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獨裁者來說,2024年最震撼的大事,就是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崩塌,轉瞬間結束了逾半世紀的血腥統治。敘利亞在近代史上經歷了兩段黑暗時期:1920至1946年法國殖民統治,獨立運動被殘酷鎮壓,估計在26年間死亡人數約六千至一萬人,但這時期正好孕育了敘利亞人強烈的國族意識;1970年阿薩德通過政變上台,實施鐵碗統治,更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爆發內戰,直至阿薩德的兒子在2024年12月被推翻為止,這54年間總死亡人數估計逾50萬,另有1300萬人流離失所,包括680萬逃離敘利亞的難民。在一個至今只剩下1700萬人口的國家,近七成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若果身陷其中,與人間煉獄實在不遑多讓。 可能香港人對敘利亞並不熟悉,但在歷史上它是古老文明的搖籃,曾經是很多個強大帝國,包括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及奧圖曼帝國的交匯之地,更是絲綢之路連接地中海的終點,擁有豐盛獨特的文化遺產。敘利亞的兩個大城市, 大馬士革和阿勒普,堪稱全球兩個有人類持續居住的最古老城市。 殘民自肥策略 阿薩德家族殘酷成性,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屠殺人民絕不手軟,連化學武器也敢於亮劍,摧毀文化亦毫不留情,掠奪文物古蹟猶如割韭菜。當民不聊生的時候他就在全國設立化學毒品Captagon 地下製造工場,主要市場是阿拉伯國家的年輕人,以販賣毒品所得為政權續命,估計每年收入逾50億美元,是墨西哥毒販集團總收入的三倍。 這種殘民自肥的策略,難免令人想起中共在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下令在延安一帶大量種植鴉片,主要運往國民黨地區販賣,以壯大共產黨財政。這些坑害國人的醜事,令一度對共產黨存有幻想而跑到上海替中共當間諜的台灣人史明覺悟,擺脫中共潛逃日本,後來在東京創立中華料理店資助台獨活動,並以台灣人角度書寫了《台灣人400年史》[1],...
台灣有文學雜誌評選90後作家,有移台港人入圍,評選紀錄當中「來到臺灣的學子們失望了,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一句,「馴化」一詞引發許多不滿。許多港人論者,無論是在香港或是在台灣的,都批評說法不尊重留港港人。文學雜誌後來表達歉意,並表示將會在紙本雜誌中發出勘誤與更正啟示。 自移民潮以來,如何描述仍然留在香港的港人一直是個容易引發爭議的題目。有些離港者經常強調「香港已死」,批評留港者沒有看清形勢拒絕離開,一旦香港政府作出甚為荒謬決定便會揶揄一句「留港者值得擁有」,這些說法常常引來留港者的不滿。畢竟不是每個人可選擇離開,離港者如果不相信香港還有未來,又何必還要落井下石?於是又有輿論批評說這些話的離港者只不過是在艱難的生活適應中尋找自我安慰,意圖通過貶低留港者來合理化自己的移民選擇。類似的離港留港之爭,自移民潮以來已不停出現。 另一個類近的面向,是世界各地關心香港的朋友,見到香港情勢近年的急速逆轉,亦會表達各種類近「香港已死」的慨嘆。畢竟這些朋友都是在外面看香港,甚至本身從來沒有到過香港,相關說法往往流於概括或過於扁平,留港者聽到難免感到有點離地。近來網上常見一般台灣人外遊,擔憂在香港機場轉機的時候會否被警察拘捕,引來港人取笑「別把自己看得那麼高」。接下來就是台港雙方罵戰無限輪迴,這邊說不懂就不要亂散播恐懼,另一邊說蔑視恐懼正正代表走向麻木。 複雜性被濃縮 這次台灣文學雜誌帶來的反響,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些爭拗的延伸。最初讀到「馴化」一詞時,坦白說反應並不是很大。有文友查字典說馴化是應該用在動物身上,用來形容港人是侮辱。然而在社會科學的語境,以馴化來形容威權統治下的公民社會不無案例,亦無侮辱之意;即使在文學雜誌中看到,自問也不太感到突兀。當然,每一位讀者的背景都不一樣,相關議題本來就十分敏感,而且早已被附加各種意義,帶來爭議亦不應意外。 當然,在學術世界談馴化,總會帶上一系列的條件和說明:政權意圖馴化社會,不代表社會已成功被政權馴化;馴化有程度之分,而即使表面上被完全馴化的社會,底層仍不難尋找到異議。去歐洲參觀各地的佔領博物館,看到各地在前蘇聯或納粹統治之下,總會有人反抗也會有人妥協,有人選擇慷慨就義也會有人選擇助紂為虐;極端之間還有數之不盡的灰階,不是每一種的沉默都是埋沒良知。當這一系列的複雜性被濃縮成短短的一句說話,能引發的不同解讀和之間的矛盾可想而知。 承認轉變是回應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