口美國的中國商品,如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及微波爐,將首次被加徵關稅。此外,美方亦取消對低價值中國商品的「最低門檻」免稅優惠。據統計,美國進口總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中,約60%來自中國。作為反制,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對總值14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涵蓋煤炭及液化天然氣(LNG)15%、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及皮卡車10%,措施自2月10日生效。據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公告,中方將自周二起對鎢、碲、釕、鉬及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環球時報》,2024年2月4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鎢進口來自中國。現階段對中國GDP影響微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最新模型分析,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並引發對等報復,將令美國GDP於特朗普政府任期內縮減550億美元(佔美國 2024年GDP...
收看節目 暴風連續吹襲全國逾30萬戶受影響英國近日連續遭受兩場風暴襲擊,繼風暴Eowyn造成廣泛破壞後,風暴Herminia隨即來襲。氣象局預測未來兩天,威爾斯及英格蘭中西部部分地區降雨量將達20至40毫米,地勢較高地區甚至可達60毫米,倫敦及西南地區亦發出黃色大雨警告。森麻實郡超過百名居民因水浸需疏散。風暴Eowyn的最大風速達每小時114英里,導致建築物損毀、樹木倒塌,造成至少兩人死亡,超過35萬戶停電。特朗普就職後首次外訪或選英國首相施紀賢於星期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了45分鐘的電話會議。首相府透露,施紀賢感謝特朗普在以巴停火及釋放人質方面的努力,並討論了中東安全問題,強調兩國合作的重要性。施紀賢亦提到英國將放寬監管措施以促進發展,並希望能盡快訪問白宮。特朗普則表示,首個外訪可能是英國,並特別向英國皇室致意。唐寧街稱,儘管特朗普與工黨關係緊張,但此次通話令英方對兩國未來關係感到樂觀。消費者信心指數一年新低英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大跌5點至-22,為自2023年底以來的新低,原因包括政府借貸成本上升及企業可能裁員潮。公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持負面看法,即使去年加薪幅度超越通脹,仍不願大額消費,反而增加儲蓄,可能拖慢經濟增長。調查時,英國10年期借貸成本達新高,引發對財政目標和加稅的擔憂。12月通脹高於預期,未能提振消費信心。此外,企業裁員幅度連續四個月上升,為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7人長年性侵虐待兒童最高囚20年蘇格蘭格拉斯哥五男兩女成年人,在2012年至2019年間長期性侵兼虐待三名13歲以下的兒童,包括強姦、性侵犯、逼其中一名兒童強姦另外兩名兒童,對他們虐打、將其中女童塞進微波爐及雪櫃、逼他們吸毒及販毒等。該7人在前年被裁定罪成,法官本星期判刑時指案件令人震驚,最終判他們分別最少入獄8至20年,並且須終身須接受監管。4幼兒在家遇火災亡單親母囚10年一名30歲單親媽媽於2021年獨自留住兩對年幼雙胞胎兒子在家,後來發生火災,導致四名兒童全部喪命。法院裁定她四項誤殺罪成,判刑10年。案件指她患有精神病並生活貧困,家中雜物堆積。火災疑因煙頭或蠟燭引起,男童曾嘗試求救但未成功。她最初謊稱有朋友在家照顧孩子,後來承認曾兩次獨留孩子。美國惡霸犬咬死人飼主判囚三年一名飼養兩隻美國大型惡霸犬(XL Bully)的狗主,因其中一隻狗致死而被判刑三年。事發於前年在新特蘭附近,當時死者用石頭砸壞被告家窗戶,狗主追出時兩隻惡霸犬跟隨,並且其中一隻18個月大的狗咬住死者脖部不放。警方到場後即場擊斃咬人的狗,另一隻則被人道毀滅。XL Bully曾造成至少10人死亡,政府在去年年底禁止惡霸犬的銷售和繁殖,並宣布無豁免書飼養屬違法。高鐵以1億英鎊保育蝙蝠被指瘋狂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大臣李世勳(Steve Reed)抨擊連接倫敦至伯明翰的高鐵HS2,稱沿途一條保護蝙蝠的屏障造價高達1億英鎊,為浪費公帑。他在智庫研討會上表示,這項僅1公里長的建築造價過高,反映上屆政府在公共財政和基建方面失控。HS2集團主席曾解釋,為應對蝙蝠保護法規,必須花費大量資金,包括律師和顧問費。有報道指,每隻蝙蝠的保護成本達30萬英鎊。婦人疑易容代14男女應考入籍試一名61歲的巴士司機被指控在2022至2023年間,利用假髮易容幫助至少14名男女應考英國國籍測試《Life in...
收看節目 長和系子公司管理巴拿馬運河港口可維持?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就職演說時,再度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他口中所指「中國正在營運」,其實是香港長和系和記港口子公司,「巴拿馬海港公司PPC」正擁有運河特許經營權至2047年。就在特朗普就職同日,巴拿馬當局宣布對PPC 展開嚴格審查,巴拿馬政府審計總長Anel Bolo Flores親自率領至少8名審計員到PPC總部展開行動,同日亦舉行記者會,公開強調會認真審查PPC。想知道巴拿馬運河管理,與長和系之間關係,請收看《兩邊走走》EP129的編輯推介。 ...
收看節目 英國政府忙於處理與美國的新關係。位於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島,周邊安全亦觸動美國新政府神經,這個英國於非洲的最後一塊海外領地,工黨政府去年十月突然低調宣布,已與毛里裘斯政府達成協議交還群島主權,群島最大島嶼上的軍事基地,是英美在印太地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長程轟炸機基地。新任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曾經指責協議,將軍事重地拱手讓給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威脅美國安全。至於英國的新任駐華盛頓大使人選﹐工黨提名元老文德森(Peter Mandelson)出任,但立場被指親中,華府可能會罕有地否決文德森的提名。想知道首相施紀賢如何與美國新人事,如何操作,請收看《兩邊走走》EP129的編輯推介。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相信是特朗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後便簽署一系列行政法規、派軍隊駐守美國墨西哥邊境,嚴打非法偷渡,並試圖廢除憲法明文保護的在美出生即享美國公民身分的權利;他又廢除拜登政府的清潔能源政策,鼓勵開採石油及生產燃油汽車,並退出國際氣候公約;此外,他針對主要貿易伙伴威脅大增關稅,逼迫加拿大和墨西哥讓利,要求TikTok的母公司ByteDance出售最少一半TikTok股權,又要求巴拿馬交還運河。這一系列舉措,彰顯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是以傳統保守主義為骨幹,以強權威迫為手段,以功利短視為特色。 嚴打非法移民 特朗普嚴厲打擊非法移民,平情而論,確實獲得大部分美國人支持,包括許多拉美移民,這是因為近年墨西哥邊境的偷渡問題極其猖獗,而且背後有販毒集團操控蛇頭謀利,甚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公民,也懂得循墨西哥陸路非法入境美國,長期做地下黑工,等待大赦入籍。 美國人渴望終止這個混亂狀況,以合法移民配額取代非法偷渡,確實無可厚非。特朗普首度當選時欠缺經驗,提出在邊境建高牆阻非法偷渡,收效甚微成為笑柄。如今二度執政,封堵政策趨於周密,一邊派軍隊駐邊境威攝偷渡客,一邊煞停非法移民庇護申請,加快即捕即解,同時宣布境外販毒集團為恐怖組織,以各種反恐法令對付偷渡源頭,甚至試圖廢除出生即享公民權規定,此一舉措最終未必能獲最高法院認可,但至少可以製造短期混亂,阻遏藉非法入境產子舉家移民美國。 長遠而言,美國若要維持國力,必須匯聚世界一流人才,嚴限非法移民措施必須輔以適當的合法移民政策,才能去弊生利,若矯枉過正,變成閉關鎖國,則美國不再是民族大熔爐,不再是做夢者天堂,其創造力將日走下坡。 保守與新思潮 特朗普的限制非法移民舉措,雖然打著以合法取締非法的正義旗幟,但骨子裡也有著保護白人主導美國的意思,防止有色人種因生育較多而支配美國。這個暗含種族及宗教色彩的保守意識形態,在特朗普其他新政中表露無遺,最明顯的就是打擊跨性別自由,宣布美國今後只有男性和女性,即不承認雙性及跨性別,這個主張無疑會獲得較保守的、重視傳統的美國人支持,包括大部分天主教及基督教人士,但卻與現代自由思潮牴觸,也不符合大多數年青人的性別自主理念,可以視為一種世代之爭。...
美國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返回白宮當日即簽署一系列行政命令,奠定多個政策領域的基調,特別是在移民和能源方面。雖然暫時未對任何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新關稅,但特朗普很會利用關稅作為談判籌碼,逼使貿易夥伴讓步。中美矛盾仍將是未來四年的焦點。 儘管特朗普總統在選舉前後多次宣布與關稅相關的計劃,但他在上任首日並未實施任何新關稅。相反,他提出了「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議程。在演說中,特朗普警告,將對外國徵稅與加徵關稅,並計劃設立對外收入署(External Revenue Service)來徵收這些關稅。特朗普將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要求評估中國是否履行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承諾。該備忘錄還針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指示聯邦機構評估《美墨加協定》(USMCA)的影響,以及來自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或其他市場)的非法移民與毒品流入進行多項貿易審查和調查。所有審查的結果預計將於2025年4月1日前提交。 特朗普在白宮對記者表示,他考慮於2月1日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以遏制非法移民流入及芬太尼貿易。他同時指出,政府仍可能對所有進口商品實施普遍關稅。...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即將再次就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宣稱,有意染指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並且不排除使用軍事力量或關稅手段。這項聲明顯示,特朗普將採取措施,實行其與幕僚過去一直主張的恢復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即不允許别的勢力介入美國後花園,威脅美國本土安全。此一擴張策略,恐怕會觸發全球各處運輸樞紐激烈爭奪戰。 特朗普早於2019年已向丹麥提出購買格陵蘭,惟遭丹麥拒絕。這個位處北極圈的全球最大島嶼,只有不足6萬人口,卻蘊藏豐富的稀土及石油資源,並且具有戰略價值,有助開發北極和威懾俄羅斯。至於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運要塞巴拿馬運河,在1977年前由美國控制,其後交還巴拿馬政府。特朗普以中國公司(指李嘉誠旗下和黃集團)介入操控運河附近港口為理由,揚言要重新掌控運河。 政治衝突新熱點 格陵蘭與巴拿馬運河之爭,不單是美國與丹麥之間及美國與巴拿馬之間的爭執,更加是可觸動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的新熱點。這是由於美國視中國及俄羅斯為最大威脅,將採取強硬措施打壓中俄聯盟,同時擴張美國經濟利益。俄羅斯自侵佔烏克蘭後元氣大傷,無力阻止北約勢力擴張,而歐盟諸國亦不敢與美國反臉,這便給了美國趁機吞併格陵蘭的機會。 丹麥雖然是宗主國,但軍事力量單薄,過去主要靠經濟援助拉攏人心,仍阻止不了格陵蘭本土呼籲反殖獨立的聲音,如今美國銳意擴張,若開出令格陵蘭島居民心動的條件,兼併格陵蘭並非難事,若實現此一意圖並嘗到政經甜頭,很可能推動美國走上對外擴張的不歸路。 至於巴拿馬運河之爭,要點不只運河的管理權歸屬,更重要的是啟動了美中兩國在南美洲的霸主爭奪戰。美國目前對墨西哥及中美洲與加勒比海諸國有強大控制,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高度依賴美國,只要美國動用關稅手段,這些國家便吃不消。但南美洲其他國家卻非如此,大部分南美國家其實更依賴中國,不單日用貨品來自中國、重要基建倚靠中國投資,就連國家急需的美元外匯,也需要藉著與中國人民幣交換的機制獲取。...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眾議院「中國共產黨問題特別委員會」的兩黨領導人,於25日星期一早上去信財政部長耶倫,呼籲重新評估香港與美國之間在銀行系統的特殊關係,稱香港正日益成為洗錢和規避制裁的中心,助長破壞美國利益的金融犯罪行為,並形容該問題為「緊急議題」。此一舉措顯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面對巨大危機。 《華爾街日報》在報道美國國會兩黨聯合針對香港的報道,同時提及上周香港法院就47人案的量刑判決,指拜登政府已呼籲即時無條件釋放眾被告。而判決頒布時,香港政府正主辦一個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多位全球金融界領袖出席,包括高盛董事長蘇德巍(David Solomon)、花旗集團行政總裁范潔恩(Jane Fraser)和道富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Ronald P. O'Hanley。此外,滙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機構的高層代表也參加了此次峰會。這則報道顯示,香港的金融市場對國際金融巨企仍非常有吸引力,這些企業巨頭都樂於出席香港辦的金融峰會,但香港的政治氣候變化已無可避免地影響到香港的金融前景。 協助邪惡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