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三則,分別是關於簡約公屋、探測氣球和一齣紀錄片。以下是對這三則新聞的扼要分析。 (一)簡約公屋 有關簡約公屋計劃的爭議,資深新聞工作者林妙茵小姐在她的臉書上(註1)做了精闢詳盡的分析,指政府披露的成本數字非常接近標準公屋,但室內設計和設施不及傳統公屋,而且建築期長達兩年,居住期卻只有五年,當土地出現長遠用途,這批簡約公屋便要拆卸,因此很難說服市民這計劃符合成本效益,更遑論這是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唯一選擇。對於這些合理的提問與質疑,迄今政府官員並未能作出有力的答辯。 政府官員未能有效釋疑,是因為整個簡約公屋計劃,根本不是從傳統房屋規劃的理念和準則出發,不是以最高成本效益作為衡量指標,而是特首李家超向中央交代政績的一項政治工程。這項工程的政治目標是要顯示,在新特首五年任期內,針對香港最受人詬病、不幸驚動中央大員關注的劏房問題,已成功替一批劏房居民改善了居住環境,藉此說明在中央制訂國安法、重組政府及議會後,香港終於由亂入治,民生得到顯著改善,李特首可借此優秀政績,作為尋求連任的籌碼。唯有從這個政治角度分析,簡約公屋計劃的一切不合理之處,才變得可以理解。 劏房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且持續惡化,是因為香港缺乏有交通基建配套的可建屋土地,要開發這樣的土地,由從規劃到建成,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遠水難救近火,所以歷任特首在房屋問題上,都無法在任內做出顯著的成績。要打破這魔咒,就只能從興建臨時房屋著手,在一些已有交通基建配套但長遠用途未確定的土地上,搶建一、二萬個臨時房屋,然後選擇一批等候公屋多年且居於惡劣劏房的家庭,讓他們優先上樓,期間不斷安排親官方媒體訪攝,營造大批家庭脫離劏房實現安居的景象。至於這項政治形象工程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與傳統公屋如何區別、當土地出現長遠用途時居民如何安置等等,並不是施政者眼前要考慮的事情。 簡約公屋計劃,是香港政治新常態下的產物,必須從中央與特首互動關係的政治角度來理解,才能明白它為何是李家超特首領導的新一屆政府的「唯一」選擇。 (二)探測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