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周,除了巴黎奧運會的金牌戰況牽動人心,還有好些戰況值得關注。其一是中美冷戰的新聞,《經濟學人》報道指中國正在快速囤積糧食、金屬和能源等材料,無視原材料價格處於昂貴時期,顯示北京正在為長期衝突下的生存所需做準備;另一則是中東熱戰新聞,以色列在24小時內接連以導彈空襲,撃殺黎巴嫩真主黨軍事指揮官舒庫爾,以及身處伊朗首都的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令伊朗及其支持的中東地區勢力很可能與以色列爆發全面軍事衝突,中東局勢驟然告急。為中長期衝突備戰《經濟學人》的報道指出,中國經濟近年受管理不善及房地産危機困擾,導致當局想擺脫資源密集型産業,對原材料的需求本應下降,但數據卻顯示,中國各項大宗商品的進口量卻在去年激增16%。美國國防部前分析師柯林斯認為,如果把中國的囤積行為與其軍事建設對比分析,非常令人擔憂。該報道分析,雖然中國國家統計局已停止發布許多大宗商品的庫存數據,但據美國農業部預測,中國的小麥和玉米庫存將在本季結束時分別佔全球庫存的51%和67%,比2018年時增加5至10個百分點。大豆是中國最大的農業進口產品,其庫存自2018年以來翻了一倍,到本季末將達致4200萬噸。分析還指出,中國原油儲量自2020年以來,逐步由17億桶增加至20億桶,中國的天然氣地下儲存空間於2020年為150億立方米,較2010年增長6倍,至明年預測達到550億立方米,加上沿海的大批地面儲罐群,總儲存量估計至2030年可高達850億立方米。《經濟學人》的報道和分析,與中國內地知識分子觀察到的情況很一致,就是中國正在積極為戰爭做準備。無論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導致美中冷戰升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全面影響商品正常貿易;或是北京決心以武力統一台灣,台海爆發熱戰,中國都必須有足夠的糧食及能源儲備,以及製造各種戰爭器械的金屬原材料,才能在持續的外部軍事衝突下,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以強大的自給自足能力,贏取戰爭最後勝利。烏克蘭戰爭及加沙戰爭顯示,現代戰爭的決勝關鍵,乃是國家經濟資源及軍事科技水平,尤其在持續逾年的長期衝突中,後勤補給優劣將會決定前線爭鬥勝負。避險行為下的影響早於文革時期,「廣積糧」就已是北京面對美蘇敵意包圍的國策。除了備戰,沒有其它合理原因,可以解釋北京為何在國內需求下降、國際價格高昂的時候,冒著輸入通脹的風險,急速地大幅增加各項大宗商品儲備。北京預估中的長期衝突到底什麼時候發生,以什麼具體形式發生,人們無法預知,但所有看到這勢頭的個人和企業,出於避險心理,都會加緊做準備,例如內地富裕人群會加快辦理移民手續,把親人和財富送到海外;一般老百姓會盡量節約消費,增加手頭現金和物資;企業會審慎地迴避重大的長遠投資,等待較佳時機;外資企業會加快撤出,把部分甚或全部資源轉移至風險較低地區。這些避險行為,將在未來一段長時期影響中國的經濟及社會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最近閉幕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未能就振興經濟提出任何具體方案,也就變得較易理解,畢竟,為中長期衝突備戰,與振興當前經濟改善民生,是有基本衝突的。中東局勢惡化在中東局勢方面,以色列巧妙地利用了美國大選臨近、內部矛盾加劇的契機,把拜登再三要求加沙停火、重啟以巴和談束諸高閣,成功利用先進偵察監控科技,準確測定真主黨及哈馬斯領導人的行蹤,分別在貝魯特和德克蘭這兩個敵對方的大本營,以遠程導彈空襲,成功擊殺對方首腦。這份氣魄與能力,的確令人心悸,客觀效果上,既會對中東各個地區勢力起到一定的威懾,也會刺激伊朗、土耳其、俄羅斯這些視美國及以色列為敵的地區霸主,加強對以色列的軍事圍獵。大國之間的全面戰爭或許暫時還不會爆發,較大可能是在與以色列接壤的地區,真主黨、哈馬斯、胡塞武裝組織等大國代理人,將對以色列發動密集的短程導彈及無人機襲擊,就像俄羅斯對烏克蘭首都基輔策動的持續打擊,以及胡塞對紅海船隻的滋擾式攻擊。目標不是摧毀以國軍隊,而是嚴重破壞其基礎設施及正常經貿運作,以及用平民傷亡來激化以國內部矛盾。目前看來,中東局勢在未來數月將持續惡化:美國自顧不暇,外交斡旋無力;歐盟受制於烏克蘭戰況膠著、難民潮方興未艾;中國與俄羅斯頻頻聯合軍演;伊朗和土耳其都積極擴充地區影響力。這樣的亂局下,根本沒有調停中東戰火的空間,和平變得遙不可及,人們對奧運期間各方暫息戰火的美好期待,已經悉數落空。 ▌[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政經要聞包括以色列同意暫時停火,換取哈馬斯釋放部分人質;習近平與拜登的元首會談,成果比外界預期少,外資繼續撤出中國證券市場;台灣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賴清德夥拍駐美代表蕭美琴參選,大陸國台辦指責其為「獨上加獨」;香港學童自殺潮再現,當局啟動危機應變機制。習拜會成果有限從習拜會後國際主流媒體陸續發表的分析評論來看,此次中美元首峰會成果有限,較實質的僅有三項,即雙方恢復最高層接觸,同意管控分歧,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兩國軍方恢復定期溝通,協商處理突發危機;雙方合作打擊芬太尼等毒品。至於習近平呼籲美國企業加大對華投資,商界反應目前看來並不熱烈。《金融時報》近日一則報道指,2023年初因憧憬中國經濟將於疫後強勁復蘇而流入中國證券市場的外資,逾七成已沽售撤離,暫時無意重返內地,將保持觀望,直至北京採取更有力的刺激經濟措施,使中國經濟出現可觀增長。這則報道的焦點雖然是外資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取態,但在實體經濟投資方面,外資的考慮其實也近似,若增長前景持續不明,營商環境未獲改善,單是領導人出來呼籲,並不足以帶動外商投資。但如果有更多外商像萬事達卡獲准在內地發行人民幣信用卡那樣,克服多年來跨不過的監管門檻,外商才會再度熱衷在華投資。台灣總統大選台灣總統大選在即,民進黨正副參選人已確定,賴清德夥拍蕭美琴參選,親美色彩濃厚。而在野黨派方面的聯合參選計劃卻一波三折,國民黨侯友宜與民眾黨柯文哲原擬藉民調決定誰主誰副,但兩方對民調結果詮釋有異,致藍白合遲遲未能敲定。若最終是國民黨侯友宜當正選,則將容納兩岸「九二共識」之取向,侯柯配將被視為較親近大陸,與賴蕭配形成鮮明對比,而這次大選結果便會成為觀察台灣政壇未來走向的風向標,是進一步向美國靠攏、尋求美國保護以阻遏大陸犯台,或是謀求改善與北京關係,尋求減輕大陸動武意欲。這兩條路線的抉擇,對未來數年兩岸關係變化,會起著關鍵作用。香港學童自殺數字急增繼2015/16年後,香港再次出現學童自殺數字急增的危機,教育當局重啟當年制訂的應變機制,促使學校加強與教師、社工和家長協作,防範學童輕生。這次危機為何出現,人言人殊,可留待學者深入研究,當務之急是做好預防、監測、應變的工作。預防是加強生命教育,香港的中小學在這方面已有根基,教材套和工作紙都有,只要當局減少政治干預,勿把愛國教育凌駕學生需要,就能騰出課時和資源,讓老師做好生命教育。監測是指老師與其負責的班級加強互信,建立學生互助小群組,學會辨識自殺傾向信號,遇事故時迅速示警,及時尋求專業協助。應變就是老師或同學、家長察覺危機時,可立即找到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員協助,合力挽回學童生命,不受學校常規輔導資源局限。這些應變措施過去曾發揮作用,但如今學校面對的是另一代的學生,一切需重頭再做。以巴衝突此外,以巴衝突也持續受國際關注,據國際主流媒體報道,在美國與卡塔爾再三斡旋下,以色列政府終於同意短暫停火,以色列將暫停軍事行動四天,換取哈馬斯釋放五十名被擄人質,而以色列也會釋放百多名被扣留的巴勒斯坦婦女及孩童。較早前,沙地、埃及、約旦及巴人自治政府等,一起派代表出訪北京,尋求中國介入調停,促使以色列停火,獲北京積極回應,雖暫未確定有何具體行動和效果,但中國儼然成為了除美國以外在國際事務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