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相信是特朗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後便簽署一系列行政法規、派軍隊駐守美國墨西哥邊境,嚴打非法偷渡,並試圖廢除憲法明文保護的在美出生即享美國公民身分的權利;他又廢除拜登政府的清潔能源政策,鼓勵開採石油及生產燃油汽車,並退出國際氣候公約;此外,他針對主要貿易伙伴威脅大增關稅,逼迫加拿大和墨西哥讓利,要求TikTok的母公司ByteDance出售最少一半TikTok股權,又要求巴拿馬交還運河。這一系列舉措,彰顯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是以傳統保守主義為骨幹,以強權威迫為手段,以功利短視為特色。 嚴打非法移民 特朗普嚴厲打擊非法移民,平情而論,確實獲得大部分美國人支持,包括許多拉美移民,這是因為近年墨西哥邊境的偷渡問題極其猖獗,而且背後有販毒集團操控蛇頭謀利,甚至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公民,也懂得循墨西哥陸路非法入境美國,長期做地下黑工,等待大赦入籍。 美國人渴望終止這個混亂狀況,以合法移民配額取代非法偷渡,確實無可厚非。特朗普首度當選時欠缺經驗,提出在邊境建高牆阻非法偷渡,收效甚微成為笑柄。如今二度執政,封堵政策趨於周密,一邊派軍隊駐邊境威攝偷渡客,一邊煞停非法移民庇護申請,加快即捕即解,同時宣布境外販毒集團為恐怖組織,以各種反恐法令對付偷渡源頭,甚至試圖廢除出生即享公民權規定,此一舉措最終未必能獲最高法院認可,但至少可以製造短期混亂,阻遏藉非法入境產子舉家移民美國。 長遠而言,美國若要維持國力,必須匯聚世界一流人才,嚴限非法移民措施必須輔以適當的合法移民政策,才能去弊生利,若矯枉過正,變成閉關鎖國,則美國不再是民族大熔爐,不再是做夢者天堂,其創造力將日走下坡。 保守與新思潮 特朗普的限制非法移民舉措,雖然打著以合法取締非法的正義旗幟,但骨子裡也有著保護白人主導美國的意思,防止有色人種因生育較多而支配美國。這個暗含種族及宗教色彩的保守意識形態,在特朗普其他新政中表露無遺,最明顯的就是打擊跨性別自由,宣布美國今後只有男性和女性,即不承認雙性及跨性別,這個主張無疑會獲得較保守的、重視傳統的美國人支持,包括大部分天主教及基督教人士,但卻與現代自由思潮牴觸,也不符合大多數年青人的性別自主理念,可以視為一種世代之爭。...

  • 美國總統特朗普 (Donald Trump)返回白宮當日即簽署一系列行政命令,奠定多個政策領域的基調,特別是在移民和能源方面。雖然暫時未對任何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新關稅,但特朗普很會利用關稅作為談判籌碼,逼使貿易夥伴讓步。中美矛盾仍將是未來四年的焦點。 儘管特朗普總統在選舉前後多次宣布與關稅相關的計劃,但他在上任首日並未實施任何新關稅。相反,他提出了「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議程。在演說中,特朗普警告,將對外國徵稅與加徵關稅,並計劃設立對外收入署(External Revenue Service)來徵收這些關稅。特朗普將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要求評估中國是否履行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承諾。該備忘錄還針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指示聯邦機構評估《美墨加協定》(USMCA)的影響,以及來自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或其他市場)的非法移民與毒品流入進行多項貿易審查和調查。所有審查的結果預計將於2025年4月1日前提交。 特朗普在白宮對記者表示,他考慮於2月1日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以遏制非法移民流入及芬太尼貿易。他同時指出,政府仍可能對所有進口商品實施普遍關稅。...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即將再次就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宣稱,有意染指格陵蘭和巴拿馬運河,並且不排除使用軍事力量或關稅手段。這項聲明顯示,特朗普將採取措施,實行其與幕僚過去一直主張的恢復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即不允許别的勢力介入美國後花園,威脅美國本土安全。此一擴張策略,恐怕會觸發全球各處運輸樞紐激烈爭奪戰。 特朗普早於2019年已向丹麥提出購買格陵蘭,惟遭丹麥拒絕。這個位處北極圈的全球最大島嶼,只有不足6萬人口,卻蘊藏豐富的稀土及石油資源,並且具有戰略價值,有助開發北極和威懾俄羅斯。至於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航運要塞巴拿馬運河,在1977年前由美國控制,其後交還巴拿馬政府。特朗普以中國公司(指李嘉誠旗下和黃集團)介入操控運河附近港口為理由,揚言要重新掌控運河。 政治衝突新熱點 格陵蘭與巴拿馬運河之爭,不單是美國與丹麥之間及美國與巴拿馬之間的爭執,更加是可觸動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的新熱點。這是由於美國視中國及俄羅斯為最大威脅,將採取強硬措施打壓中俄聯盟,同時擴張美國經濟利益。俄羅斯自侵佔烏克蘭後元氣大傷,無力阻止北約勢力擴張,而歐盟諸國亦不敢與美國反臉,這便給了美國趁機吞併格陵蘭的機會。 丹麥雖然是宗主國,但軍事力量單薄,過去主要靠經濟援助拉攏人心,仍阻止不了格陵蘭本土呼籲反殖獨立的聲音,如今美國銳意擴張,若開出令格陵蘭島居民心動的條件,兼併格陵蘭並非難事,若實現此一意圖並嘗到政經甜頭,很可能推動美國走上對外擴張的不歸路。 至於巴拿馬運河之爭,要點不只運河的管理權歸屬,更重要的是啟動了美中兩國在南美洲的霸主爭奪戰。美國目前對墨西哥及中美洲與加勒比海諸國有強大控制,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高度依賴美國,只要美國動用關稅手段,這些國家便吃不消。但南美洲其他國家卻非如此,大部分南美國家其實更依賴中國,不單日用貨品來自中國、重要基建倚靠中國投資,就連國家急需的美元外匯,也需要藉著與中國人民幣交換的機制獲取。...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眾議院「中國共產黨問題特別委員會」的兩黨領導人,於25日星期一早上去信財政部長耶倫,呼籲重新評估香港與美國之間在銀行系統的特殊關係,稱香港正日益成為洗錢和規避制裁的中心,助長破壞美國利益的金融犯罪行為,並形容該問題為「緊急議題」。此一舉措顯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面對巨大危機。 《華爾街日報》在報道美國國會兩黨聯合針對香港的報道,同時提及上周香港法院就47人案的量刑判決,指拜登政府已呼籲即時無條件釋放眾被告。而判決頒布時,香港政府正主辦一個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多位全球金融界領袖出席,包括高盛董事長蘇德巍(David Solomon)、花旗集團行政總裁范潔恩(Jane Fraser)和道富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Ronald P. O'Hanley。此外,滙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機構的高層代表也參加了此次峰會。這則報道顯示,香港的金融市場對國際金融巨企仍非常有吸引力,這些企業巨頭都樂於出席香港辦的金融峰會,但香港的政治氣候變化已無可避免地影響到香港的金融前景。 協助邪惡軸心...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於周二發表年度報告,提出一系列遏制中國的政策建議,包括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大幅增加中國產品進口關稅、嚴限美國對華出口及投資,以及啟動類似當年成功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來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藉以在高科技領域拋離中國。至於中國目前的對策,則可歸納為「轉線」和「搭線」兩大招數。 根據《外交政策》對USCC報告的報道和分析,這份報告是共和民主兩黨醞釀多時的跨黨派共識,早於大選有結果前已完成,無論誰當總統都可以執行報告的政策建議,若實施政策需要立法,法案將較易獲得多數議員支持。 這份報告的主導思維,與拜登總統採取的對華遏制戰略不同,拜登用的是「小園高牆」戰略,即嚴格界定若干戰略領域,如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然後築起防止科技外流的高牆,使中國無法輕易獲得美國的優勢。USCC的報告卻認為,「小園高牆」策略已經不管用,既然華盛頓已認定中國是對美國未來最大的威脅,就應該採取全面打擊遏制的策略,而非「打地鼠」式見那裡冒出問題才打那裡。在新的策略思維下,美國將不再視中國為正常貿易伙伴,所以建議取消中國自籌備加入世貿組織(WTO)時便獲得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使中國的貿易地位降級至類同俄羅斯、古巴等國家,除了產品進口美國的關稅會大幅增加,還有可能每年遭到美國官方貿易審查。 盧比奧的特別報告 自特朗普宣布將提名國會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出任國務卿,這位向來對華態度強硬、被視為鷹派領袖的參議員有關中國的政策主張,便被視為特朗普再度執政時美國對華政策的風向標。盧比奧於今年九月發表一份名為「中國製造的世界:中國製造2025報告發表後九年」的特別報告,也因此備受關注。該報告是盧比奧於2019年發表的、針對中國製造發展願景的應對報告的續篇,重點是中國在十大戰略領域的工業發展計劃,對美國造成的威脅,以及美國該如何應對。 報告續篇指出,在十大高增值兼高科技工業領域裡,中國已取得四個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這四個領域是電動車、核能與太陽能、高速鐵路及造船。此外,中國在五個戰略領域取得局部領先成果,這五個領域是航空與太空開發、生物科技、新材料、機器人與自動化生產、半導體(微型芯片)。中國唯一不達標的領域,是農業機械。盧比奧的報告續篇還指出,中國的科研成績傑出,在報告涵蓋的44項高科技研究項目裡,有37項看到中國實現科研領先。盧比奧認為,中國這些成績源於其盜取西方科技,以及扭曲市場的補貼各種戰略規劃,美國必須採取全面反制措施,並且實施具針對性的工業扶助計劃,重振美國日漸衰弱的製造業。...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勝出大選,對美國及國際政局的影響逐漸浮現。例如烏克蘭戰況轉趨激烈,雙方都搶著在特朗普就任前佔據更多土地,為美國施壓逼俄烏談判停火作準備;歐洲的右翼政黨也在磨拳擦掌,一旦特朗普成功強行遣返非法入境者,便在國內推動類似立法;響應特朗普主張的人高舉反非法移民、反性別自由、反全球化等旗幟,為愛國民粹主義造勢。 特朗普的連串人事任命提名,反映他會以意識形態和政治忠誠作為首要考慮,例如提名霍士電視台主持當國防部長、找商人馬斯克領導政府部門變革;他的國家安全與外交團隊,也全部由鷹派國會議員出任。這意味著未來兩年美國的軍事與外交都不會由職業軍人或外交官領導,而是由忠於特朗普的政治人物操控。同樣的格局也會出現在經濟、民生、教育等領域,一場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風暴將席捲美國刮向全球。 三個主要特徵 未來這股政治風暴,有三個主要的意識形態特徵: 第一個是反非法移民。這不單限於嚴格控制邊境,阻止非法入境者偷渡入境,更包括把已入境的非法移民遞解出境,遣送回去原居地,以及針對尚未取得永久居留身分的某些外國人(例如來自不受歡迎國家的人),拒絕再發留學或就業簽證。 現在距離特朗普就任還有兩個月,但許多擔心居留資格出問題的在美人士,已經奔相走告切勿離境,以防再入境時簽證被撤銷,連留在美國打居留官司的權利也失去。至於非法居留者,則設法花錢弄身分證明或買槍自衛,又或去專僱黑工的農莊躲避,應變措施其實已在悄悄進行。 第二個意識形態特徵是anti-woke。中文翻譯較難,意思是反對自由派前衛人士近年主張的性別自由自主——可以隨意轉換性別,不受傳統性別觀念束縛。這股前衛思潮超越了同性平權運動,對傳統性別與家庭觀造成了更大的衝擊,也因此引起更強烈的反彈。...

  • 收看節目 全球貿易將面對怎樣的新局面?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在香港邀請在港美國公民、商會及學生,觀看美國大選點票直播。總領事梅儒瑞指中美關係具挑戰性,難以預計未來走向,但強調香港在中美關係擔任重要角色。香港美商會總裁翁以登表示,未來中美關係難以改善,特朗普表明增加對華關稅,貿易戰一定更激烈。想知道特朗普上場,對中港有何影響,請收看EP118《兩邊走走》的編輯推介。

  • 收看節目 工黨政府如何處理與美新外交方向?特朗普宣布贏得美國大選的同日,施紀賢(Sir Keir Starmer) 在下議院的首相答問時間,一開始便祝賀特朗普當選,其實特朗普勝選消息一出,施紀賢和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都先後在社交媒體發文祝賀。過去兩人都曾以嚴厲措辭批評特朗普,施紀賢曾指責特朗普關押非法入境移民,不知人性和尊嚴為何物;林德偉七年前更曾經形容特朗普是種族主義者。想知道英美兩國將會遇到甚麼阻滯,請留意《兩邊走走》EP118的編輯推介。...

  • 收看節目 特朗普重返白宮,全球關注英美關係與經濟政策 2024年美國大選,特朗普以壓倒性優勢當選,再次入主白宮。他的勝選引發國際廣泛關注,包括英國工黨政府的應對。工黨領袖施紀賢和外相林德偉迅速祝賀特朗普,但過往曾嚴厲批評他的立場也引來爭議。 施紀賢曾形容特朗普不具人性,林德偉則曾稱其為種族主義者。然而,兩人現在卻強調與美國合作的重要性,重申兩國在國防和經濟上的堅實關係。儘管如此,英美關係未來充滿挑戰,特別是在軍費開支和貿易問題上。特朗普要求歐洲增加北約軍費負擔,對英國壓力倍增。他還推行高關稅政策,對英國出口構成打擊,進一步削弱英國經濟。 同時,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經濟政策被視為他勝選的關鍵。雖然多數選民對他的個人形象持負面看法,但對其經濟政策產生共鳴,尤其是邊境安全、移民及生活成本問題。特朗普成功吸引拉丁裔選民支持,成為首位帶罪之身再次當選總統的人。...

  • 收看節目 工黨及保守黨恭賀特朗普當選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當選,英國首相施紀賢於國會質詢中表示已致電祝賀,強調英美「特別關係」的重要性,期待未來合作。施紀賢在通話中提及中東局勢,重申區域穩定的重要。首次以保守黨主席身分亮相的栢丹娜敦促施紀賢向特朗普道歉,因外相林德偉過去曾批評特朗普。此外,栢丹娜指出特朗普或將提高進口關稅,要求施紀賢繼續推動美英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栢丹娜任保守黨黨魁隨即失言惹批評 44歲的栢丹娜上周當選保守黨主席,成為英國主要政黨首位黑人女性黨魁,她誓言爭取流失選民,迅速組建影子內閣。有評論認為她的強勢作風顯示黨員傾向積極應對工黨,而非等待其失誤。然而,栢丹娜在訪問中稱疫情期間約翰遜違反限聚令開派對事件被過度渲染,不應因日常活動而受罰,此言論引發爭議,尤其令疫情逝者家屬不滿,批評她缺乏同理心。...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