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施紀賢訪美前表態支持澤連斯基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周訪美前,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強調其民主合法性,並指戰時暫停選舉合理,類似英國二戰時做法。他支持美國主導促成烏克蘭長久和平,防止俄羅斯再侵略。施紀賢本週赴巴黎與歐洲盟友商討美俄突發談判對策,並表明戰後願派軍隊維和。同時,國防大臣賀理安宣布獲額外200億英鎊重整英軍裝備,進行半世紀最大軍改,統合8項軍費預算,預計另節省100億英鎊開支。首席法官罕表態責兩黨魁評難民案英國法庭裁定允許一個加沙家庭透過烏克蘭難民途徑居留,引發首相施紀賢及保守黨黨魁栢丹娜批評。首席法官Sue Carr罕有公開反駁,指政府應透過上訴機制解決爭議,並強調司法獨立必須受到尊重。施紀賢回應稱,若法例與立法目的不符,政府應收緊規則,他將於國會提出修訂方案。但他同時重申,對法治與司法系統的尊重不容置疑。通脹超預期達10個月新高1月通脹達3%,較12月上升0.5%,超出預期的2.8%,並創10個月新高。國家統計局指,食品及非酒精飲品價格上漲、機票降價幅度減少、私校增值稅上調及燃油成本上升是主因。半年通脹預測已上調至3.7%。分析認為,高通脹將削弱英倫銀行減息空間,但今年仍可能減息兩次。財相李韻晴則憂慮,高通脹或導致公務員拒絕政府2.8%加薪方案,進一步加重公共財政壓力。再揭內閣成員誇大履歷工黨內閣爆發資歷造假醜聞。BBC揭發財相李韻晴誇大其在英倫銀行及商界的經驗,導致她修改網上履歷。隨後又發現她聲稱在《政治經濟學雜誌》發表文章,實際刊登於級數較低的《歐洲政治經濟學雜誌》。學者批評此錯誤不應發生。商業及貿易大臣韋諾韜亦被揭曾自稱為曼城事務律師,實際上未完成實習,未獲律師資格。他的發言人稱這是失誤,並表示他已澄清自己僅為實習律師。研究指監獄明年或再爆滿一項政府獨立研究顯示,儘管犯罪率自90年代中期下降,但歷屆政府持續嚴打罪行,導致判囚人數激增、刑期延長,卻未能改善重犯問題,反而引發監獄爆滿危機。去年9月,政府被迫提前釋放數千名囚犯。報告警告,若今年未進行懲罰與更生制度改革,英格蘭及威爾斯監獄將於明年初再度超額。英國囚犯數量居西歐前列,蘇格蘭本週亦因爆滿問題,分三期提前釋放近400名刑期少於4年、已服刑40%的囚犯。政府被裁定不公平解僱吹哨人法院裁定,外交部前員工Josie Stewart因揭露約翰遜政府2021年從阿富汗撤退時的混亂與不當行為而遭不公平解僱。她當年向BBC爆料,指政府錯誤決策,並優先撤離保護動物組織員工,令更需援助者延後撤離。法官認為,相關消息當時已流傳,而官員卻公開否認,Stewart的舉動屬公眾利益。曾任職外交部7年的她強調,不應要求公務員在良心與事業間作出抉擇。警日收逾百兒童淫穢影像舉報警方公布去年接獲逾38,000宗涉及未成年人的淫穢影像舉報,平均每日超過百宗。由於法律漏洞,傳送平台僅在技術可行時才需移除內容,而點對點加密使平台無法監控,導致兒童易受侵害。在調查的7,300宗案件中,Snapchat佔一半,Instagram佔11%,Facebook與WhatsApp分別為7%及6%。關注團體促政府修法,強制平台加強審查並主動報警,但部分平台反駁,指保障私隱同樣重要,開設「後門」恐被罪犯或極權政權濫用。泰晤士水務可舉債30億英鎊泰晤士水務在高等法院上訴勝訴,獲准舉債30億英鎊,暫時避免下月被政府接管,確保業務可持續數月。該公司為全國1,600萬人提供服務,聘有8,000名員工,現時債務已達190億英鎊,導致水管維修及排污管理不善,屢次發生污染事故。批評者認為,即使現有債權人同意新貸款,僅能暫緩危機,年底仍可能需政府介入,倒不如直接將公司收歸國有,進行大規模營運改革,以確保長遠穩定發展。大學建議重新引進野狼減碳列斯大學研究人員建議在蘇格蘭高地重新引入野狼,以幫助英國達成2050年零排放目標。研究指出,狼群獵食紅鹿可減少其對樹苗的破壞,促進森林擴展,每年吸收100萬噸碳,佔英國減碳目標5%。蘇格蘭野狼已滅絕約250年,紅鹿數量因缺乏天敵激增至40萬隻。然而,農業及郊野團體強烈反對,擔憂狼群威脅畜牧業與居民。歐洲統計顯示,每年3至4萬頭牲畜遭狼襲,其中包括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的矮種馬。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達成默契,美方認同俄方主張,否定烏克蘭參與北約及取回所有被俄佔據領土、在沒有烏克蘭參與下安排美國國務卿與俄國外長自行談判烏克蘭停火事宜,並在談判前諮詢歐盟主要國家,日後是否願意派軍駐守烏克蘭。除英國表示願意出兵,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波蘭均有顧慮,令烏克蘭雪上加霜,前景坎坷,除注定喪失大面積國土,戰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重建家園將極其困難,可能再度淪為俄羅斯附庸。 特朗普主動讓步 美國作為世上軍事最強大國家,且於過去三年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及資金,並聯同北約的歐洲盟國,派出情報及軍事策略專家,協助烏克蘭對抗入侵烏土的俄羅斯,當然有資格牽頭促使俄羅斯停火。外交接觸與談判是必經之途,而誰都知道談判結果必然涉及妥協,烏克蘭肯定要放棄部分被俄羅斯佔據的國土,但只要戰後烏克蘭的國土安全獲得北約盟國保障,使俄國不敢再次侵犯,烏克蘭便可專注恢復經濟重建國家,而美歐諸國亦可在烏克蘭重建及開發天然資源上獲益,這是最符合美歐聯盟及烏克蘭自身利益的結局。然而,特朗普選擇在與俄談判之前主動讓步,宣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切實際」,這一著令整個局面徹底改變,也令歐洲的安全格局面臨嚴峻考驗。 普京揮軍入侵烏克蘭有兩大戰略目標,一是取得烏國東南大片領土,建成連通克里米亞軍港的陸地走廊,鞏固俄國對西歐的前線軍事震攝,二是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令美歐的北約軍事同盟勢力東擴至接近俄國首都,這兩大目標在西方人盡皆知,因普京曾多次宣之於口。 特朗普如果要迫俄羅斯讓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以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作為要脅,逼俄羅斯交還大部分烏國領土及承諾不再侵犯烏克蘭,換取美國讓步,暫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國也承諾不在烏克蘭駐軍,除非俄國毀諾再侵烏國。這樣的外交談判結果是有可能的,因為俄國經濟已元氣大傷,軍隊也泥足深陷,只要獲得部分烏國領土及北約不派一兵一卒駐烏克蘭,已足以向國民交代。然而,特朗普選擇向俄羅斯作最大幅度讓步,而且是在外交談判展開前便主動讓步,難怪普京大喜過望,馬上安排俄羅斯外長前去沙地與美談判。 美國「封頂止蝕」 特朗普為何要送這份大禮給普京?美俄談判前夕,美國正式諮詢歐洲盟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要求歐盟主要國家回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日後會否派軍到烏克蘭協助維持和平,使停火協議持久生效。這份問卷清楚顯示,美國現政權絕對不會派軍隊去烏克蘭,參與維持停火協議,烏國領土安全是歐洲防務問題,要派軍協防只能由歐洲國家自行調派,美國不會因為北約成員身分而耗費資金協防烏克蘭。這就是美國當前的立場,所以特朗普可以毫不含糊地表態,他不會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假如歐洲國家願意派軍去烏克蘭,他樂見其成,假如歐洲國家不肯派兵,那就只好讓烏克蘭自求多福。...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月10日周一簽署法令,於3月12日起向來自全球所有國家的鋼及鋁產品徵收25%關稅,藉此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此舉首先衝擊的是美國盟友,包括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最高的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南韓、日本等,但由於這些國家近年大量進口產自中國的低價鋼鋁成品及半成品,故此美國的關稅行動將會隔山打牛,變相衝擊中國。 特朗普針對進口鋼鋁產品加徵關稅早有前科,於2018年時便曾經這樣做,當年對入口鋼材加徵25%、入口鋁材則加徵10%。其後在盟國施壓游說下,對加、墨等盟友給予豁免,換取盟友限制輸美鋼鋁產品數額。這些貿易保護措施成功令美國本土鋼鋁價格上升,鋼鋁工廠獲投資翻新設備,開工不停就業不減,避過全球供應過剩價格下跌的衝擊,令美國中西部鋼鋁行業工人成為特朗普的忠實擁躉,在最近的總統大選中發揮重大作用。特朗普當選後投桃報李,向全球鋼鋁大徵關稅,是藉此彰顯保護美國本土鋼鋁行業的決心,特朗普幕僚在公布新措施時,不忘批評拜登執政期間名義上繼續加關稅,但對大量國家給予寛鬆豁免,令關稅保護罩形同虛設。 對中國的影響 新一輪鋼鋁關稅措施,與2018年那次還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對中國的影響。因為2020至2022年中國受疫情影響,實行嚴格封鎖邊境措施,引發地產基建等多個行業衰退,經濟陷入危機。中國鋼鋁行業積累了大量產能無法消化,遂大幅割價把鋼鋁成品與半成品出口全球,加拿大和墨西哥便進口了大批廉價中國鋼鋁成品,然後把本國較高成本的鋼鋁成品賣給美國;越南則大量進口中國鋼鋁半成品,加工後當成越南產的鋼鋁成品輸往美國,以致佔美國進口鋼鋁份額迅速超越日本。特朗普對外解釋新的鋼鋁關稅措施時,也特別指出措施是針對中國,並強調對盟國也照樣實施,變相推翻了之前美國給予諸盟友的豁免,《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分析說,特朗普鋼鋁關稅核心目標是中國。 特朗普這次針對鋼鋁品加徵關稅時,同時預告將會對全球所有對美國產品實施關稅的國家執行「對等關稅」。這個對等關稅措施具體如何實行尚未清晰,但其影響在鋼鋁關稅公布帶動下已立竿見影,就是引發金融市場惶恐不安,擔憂美國推行全面的一刀切關稅新政會嚴重影響國際貿易,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及原材料漲價,刺激通脹惡化,美元匯價頓時受壓下挫;美國國債價格則受通脹惡化致利率上升的預測影響而上升。金融市場這個初步反應,被《金融時報》解讀為特朗普新政恐後欄失火,這個解讀若持續下去,進而成為金融市場主流觀點,將會對特朗普團隊構成巨大壓力,屆時美國白宮和國會可能被迫放寛關稅措施,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給親密盟友豁免,但維持對其他國家加徵關稅。 衝擊國際貿易制度 美國單方面推出的新關稅措施,除了衝擊盟友,劍指中國,也對國際貿易制度產生巨大衝擊,這是由於過去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主要靠多邊協議來維持秩序,具體而言是藉世界貿易組織的投訴及調解仲裁機制,和平有序地解決貿易磨擦。在不違背大型多邊協議的基礎上,國與國之間可簽訂雙邊協議,或小型的地區多邊貿易協議,雙互給予較優惠的貿易安排。至於單邊採取的貿易制裁措施,通常是經過調查,有證據指對方進行了不公平貿易,如過度補貼或割價傾銷,才會實施單邊制裁,而實施後也會透過雙邊談判或國際仲裁來化解爭端。...
收看節目 美國關稅措施對中港一視同仁。美國總統特朗普表明,向中國就在原有基礎上再被加徵10%關稅。原本他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不過中國公布連串還擊措施,對美國煤炭及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等徵收10%關稅﹐限制25種稀有金屬產品與技術出口。中國出招後特朗普改口,稱不急於與習近平交談。美國政府的公報進一步表明,對中國的10%關稅同樣即時適用於原產自香港的產品。而個人單日攜帶零售價值800美元或以下的中國及香港貨物入境,亦不再享有以往的低價豁免關稅優惠,須要報關。種種措施,意味香港不再享有以往的獨立關稅區待遇。想知道中港對美國關稅反應如何,以及其他國家的對策,請收看《兩邊走走》EP131的編輯推介。
收看節目 ▌超級大使館:工黨政府綠燈全開,中建館計劃勢難擋? 中國政府於 2018 年斥資...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特朗普宣布對中國製產品輸美加徵10%關稅,打響了美中關稅戰第一槍,而中國亦立即對美國能源商品加徵關稅作報復,但美中雙方都對外放話願意談判。其次,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異軍突起,以低成本製作出近似美國尖端人工智能產品效果,觸發相關美國公司股價大跌,美國政商界急謀對策,反映中美兩國在高新科技領域各出奇謀,爭霸戰打得如火如荼。 以加徵關稅作手段 特朗普回朝後,以加徵關稅作為脅迫外國對美讓步的主要手段,就算盟友也不放過。在宣布對華實施額外關稅前,便針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兩位近鄰威脅加關稅,兩國反應迅速,答允大增邊防經費,派駐額外人員,堵截偷渡客及芬太尼毒品:加拿大動用13億美元,將邊防人手增至接近1萬;墨西哥則派遣1萬士兵到墨美邊界。兩國元首先後與特朗普通話,並對外作出宣布,換取美國答應把加25%關稅行動押後30天,整件事顯示美國是以大增關稅為威迫手段,最終目標是透過外交談判實現協同封關策略,與鄰國聯手強化南北邊界,以遏止偷渡及販毒。加墨兩國肯出錢出人,美國在邊防上便不用大增開支。 美國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關稅戰,暫時止於相互威脅階段,在實施前夕透過元首通話押後實施,轉變為以利益談判替代關稅制裁,這個模式是否適用於美中關稅戰?坊間認為適用的居多,金融市場的反應因此較為樂觀,尤其當《華爾街日報》報道北京已制訂談判計劃,特朗普亦同意短期內與習近平通話,外界普遍預期美中兩大國會迅速進入實務談判階段,大增關稅可能很短暫,實際影響不會太大。 美中關係本質不同 不過,這個樂觀預期忽略了一點,就是美中關係本質上與美加或美墨關係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政界從不視加墨二國對美國有威脅。中國卻是實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國,並且銳意建立一套有別於美歐的行事模式,重塑國際政經秩序,美國政壇無分左右皆視中國為頭號競爭對手,威脅更甚於俄羅斯和伊朗,所以要在各個戰略領域(包括能源、通訊、宇航、生化、芯片等等)封堵遏制中國,保持美國領先優勢,關稅戰只是實現這個對華大戰略其中一項手段,就算美中透過談判暫時擱置相互大徵關稅,當新的矛盾湧現,另一波的關稅威脅就會捲土重來,特朗普以關稅作外交脅迫是沒有上限的,可以反複使用。 人工智能之戰...
踏入蛇年,實行「美國優先」政策的特朗普 (Donald Trump) 於2月1日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這三大貿易夥伴徵收關稅,卻於最後一刻暫緩對加、墨加徵關稅。美國對中國額外加徵的10%關稅則如期於2月4日生效,中方則宣布對總值約14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輸華總額8.5%)的美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2月10日生效。這是特朗普在短短約兩周內,二度利用高關稅威脅來解決與貿易無直接關聯的問題。美方在與墨西哥總統欣鮑姆(Claudia Sheinbaum)及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通話後,決定將對兩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的措施延後30天,期間各方將共同商討更長遠的解決方案。作為回應,墨西哥同意向美墨邊境增派1萬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以遏止非法移民及毒品芬太尼(fentanyl)流入美國;加拿大則同意任命「芬太尼事務專員」,並啟動加美聯合特遣部隊以打擊有組織犯罪、芬太尼販運及洗黑錢,同時增派技術設備及人員加強邊境監控。對中國貨品加徵10%關稅然而,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的計劃則如期落實。這意味著,過往免關稅進口美國的中國商品,如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及微波爐,將首次被加徵關稅。此外,美方亦取消對低價值中國商品的「最低門檻」免稅優惠。據統計,美國進口總值低於800美元的商品中,約60%來自中國。作為反制,中國財政部宣布將對總值14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涵蓋煤炭及液化天然氣(LNG)15%、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及皮卡車10%,措施自2月10日生效。據中國商務部及海關總署公告,中方將自周二起對鎢、碲、釕、鉬及相關產品實施出口管制,以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環球時報》,2024年2月4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鎢進口來自中國。現階段對中國GDP影響微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最新模型分析,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並引發對等報復,將令美國GDP於特朗普政府任期內縮減550億美元(佔美國 2024年GDP...
收看節目 暴風連續吹襲全國逾30萬戶受影響英國近日連續遭受兩場風暴襲擊,繼風暴Eowyn造成廣泛破壞後,風暴Herminia隨即來襲。氣象局預測未來兩天,威爾斯及英格蘭中西部部分地區降雨量將達20至40毫米,地勢較高地區甚至可達60毫米,倫敦及西南地區亦發出黃色大雨警告。森麻實郡超過百名居民因水浸需疏散。風暴Eowyn的最大風速達每小時114英里,導致建築物損毀、樹木倒塌,造成至少兩人死亡,超過35萬戶停電。特朗普就職後首次外訪或選英國首相施紀賢於星期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了45分鐘的電話會議。首相府透露,施紀賢感謝特朗普在以巴停火及釋放人質方面的努力,並討論了中東安全問題,強調兩國合作的重要性。施紀賢亦提到英國將放寬監管措施以促進發展,並希望能盡快訪問白宮。特朗普則表示,首個外訪可能是英國,並特別向英國皇室致意。唐寧街稱,儘管特朗普與工黨關係緊張,但此次通話令英方對兩國未來關係感到樂觀。消費者信心指數一年新低英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大跌5點至-22,為自2023年底以來的新低,原因包括政府借貸成本上升及企業可能裁員潮。公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持負面看法,即使去年加薪幅度超越通脹,仍不願大額消費,反而增加儲蓄,可能拖慢經濟增長。調查時,英國10年期借貸成本達新高,引發對財政目標和加稅的擔憂。12月通脹高於預期,未能提振消費信心。此外,企業裁員幅度連續四個月上升,為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7人長年性侵虐待兒童最高囚20年蘇格蘭格拉斯哥五男兩女成年人,在2012年至2019年間長期性侵兼虐待三名13歲以下的兒童,包括強姦、性侵犯、逼其中一名兒童強姦另外兩名兒童,對他們虐打、將其中女童塞進微波爐及雪櫃、逼他們吸毒及販毒等。該7人在前年被裁定罪成,法官本星期判刑時指案件令人震驚,最終判他們分別最少入獄8至20年,並且須終身須接受監管。4幼兒在家遇火災亡單親母囚10年一名30歲單親媽媽於2021年獨自留住兩對年幼雙胞胎兒子在家,後來發生火災,導致四名兒童全部喪命。法院裁定她四項誤殺罪成,判刑10年。案件指她患有精神病並生活貧困,家中雜物堆積。火災疑因煙頭或蠟燭引起,男童曾嘗試求救但未成功。她最初謊稱有朋友在家照顧孩子,後來承認曾兩次獨留孩子。美國惡霸犬咬死人飼主判囚三年一名飼養兩隻美國大型惡霸犬(XL Bully)的狗主,因其中一隻狗致死而被判刑三年。事發於前年在新特蘭附近,當時死者用石頭砸壞被告家窗戶,狗主追出時兩隻惡霸犬跟隨,並且其中一隻18個月大的狗咬住死者脖部不放。警方到場後即場擊斃咬人的狗,另一隻則被人道毀滅。XL Bully曾造成至少10人死亡,政府在去年年底禁止惡霸犬的銷售和繁殖,並宣布無豁免書飼養屬違法。高鐵以1億英鎊保育蝙蝠被指瘋狂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大臣李世勳(Steve Reed)抨擊連接倫敦至伯明翰的高鐵HS2,稱沿途一條保護蝙蝠的屏障造價高達1億英鎊,為浪費公帑。他在智庫研討會上表示,這項僅1公里長的建築造價過高,反映上屆政府在公共財政和基建方面失控。HS2集團主席曾解釋,為應對蝙蝠保護法規,必須花費大量資金,包括律師和顧問費。有報道指,每隻蝙蝠的保護成本達30萬英鎊。婦人疑易容代14男女應考入籍試一名61歲的巴士司機被指控在2022至2023年間,利用假髮易容幫助至少14名男女應考英國國籍測試《Life in...
收看節目 長和系子公司管理巴拿馬運河港口可維持?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就職演說時,再度威脅要「收回」巴拿馬運河,他口中所指「中國正在營運」,其實是香港長和系和記港口子公司,「巴拿馬海港公司PPC」正擁有運河特許經營權至2047年。就在特朗普就職同日,巴拿馬當局宣布對PPC 展開嚴格審查,巴拿馬政府審計總長Anel Bolo Flores親自率領至少8名審計員到PPC總部展開行動,同日亦舉行記者會,公開強調會認真審查PPC。想知道巴拿馬運河管理,與長和系之間關係,請收看《兩邊走走》EP129的編輯推介。 ...
收看節目 英國政府忙於處理與美國的新關係。位於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島,周邊安全亦觸動美國新政府神經,這個英國於非洲的最後一塊海外領地,工黨政府去年十月突然低調宣布,已與毛里裘斯政府達成協議交還群島主權,群島最大島嶼上的軍事基地,是英美在印太地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長程轟炸機基地。新任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曾經指責協議,將軍事重地拱手讓給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威脅美國安全。至於英國的新任駐華盛頓大使人選﹐工黨提名元老文德森(Peter Mandelson)出任,但立場被指親中,華府可能會罕有地否決文德森的提名。想知道首相施紀賢如何與美國新人事,如何操作,請收看《兩邊走走》EP129的編輯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