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包括:中國前總理李克強突然逝世,大批民眾自發悼念,政府嚴格管控悼念活動及言論;以色列拒絕國際社會的停火呼籲,持續轟炸及派遣地面部隊進入加沙,巴人死傷數目急增;香港特區政府拒絕向中大學者何曉清續發簽證,令她無法回港授課,中大隨即把她解僱。 李克強突然逝世 李克強突然逝世,官方宣稱死因乃突發性心肌梗塞,全力搶救無效。海外評論者卻普遍認為事有可疑,因為李克強年僅68歲,在退休領導人中屬於極其年輕,他擔任總理長達十年,在任期間和退休後都有專屬的醫護人員照顧健康,病發時在上海一個高級賓館游泳,距離醫院不過十數分鐘車程,大部分心肌梗塞病患在黃金兩小時内搶救都能救活,李克強卻返魂乏術,難免引起許多忖測。尤其中共高層正處於內鬥激烈時期,外交部長秦剛、國防部長李尚福,擢升高位不到一年便突然垮台,肇因卻秘而不宣,令中共高層人人自危,就在這敏感時刻,論資歷聲望唯一可與習近平比肩的李克強突然英年早逝,在政壇上引起的震動和忖測,自然非同小可。 李克強在任期間並無重大建樹,因為習近平非常強勢,他長期活在習的陰影下,重大事情都要向習請示,整個國務院被黨中央架空,總理的權力被大幅削弱。但這位「一事無成」的卸任總理,逝世後卻引發大規模的民眾悼念,追悼內容主要集中在他個人操守清廉、經濟學知識豐富、對中國經濟情況敢說真話,以及堅持鄧小平的對外開放、市場改革路線。把這幾點內容,連繫到網絡上瘋傳的諷刺語句「為何不是他」,令許多評論者相信,民眾普遍對現狀不滿,對習領導下的政府施政有怨言,所以借追悼李克強來宣洩不滿,帶有強烈的控訴意味。 嚴厲管制悼念活動 由於李克強故鄉和全國多處都有大批民眾自發悼念,而追悼內容又不時語帶雙關,令北京當局高度緊張,害怕歷史重演,像過去周恩來與胡耀邦逝世,民眾追悼活動演變成大型政治抗議,但又不能禁止民眾悼念這位前總理。因為李克強是完滿落任,在政治上並無明顯過錯,中共中央因此一面給予高度評價,全國官媒高規格報道他去世的消息,喪禮也按正國級領導人規格進行,所有官方機構下半旗致哀。與此同時,安排盡快火化遺體,責令各地政府嚴格管制悼念活動,對公眾場所和網絡上的悼詞輓聯等也從嚴審查,阻止民眾對李的功績給予過高評價或搞公開告別活動。這些措施,明顯是希望平息悼念潮,使其盡快過去。...

  • 收看節目 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移英歷史老師路易士(化名),現受聘於英國本地學校,用四個關鍵詞講解歷史上英國的角色,如何為幾十年來的衝突埋下伏線。路易士老師的文章,原文刊登於《綠豆》Patreon :https://bit.ly/496bSrW ...

  • 收看節目 兩邊走走|第67集|2023.10.20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持續,加沙醫院爆炸案,以哈互相指責;同時間,「一帶一路」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會面,也成為新聞焦點,今集內容:00:43 以哈局勢最新進展06:24「一帶一路」論壇北京舉行09:05 區選提名期展開民主黨難尋提名18:22 港府擬設「宣揚中華文化辦公室」20:38 玫瑰崗學生籲關注短片被下架23:30...

  • 有些事情是這麼近那麼遠。路易士老師在香港的時候,聽了不知幾多年「以巴衝突」的新聞。「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等地方的名字,我在小學時已能琅琅上口,但倒未有真情實感去明白當中的矛盾。後來當了通識老師,總有一些推力要求自己認識不同的東西,除了看報紙,還會參加不同的課程。當中最特別的一次,就是去了尖沙嘴一間清真寺學習伊斯蘭的宗教和文化,嘗試用英美以外的角度看世界。課程其中一堂就是播放紀錄片,講述以色列人怎樣建國,遜尼派穆斯林的巴勒斯坦人怎樣備受壓迫。看完後心裏暗駡,當時的英國在搞什麼,弄了這麼一個大頭佛出來!來到英國教歷史,跟以巴衝突再接近了點。課程有一部分是教現代世界,其中一個課題正是提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歷史。課堂的主旨是了解英國怎樣導致和試圖解決以巴衝突。題目是很客氣了,因為英國的確是整個問題的歷史根源。當然,那個英國是指作為帝國的英國。認識歷史,未必能直接追究責任,但對我們如何對不同資訊定位,卻甚有幫助。了解的起點大家都需要懶人包,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事情實在太複雜了!路易士老師在課堂就用幾個關鍵字幫學生作基本了解(因為要他們看懂紀錄片是太困難了吧),希望這也對大家有幫助吧。第一個關鍵字,是奧圖曼帝國( The Ottoman Empire)。巴勒斯坦一直在奧圖曼帝國的版圖裏達四百年。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奧圖曼帝國跟德國結了盟,也被英帝國等打敗。當時初成立的國際聯盟就委託英國暫時(對,是暫時)管治巴勒斯坦,稱為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British Mandate of Palestine)。我們明白了英國為何跟巴勒斯坦結了緣。第二個關鍵字,是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 收看節目 最近,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成為香港人熱議的話題。這次衝突的導火線是10月7日猶太教的妥拉節。當天,以色列提前關閉邊境,以防安全威脅。然而,哈馬斯武裝分子發動了代號為「阿克薩洪水」的突襲,突破以色列防線,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彈,並攻陷以色列南部多個城鎮,包括一場音樂節聚集地,造成超過200人死亡。哈馬斯綁架了以色列士兵、外國人及平民,估計約有百人被綁架。這次襲擊被認為是哈馬斯模仿ISIS的暴力行為,導致以色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報復,包括封鎖加沙走廊,切斷電力、供水和物資。以色列在加沙進行了18年來最大規模的空襲和地面攻勢,造成超過1500人死亡,聯合國也對以色列的行動發出強烈警告。以色列的情報系統未能預測到這次襲擊,低估了哈馬斯的行動能力。埃及早前曾警告以色列,哈馬斯正在策劃大規模襲擊,但這些警告未受到重視。內塔尼亞胡政府被指過於專注於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定居點擴張,忽略了加沙地區的潛在威脅。此次衝突讓以色列面臨空前的國內外壓力。政府的報復行動引發國際關注,而被綁架的人質命運仍是未知數。國際社會對哈馬斯的態度不一,歐美等多國將其定性為恐怖組織,而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則未有此定義,導致外交上的矛盾加劇。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莫過於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於猶太節日發動突襲,攻破以色列南部防線,造成逾900人死亡,百多名人質被擄。以色列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對加沙地區發動持續空襲,造成逾千巴人死亡,加沙城鎮被炸成廢墟,二百多萬居民受困,缺水、缺電、缺糧,聯合國呼籲盡快設立人道走廊,讓老弱傷殘離開,讓援助人員和物資進入。 俄烏戰事未了,以巴烽煙又起,這兩場造成大量傷亡、催生大批難民的現代戰爭,標誌著二戰後建立起來的、以聯合國和多個國際組織為基礎的國際和平秩序已經失效。而美蘇冷戰期間由北約與蘇聯兩大陣營藉核軍事競賽達致「恐怖平衡」、導致兩大陣營勢力範圍所及之地戰火暫告平息,亦已隨柏林圍牆倒塌而成為過去。 國際局勢混亂 在蘇聯瓦解、西方歡慶勝利後不久,高加索地區和非洲便爆發可怕的種族滅絕式內戰,當時美歐西方陣營尚能介入,逼交戰方停火談判,重劃疆土締造和平。但隨著美國軍事介入伊拉克與阿富汗後管治失敗,遺下爛攤子離場告終,美歐在維持國際和平局面上已失去左右大局的決心與能力。 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國乘時而起,或直接揮軍攻佔烏克蘭,或支持代理人在敍利亞、黎巴嫩策動內戰,或供應武器予真主黨、哈馬斯等武裝組織搞恐怖突襲,從歐洲到中東到非洲都戰雲密佈,流血衝突不斷,無數平民淪為難民。難民潮不斷湧向歐洲,又造成了主張拒收難民的右傾政治勢力抬頭,令國際維和及人道救援變得異常困難;戰火導致油價颷升、能源供應不穩,也加劇了西方社會的經濟危機。 美圍堵中國計劃或落空...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