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與外長王毅會談後,獲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反映這次美中「攤牌式」外交角力,最終鬥而不破,談判仍能繼續。而美國電動車龍頭Tesla的老闆同期突然造訪中國,Tesla數據安全獲中國當局接受,在內地全面解禁,並將與百度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軟件,反映北京正以開放內地電動車市場利誘美國,試圖換取美國放寛對華經濟封鎖。「攤牌式」外交角力外界看這次布林肯訪華,大多從「決裂」、「攤牌」的角度出發。因為美國總統拜登剛成功獲得國會撥款,援助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急欲在年底總統大選前,外交與內政都做出成績,盡力爭取連任,所以頻頻有外交大動作,包括向中國大力施壓,要求中國企業停止向俄羅斯輸送資金和物資,不要變相幫助俄國侵佔烏克蘭;向以色列施壓,要求盡快解決加沙人道危機;向墨西哥施壓,要求聯手遏止邊境偷渡。向中國施壓的最新手段,是透過媒體喊話,若中國企業繼續與俄方交易,美國會制裁牽涉其中的中資銀行,切斷這些銀行與國際美元資金池兌換的渠道,這個警告在布林肯訪華前已喊得街知巷聞,這種「打開口牌」的脅迫外交,令這次高層會談從一開始便呈現劍拔弩張之勢。中方也透過官媒反擊美方,駁斥美方指中國產能過剩,說過剩的是美國的焦慮,而非中國的產能。單從雙方在會談前後的公開講話來看,這次中美高層接觸並沒有任何即時成果,雙方會後公布說有五點共識,全都是就著外交、經濟、金融、商務等領域,以及禁毒、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議題,繼續磋商,稍為具體一點的東西都沒有,所以有一些評論員說談崩了,中美關係往後只能震盪下行。醞釀妥協與利益交換不過,若會談氣氛極其惡劣,只是各自表述強硬立場,習近平應該不會在王毅與布林肯談了五個多小時後,在布林肯離京前於人民大會堂安排見面,官媒還發布習在會場踱步等候的片段。這個會見和信息發布安排應該不是雙方事先早已確定和宣布的,而是在當日才確認的,反映北京對會談情勢的判斷,並不是決裂爭吵、矛盾升溫,而是雙方攤牌摸底後,正在醞釀某種妥協與利益交換。中美在尋求某種妥協與利益交換,而非全面決裂,另一個佐證是Tesla老闆Elon Musk突然奉召到訪中國,中國隨即宣布Tesla通過了數據安全審查,解除銷售限制。而Tesla也宣布與內地搜尋器百度合作,開發自動駕駛軟件,等如答應與內地企業共享美方的無人駕駛科研成果。中國總理李強對此作高度評價,說是中美合作典範,這次北京極其著跡地放生Tesla,明擺著的目標就是利誘美國,只要美國願意放鬆對在華科技應用的管制,中國市場的大門就可即時對美企打開(當然,日後也可以隨時關上)。除了利誘美國,Tesla這案例也是為習近平五月初出訪法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三國作準備,向歐洲企業拋出橄欖枝,若歐盟不阻撓中國的「新三樣」(電動車、太陽能板、鋰電池)出口,中國的內銷市場也會對歐企適度開放。規避制裁風險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方媒體大力批評美國以制裁中資銀行要脅北京,但許多過去有參與中俄貿易的中國企業和銀行,已著手規避制裁風險。例如中資銀行不再參與中俄貿易的金錢支付流程,改由企業經一些處理中俄邊境貿易的中介機構付款或收款,部分款項更會經地下通道交付。這些轉變顯示,中方正認真看待美方的威脅,嘗試以第三方無法查證的手段,曲線延續中俄貿易,但這些曲線支付管道有不少風險,或會令中俄貿易增長放緩,甚至出現短期下跌。(圖 :新華社)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一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會談雖無即時成果,卻煞停了中美關係螺旋下滑的劣勢,讓身處衝突夾縫的周邊國家舒一口氣;二是香港特區政府「先斬後奏」,單方面公布放寛輸入勞工,26個過去禁止外勞的低技術工種全面解禁,事後才諮詢勞顧會,遭六名勞方委員離場抗議。此外,港府申請禁制令阻止《願榮光歸香港》傳播一事亦有後續發展。 布林肯訪華 布林肯訪華,分別與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及外長秦剛會晤,又獲習近平親自會晤,會後中方宣布,秦剛答應布林肯邀請回訪美國,而美國總統拜登預計亦將於不久未來與習近平再次會晤。這些中美高層接觸,被外界視為中美關係走向穩定的重要標誌,因此,會談雖無即時成果,例如美方期盼兩國軍方恢復熱線溝通機制,中方沒有答應,而中方要求美方撤銷對國防部長李尚福的制裁決定,美方也沒有同意,但外界仍然對此次被美會談給予正面評價,尤其夾在中美角力中的亞洲國家,他們既不想得罪美國也不想淡出中國市場,如今美中恢復高層直接對話,意味衝突暫時不會升級,亞洲國家毋須被迫選邊站,自然如釋重負。 特區政府放寛輸入勞工 在香港方面,特區政府決定放寛補充勞工計劃,沒有按慣例事前諮詢勞顧會,勞方代表完全被蒙在鼓裏,而且放寛幅度甚大,名額多達2萬,涵蓋工種包括所有過去禁止輸入外勞的低技術工種或行業,而且沒有日落條款,沒有煞停機制。這種一邊倒站在僱主立場制訂勞工政策的做法,嚴重破壞香港賴以成功的勞工政策傳統,難怪勞顧會的勞方代表要以集體離場的方式表達不滿,因為拍板公布後才諮詢,根本只是走過場,特首所謂仔細聆聽勞方意見只是空話。 香港這兩年移民潮比較厲害,許多行業都面對人手不足的困境,特區政府考慮放寛輸入勞工,尤其像建築和運輸行業,需求比較急迫。而長期缺乏勞工,單靠青年人入職培訓,以及成年人轉業再培訓,均難以解決,這些市民大眾是知道的。勞方代表過去也願意妥協,針對少數有強烈需求及明確數據的行業,作有限度的輸入,但政府這次不按牌理出牌,26個低技術工種或行業一下子全面解禁,這就必然會令從事相關行業的基層勞工受到衝擊,他們的薪酬待遇將難以改善。...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