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罕有地以強烈語氣批評中國,指北京藉斷電和盤查出席者來破壞美國使館辦的多個民間交流活動,又煽動反美情緒,他對較早前四名美國教師在吉林遇襲表示擔憂。 另一則是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指中國多個地方政府因財困而加大了對企業漏稅的偵查,倒查時期最長的竟達到30年,而且全國超過20個省份出現了「警稅合成作戰中心」,以警力打擊瞞稅漏稅行為。有分析指大查稅運動導致民怨銳增,商人和中產階級加快出逃。而日本經濟新聞亦引述一研究報告指,中國在2024年迎來了全球數目最大的百萬富翁外流潮,有錢人湧向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 美交流活動屢遭遏制 北京政權對美國駐華大使館盯得很緊,這本來不是新鮮事物,但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去年11月在三藩市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雙方明確同意加強各領域的民間交流。伯恩斯近日的專訪內容,無異於指控習領導的中國政府不守信用,元首會晤時說要加強民間交流,但當美國駐華使館試圖推行交流活動時,卻屢屢遭到遏制,有數十次大小衝突。 例如舉辦音樂會,場地方突然取消租場,指使館預訂之日會停電,但該日之前和之後日子卻電力正常;參與了使館活動的人遭到執法當局盤查恐嚇;使館對外發布信息平台遭到嚴格限制;而中國的網絡上又經常出現煽動民間仇外情緒,令身處中國的美國人憂慮人身安全,吉林的美國教師遇襲事件更備受關注。伯恩斯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官員兼學者,對中國尤其熟悉,若沒有白宮授意,不會輕易發表這番激烈控訴。 相信激烈衝突陸續有來 就在美國駐華大使公開指責中國搞小動作破壞民間交流之際,中國官方媒體英文《中國日報》也在報道美國入出境部門刻意刁難中國留學生,指近日有4名赴美留學或出席學術會議的中國學生,入境美國時被帶到小黑屋裡扣留盤問十多小時,質問他們是否中共黨員,其中三人更被遣返,當事人均為理工科背景,其中二人研究人工智能。報道又指美方近年滋擾盤查了30多名電腦相關專業的中國留學生,被扣留時間最長的達到5天。美國媒體也報道了這個趨勢,美國之音於22日發表題為「理工科中國留學生入境美國會有問題嗎?」的報道,引述一位在華盛頓一大學做半導體研究的中國博士生說,已經6年沒有回家鄉北京了,前幾年碰上疫情,這兩年則是擔心一旦回國,再入境美國時會遇到困難。...

  • 編按: 春回大地,破土亦有新農夫為我們帶來新氣象。歡迎資深財經專欄作家植瑋加入破土,為讀者剖析英國及國際的金融經濟活動,拓濶我們的視野。各項動作及數字背後,反映的究竟是甚麼? 植瑋落田的第一炮,就是談談美國對華金融機構的制裁,這跟你有甚麼關係? ============================== ...

  • 過去一周,最矚目的政經要聞是美國財長耶倫訪問北京,向中方傳達強烈警告信息,指美國不會坐視中國輸出過剩產能,以低廉價格搶佔電動車、太陽能板及鋰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的市場,令美國重蹈十年前國內鋼鐵企業被中國廉價出口打垮、導致大批工人失業的覆轍。這道通牒直接威脅中國振興經濟的計劃,令中國經濟發展陷入進退兩難。 中國經濟正面臨巨大危機,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房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內需疲弱消費乏力、青年人失業問題嚴重、地方政府債台高築無力投資,過去賴以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幾乎全部失靈,如何走出這個危險的困局,成了各方高度關注的事情。 在三月的全國兩會前後,習近平的第三任政府逐漸透出信息,北京不會沿用過去政策,以財政支出刺激傳統內需(如住房及民生消費),來化解經濟危機,會改為集中力量發展具戰略價值的新興產業(如芯片、新能源),通過擴大製造及出口來帶動增長,這些戰略產業的拳頭產品,正正包括電動車、太陽能光伏板、鋰電池等,習近平稱呼這些領域為「新質生產力」,予以大力宣傳。 中國的兩難 換言之,耶倫訪華傳達的警告信息,影響所及遠不止數個中國產品出口可能引發中美貿易衝突,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採取經貿制裁措施(例如大幅增加關稅),來限制這些新能源產品搶佔西方市場,而是直接衝擊中國當前挽救經濟的核心舉措。 中國如果堅持原來方針,加碼押注在這些新興產業上,一旦出口受阻,過剩的產能無法疏洩,就會堵塞在內地,可能引發割喉式減價促銷,觸發一大批實力較次的企業倒閉,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如果北京修改原來的戰略,重返保傳統經濟、保民生就業的舊路,習近平的威信和聲望固然會大受打擊,藉著催谷高新科技產業,來抗衡西方以科技封鎖遏制中國發展的全盤策略也會崩潰。 拖延與分化...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兩則,其一是聲稱來港投資5億美元設立家族辦公室的中東杜拜王室成員阿里(Ali),突然缺席上周四的家族辦公室開幕禮,發聲明指有急事須返回杜拜處理,儀式押後至五月底。《南華早報》的跟進報道揭發事件有甚多可疑之處;另一則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正致力修補中美關係,繼上周會見一批美國大企業總裁,游說他們繼續投資中國後,本周二又與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強調今年中美關係要「以和為貴」、「以穩為重」、「以信為本」,加強對話,管控分歧。 阿里「王子」 阿里「王子」較早前接受國際媒體訪問,報道刊出時指他是阿聯酋總理侄兒,後來香港媒體《南早》向他當面求證,他迴避確認與總理的關係。《南早》再向熟悉阿聯酋政局人士查詢,指他應是王室成員之一,惟相信並非總理的侄兒。 至於他聲稱來港投資5億美元,到底將投於哪些項目,記者再三追問也沒有具體答案。《南早》又發現其於杜拜的辦公室位於中產住宅區,並不在金融商業區,在商界甚少人認識,也沒有什麼投資或營運的往績。而且,這位阿里先生和2022年在菲律賓冒起的流行歌手Alira極其相似。這些報道刊出後,令外界對所謂5億美元投資計劃產生了許多疑問。 然而,這樣一位背景有疑問、缺乏商業往績的杜拜王室成員,來港訪問時卻獲特首李家超接見,又獲邀在特區政府主辦的投資論壇上擔任演講嘉賓,令其媒體曝光率大增,儼然成為了特區政府宣傳香港乃海外富豪設立家族辦公室理想地點的「樣板個案」,直至他突然缺席開幕禮,事態才急轉直下。 《南早》跟進事件時,訪問了不具名的政府官員,指特首會見他是與一群商界人士一起,並非單獨會見,而阿聯酋使館也確認他是一名王室成員,所以沒有對他的背景作進一步的詳細審查。至於邀請他當論壇演講嘉賓,這些有幾百人出席的商業論壇,一般也不會對每個參加者都作背景調查。假如這位不具名官員對《南早》所說屬實,則特區政府對這位借香港高調自我宣傳的阿里先生,根本沒有做任何盡職審查,便配合他大事宣掦,替他臉上貼金,這是非常錯誤及危險的,反映香港管治水平大不如前。...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有數則,其一是美國與北歐五國的峰會結束,美國總統拜登對烏克蘭反攻俄羅斯之戰表現樂觀,揚言普京「已經輸掉戰爭」;其二是中國外長秦剛消失於公眾視野逾三星期,外交部被外媒追問秦剛何時復工竟拒絕回答,引起諸般猜測;其三是中國第二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疫後經濟反彈失去動力,投資界紛紛發表中國經濟陷入危機的警報,香港經濟表現也受其影響乏善足陳。俄烏戰況從去年二月俄羅斯發動侵略烏克蘭的戰爭至今,十七個月過去了,歐洲局勢起了怎樣的變化?首先是俄羅斯變弱了,戰爭消耗了大量資源,也暴露了普京極權統治的諸般弱點。瓦格納僱傭兵團的快閃兵變更令他的強人形象毀諸一旦,俄羅斯正逐漸成為仰賴中國支撐的二流國家,後普京年代正揭開序幕。其次是北約軍事同盟變強了,北歐國家芬蘭已正式入盟,瑞典的入盟申請也在土耳其讓步後獲全體接納,烏克蘭雖因戰事未了不能即時加入,但北約諸國已表明戰後烏克蘭必然成為北約一員,北約實質上已完成向東及向北的擴張,達致近距離箝制俄羅斯的目標。美國總統拜登說,俄羅斯已經輸掉了戰爭,是從這個戰略大局來說,並非指烏克蘭反攻戰已取得關鍵勝利。就具體戰況而言,拜登的預測是烏克蘭反攻將取得重大進展,逼使普京同意談判停火,他認為俄羅斯沒有足夠資源和政治誘因令戰事長期拖下去。秦剛消失中國外長秦剛消失於公眾視野,之所以成為頭條新聞,引起國際媒體重視,主要是因為它反映了中國官場的特點,就是對外信息極度不透明,信息發布須請示最高領導定奪。本來一國外長無法履行職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由副外長暫代便可以了,無論離崗原因是生病,或是受到執法機關調查,只要簡單交代便可以了。但中國官場的規則不是這樣,若沒有最高領導人拍板定調,外交人員對人事變化這類敏感課題不能說片言隻字,所以便出現了外交部發言人初期稱健康理由,後來在外媒再三追問下,以各種奇異方式拒絕回答的滑稽場面。而中國的網上社交平台則在瘋傳,秦剛與鳳凰衛視前主播傅曉田鬧婚外情的消息,更奇特的是當事人和外交部對這些傳聞竟不置一辭,完全不闢謠,令傳言更盛,市民大眾逐漸習慣以傳聞當事實來看待官場變化。秦剛失蹤受外界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他乃習近平親自提拔快速升遷的「戰狼外交官」。他擔任外交部發言人時,言辭以尖酸刻薄出名,2021年4月被派駐美國當大使,2022年12月便擢升外長,晉升之快令人側目,誰知不到一年便出事,令外界對習近平治下中國官場的兇險難測,多了幾分真實的體會。不少中國評論家對這種迅疾變化兇險,聯繫到毛澤東晚年猜忌下屬、廢黜許多黨政軍領導的情況,指習雖大權獨握,但真正可以信任和重用的人卻很少。中國經濟表現中國經濟表現近期備受關注,尤其第二季度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即使按官方數字也只有6.3%,低於投資界預期。這個6.3%的增幅是與去年同期比較,但去年第二季中國仍處於多個城市封境防疫的惡劣情況,經濟增幅近乎零,基數特別低。今年第二季比去年同期沒有出現大幅增長,而且環比只增加0.8%,顯著低於第一季的環比增長2.2%,反映疫後的經濟反彈,只持續了一個季度便失去動力,這是令投資界認為中國經濟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為什麼中國經濟會失去增長動力?過去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最主要是出口,但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不升反降,降幅為4%,尤其對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出口,受到西方加息影響,民眾減少購買中國商品,把錢用於疫後旅遊和餐飲。而眾多科技領域產品則受西方制裁、生產線大幅外移等影響,以致出口前景暗淡,拖累香港的轉口貿易也大跌。除了出口,投資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要素,但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大跌10.4%,反映靠房地產建設拉動的投資增長高峰期已成過去,全國房市普遍出現供過於求,市道疲軟乏力,相信需要一段長時間,才能消化積存的單位。此外,16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於6月份升至21.3%,意味這年齡段每五個年青人便有一個失業。許多大學生畢業等於失業,社會上彌漫悲觀氣氛,個人及家庭消費意欲不振。港人若寄望內地客大批來港消費,振興香港市道,可能會大失所望。而內地政府部門方面,也再沒有資源,像當年雷曼危機後大灑四萬億元挽救經濟,許多地方政府債台高築,被迫削減公務員薪津逾兩成,連公務員出糧也不夠錢,那裡還有錢振興經濟?北京領導人將如何應對這次經濟危機?從財經媒體透出的消息看,新任總理李強準備召開國際投資者峰會,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境外機構投資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對外招商時,破格承諾返還投資總值的百分之十,利誘外商投資;而之前遭遇監管風暴業務大跌的電子商業,也再度受到官方禮遇。這些救急措施能否奏效,尚有待觀察。短期而言,中國整體和香港特區的經濟,前景都不樂觀,市民要有心理準備,這次經濟衰退可能比較猛烈,持續的時間可能較長。▌[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