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身邊朋友問我:當初離開香港,你最不捨得的,是甚麼? 我一定會回答:是家人! 香港是我們的家,而在家裡,最珍貴的是家人。 當初要下決定離開這個家,我的確很矛盾掙扎,要丟下家人,我的心其實好痛好痛。在香港,我一直是家中支柱,負責照顧家人生活及家中開支,但最後卻要面臨離開的抉擇,不能再負起照顧者的責任,到異地漂泊,是我最難過的事。 從台灣到英國,一直都想念這個家,思念著家人。常常想,我的離開是否錯誤,是否未盡女兒及姊姊的責任,是否放棄了家人。節日不能一起慶祝,困難不能一起面對,生活上的大大小小事情都不能一同分擔及分享。 這段日子我非常自責,質疑自己為什麼丟下了家人,而在外地不但不能照顧家人,連照顧好自己都成問題,每天只能盡力面對生活,這樣是不是一種自私的決定呢? 家人都很體諒我,理解我的處境及決定,雖然我沒有告訴媽媽自己申請政治庇護的情況,但我知道他們一直都很擔心我,擔心我會不會在異地面對困難卻不告訴他們,不讓他們分擔。的確,我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人,生怕家人要擔心自己,加重了他們的擔子。究竟我們是否都在努力不讓對方擔心的糾結中呢?...

  • 從台灣到英國,身分由碩士學生變成尋求政治庇護的港人,很多的事情要重新適應,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情緒也變得愈來愈複雜。到達英國後的第一步,在適應英國生活之先,我便需要好好了解政治庇護的每個程序,尋求幫助和意見。很幸運透過朋友介紹,我找到港人組織「港援」給予支援,又找到義務律師提供法律意見,是一個好開始。然而,尋求政治庇護的挑戰也正式開始。和其他手足一樣,我們在舉手申請庇護之後,只能好好整理自己的「證據」,向內政部證明自己回香港會面對極大的危險,然後慢慢等待正式面試及結果,這是一個很漫長的等待,而且有朋友已經等待接近兩年多了。過程當中有很多的不安和焦慮,因為之後甚至會面臨申請被拒,需要上訴、聘請律師上庭,再次爭取以難民的身分留下來。而我曾在台灣居留讀書,令自己申請庇護的情況更加複雜,對於前路,又增加了一點擔憂。在等待難民身分前,我好像很清晰知道前路的每個關卡和任務,但同時卻覺得迷惘。我好想可以讀書,但碩士課程非常昂貴,我沒有如此龐大的資金;我好想可以工作,甚或做回社工專業,但申請庇護未夠一年,是沒有工作許可的,同時我未達註冊英國社工的條件;我好想見家人,但我未穩定下來,亦沒法出境,只能讓他們之後來探我,但我沒告訴媽媽自己申請庇護的身分,怕她擔心我,或不贊成我的選擇……這的確是一個新開始,要適應英國新生活,適應這裏的文化、適應asylum seeker的身分,還有語言、天氣、交通等等。自己的情緒也常常起伏改變,一方面因自己可以平安在英國生活而感恩,一方面亦會因自己身分而迷惘,覺得自己無所事事,沒有貢獻;一方面常常想家,感到孤單,也面對很多很多的掙扎矛盾。所以要常告訴自己,是有出路的,亦有不少人一起同行的 !▌ [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 其實我真的很幸運,我應該是來自香港尋求政治庇護手足之中,最幸運的一位!在機場舉手申請庇護,完成一連串手續之後,便有一位朋友來接我回家,徬徨孤單的感覺也慢慢地消除。他們是一對好好好好的夫婦,當初知道我一個人要從台灣過來英國,便邀請我到他們家裡跟他們暫住,希望我可以好好適應英國生活,直到可以得到難民身分。他們對我真的很好,對我的照顧也很無微不至。他們希望我有地方住,不用到政府宿舍,也不用擔心自己會突然被調去不同的地方而焦慮;他們希望我有好的飲食,可以常常吃到住家飯,每星期都可以飲到不同的湯水;他們希望我能融入本地生活,常常帶我到不同的地方,教我到不同的商店買合適及耐用的東西;他們想我盡快在英國獨立自主生活,教我一些這裡的生活小貼士,如何可以照顧好自己……我居住的地方環境美麗,有時可以在附近跑跑步,又可去湖邊看看天鵝。朋友家亦有兩隻狗狗陪伴,閒時一起放放狗,有時一起在花園剷剷草。我真的很幸福幸運,生活也滿有恩典。到埗後,我花了兩星期打電話到不同的律師樓,找到義務律師代表我,支援我整個庇護過程,提供法律意見。我有台灣生活和讀書的經驗,亦有香港的工作經驗,加強了我的適應力,幫助自己尋找在這裡的方向和目標。同時,我有香港家人朋友支持關心,有台灣朋友的祝福。希望我好好帶著這種幸福,在將來祝福和支持身邊更多的人!▌ [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我乘搭一班前往英國的航班,透過申請政治庇護去延續剩下來的希望,從此展開了一個探索潛藏在自己內心裡另一個自己的旅途。政治庇護申請的成功率也隨世界局勢一直在變化。根據英國下議院圖書館(House of Commons Library)在2023年3月公布的庇護統計(Asylum statistics)資料,在2020年總申請數目為29,815份,其中只有6,538宗成功個案。在2021年,申請數目上升至50,042份,成功申請宗數增至10,468。至於2022年,共有74,751 份申請,涉及89,398名個人申請(包括主申請人和家屬),而成功申請宗數有14,751宗。「處理中」庇護案件總數為166,100宗,當中101,400宗正等待初步決定,4,900宗正在等待上訴結果,大約38,900宗須撤回申請。撤回申請的個案,大部分都是因為從歐洲或其他地區乘小船非法抵達英國的入境者,政府原則上不能支持非法入境;或在操作上申請人未能在面試時說出因為戰爭、政見而被迫害,導致正在面對失去自由和安全的威脅。當申請人沒有即時的危險,只是想選擇在英國生活,就未能符合聯合國自1951年公布的《難民地位公約》,將被視為「經濟難民」(並非難民身份),這審核標準是一視同仁的。我在英國見過不少這種以經濟難民身分而求助的中國人,尤其是上一代,因為簽證失效、英文又從來沒有去學習,失去溝通能力、護照過期,同時律師費太貴沒有錢申請延長簽證或出境,終變成在英國非法居留。他們十多年來躲在唐人街,在只收取現金的中餐廳裡打著黑工,然後住在餐廳樓上。人工包食宿,交通費也省了,將那份比最低工資還要低的人工存到中國銀行,匯到家人的戶口。他們說著北方話,手機卻播著八十年代老土到不行的廣東歌;吃吃燒味飯,喝喝臺灣奶茶,他不知道英國首相是誰,但他知道在英國要用VPN,才能在非法點對點網站上播放甚麼流行地球還是流浪西瓜,看港星劉德華是如何成為救世主。他們對著剛剛到達英國的同鄉說:英國人很狡猾,然後一邊想盡辦法去剝削他的同鄉,假裝成是同鄉的盲公竹。中國有套禁片叫《盲井》,便是以此敍事結構作為中心思想。人吃人的社會意識 ,深根蒂固刻在基因上。很多中國人在涉及這個層面時候便會很誠實,申請著政庇的同時,直接當一門移民生意來操作,很聰明地變成一個機會主義者。首先會有中介公司向申請人收取一筆高昂的中介費用。平時在唐人街見到的華人律師行,他們直接說明能幫助此境況的人申請政庇;國家有難,就是發財機會。他們在必要時會指那本中國護照和中國的戶籍如何壓迫著他。政庇系統難免被人濫用,輸出撐共的人到當地的華人社會。秘密警察局才不是協助海外華人而存在,反而是防止中國人跑路,怕中國人在海外亂說話而存在的監視系統。中國大陸學習寫的簡體字,是一種非完整的概念。簡體字的「爱」沒有心,沒有心的愛是甚麼的愛?答案是明顯的,這種非正宗的中華文化,將人性簡化成方便統治者的制度,甚至制度演化成統治者本身。在他們的角度,英國庇護的設計是他們無法理解的,這是文明程度之間的落差。他們也不願拿出來討論,因為他們會為此而感到羞恥。大公文匯那些媒體,不是很喜歡將政治庇護的人形容為賤民、逃犯、賣國賊,並在文化方面矮化這個族群嗎?然後拋出一個偽命題,說港人去英國做二等公民,如此就是他們的思路。庇護的申請成功與否,全因申請者的申請動機和原因,是否以合法的途徑入境和逗留,也會審視申請者在面試時有否出現邏輯上的矛盾,並視乎申請者日常有否作出準備,收集對自己個案有利的新聞和文件來說服移民官,以及在申請後會否繼續為人權發聲,因為極權社會是容納不到持續的表態和發聲,離開是唯一選擇。這些都是在面試中會被問到,而且要回答得很清晰的問題。只要思路正確,清楚知道自己在2019年的付出,如實交待,民族尊重是如此爭取回來。資料來源...

  • 我乘搭一班前往英國的航班,透過申請政治庇護去延續剩下來的希望,從此展開了一個探索潛藏在自己內心裡另一個自己的旅途。英國的政治庇護申請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除了往後要解決住宿、工作、融入社會的問題,申請也會被審核,當中會進行篩選。若申請被撤回,申請人能進行上訴,不過申請失敗亦不如坊間所誤會的,內政部並不會直接遣返申請人回到來源地,該程序是建議申請人轉換其他可行的簽證,並有兩年時間去讓申請人考慮或轉到其他地方。內政部於 2021年9月,公布了一份關於港區國安法情況的指引給所有移民官,好讓他們在面試時知道香港人的苦況。處理庇護申請所需的時間和積壓的案件有不同的衡量標準。 近年來一直受到關注的兩項指標,是等待初步決定的庇護申請數量和等待結案的案件數量。2010 年 6 月,內政部根據英國邊境署 (UKBA)的行政數據庫,引入了一個新的時間序列來衡量庇護申請的積壓情況。這個系統統計了自...

  • 雲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這年頭的移民浪潮,不少人離開自己的故鄉,搬到另一個國度。搬家,從來都是一個重新面對自己生活,去與捨的過程。但如若在你離開時只能帶上一個盒子,你又會放進甚麼?在我離開香港之時,我只能帶上35KG的行李。收拾行李那晚,我一邊擔心著警察隨時上門敲門,一邊站在28吋行李箱前躊躇不已。對於流亡是怎樣的一回事,我毫無概念,只感到這兩個字重重壓在心頭。我惟有將這當作是一次長遊,或出於港人愛旅遊的特性,才成功逼使自己本能似的把衣服和日用品收拾好。唯獨這一次,我深知是一趟一去不返的旅程。很快我就把半個行李箱填滿,我繼而環視屋內四周,看著那年生日他給我送上的乾花、第一次獨遊蒙古時買下的棋盤、在深水埗某間二手小店找到的古董檯燈。這些我都沒可能帶上,但同時亦留不下,因為在我離開後,家的租約亦會隨之中斷。在無預兆和迫切的逃離中,獨居的我沒有時間與空間安置這些物品——這代表著我要將行李以外的全屋家品分置給朋友,甚或捨棄。「分身家」很多東西還可以再買,但盛載記憶的物品不可復有。於是,我從衣櫃底取出多年的「寶物盒」,把友人寫給我的卡、明信片和寶麗萊全都塞進行李箱。敏感的資料,我點起火逐張逐張銷毀,最傳統的方法最安全。我還以為這只會是在黑社會電影中出現的情節。其餘的家品,我貼上了一張張memo紙,上頭寫上不同朋友的名字,望為珍重之物找到新的主人。帶走的還包括獄中友人們寫的信件。如此一別,隔著國家與高牆的距離,我不知再見會是多少年以後,信件會是我們僅剩的連結。我甚至害怕萬一自己在出境時被捕,信件會被連帶充公,而漏夜把信件一頁一頁複印,只帶上複印本。看著信上的筆跡,不禁慨嘆這年在朋友陸續入獄之後,一直替他們處理退租和整理物品等後續事,我還常在探監時故作輕鬆地向他們笑言,在「分家產」的過程中我取得了甚麼戰利品。當初從他們家裏拿到的,現在又將連同我屋內的一切被「分身家」,實在唏噓。擁有的不是人與物那晚絕望與孤獨感彌漫整屋,我似是在回顧自己出生至今走過的痕跡。我整夜沒睡,一直收拾至清晨的陽光灑進屋內。貼滿整屋的粉色memo紙,隨著窗外吹來的風飄揚,一陣蒼涼。最後,我把床頭的毛公仔用一層層保鮮紙包裹(公仔也要防疫😷),決定抱著它上機,作我流亡路上唯一的陪伴。萬般帶不走,我跟曾努力累積的一切告別。25年的人生,濃縮成一個行李箱。移民,或還有新的生活可期待;流亡,卻不知去向何處,看不見未來。離開後的一段時間,我只感到事業、朋友、愛情、物品,什麼都留不住,喪失了生活的所有。生不帶來,死不帶走。一場突如其來的斷捨離,也讓我領悟了我們擁有的從來都不是一件物與人,而是與那人那物共處的時間。當你全然投入,你就全然擁有。曾在香港歷過的每個偶然與剎那,讓我擁有了一個記憶豐盛的世界,在無常中成心中的永恆。▌[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獲准入境英國以後,漫長的等待才真正開始。由在海關要求政治庇護至今一年多,除了內政處給我寄了一份問卷問及我申請原因外,絲毫沒有一點消息。但這也不意外,一直有聞身邊有同樣經歷同一處境的人,大多需要長達一年半至兩年才獲得申請結果。根據英國內政部的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184名香港人在英國尋求政治庇護,當中只有15宗個案獲批、30宗被拒絶、51宗被撤回,其他則仍在審批當中。尋求政治庇護者面對最大的困難,是我們不被容許在英國工作及租樓。換言之,我們缺乏收入來源支撐日常開支,亦難以在英國找到落腳點。當然另一選擇是入住英國政府提供的庇護住所,並獲得每週約$400港幣的現金援助。不過近年不少報導指出在全球難民潮下,庇護住所的環境和治安亦愈見惡劣。我比較幸運,碰巧有一位相熟的中學同學居於英國,暫且可以同住。經過半年居無定所的日子,難忘在新居醒來的第一個早上,終於不需用幾秒鐘思索自己身在何處,又或明天該往何處。即使去向依然未明,但至少在這個租期內,我知道十天後一覺醒來,也不用擔憂我會在另一處,甚或另一個國家。 相片由筆者提供 不過,當一個人沒有穩定收入時,還是會非常不安,更遑論作任何職業或人生規劃。其實尋求政治庇護者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範圍,逃離到一個全新的地方,最需要的是重建生活,從而重新建立對人生的希望,惟無法工作的掣肘,卻牽扯著衣、食、住、行每一環,令生活充斥著不安全感。本想在異國重新開始的人生,卻仍然不由自己所控。在這些時刻,會讓我重新思索工作的意義。有時候,即使我們的工作只是日復日的重複工序,甚至對自身人生並無重大意義,我們卻會因而找到自己價值、社會認同及安穩感,從而感到安定且自信。但這些感覺是否又只能由一份工作賦予?我相信不是的。所以,這年我更努力在這邊重新構建社交圈子和生活模式,讓自己不被孤立在社會之外。我相信自身的力量和信仰並不會因為自己作為邊緣的族群而失去發光的機會。和身處香港一樣,即使我們受現況或形勢所限,但還是可以一小步一小步地重頭做起,首先保護自己的初心,繼而將關懷和理念擴展到身邊的人及社會,這仍是一種實踐。▌[尋庇護]作者簡介過著流亡生活、前景未明的在英尋求政治庇護者或他們的過來人,透過綠豆的破土——這塊自由土壤發聲,以專欄「尋庇護」講述自身的故事、申請政治庇護時遇到的種種程序上、生活上的經歷。

  • 雲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 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自晏幾道 《鷓鴣天‧ 醉拍春衫惜舊香》 天氣回暖,我又將在英國度過另一個初春。2021年12月某天的早上6時,經過了19小時的長途機,我隻身從台北飛到了英國倫敦Heathrow機場。拖著行李走到海關前,我把蘊藏在心底的恐懼壓下去,戰戰兢兢地用英文吐出一句:「我來申請政治庇護。」...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