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62|港府大型項目悄然消失 「無聲無息」成新常態?|國會議員支持BN(O) 5+1 港人爭取諮詢期發聲|英主要官員大執位 工黨藉機扭轉劣勢?
▌「明日大嶼」成「明日黃花」
《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項目前景再添變數。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早前仍指2027年啟動填海,但最新在立法會書面答覆中明言,政府現時未有推展時間表,亦無條件於本屆政府內展開,意味計劃已暫緩。該構想自2018年林鄭月娥提出,原估算工程費用約5800億元,賣地收入料7500億元。土木署去年已向環保署提交環評,但因未有具體安排,報告一直未進入公眾諮詢,以免引起揣測。政府現轉向集中北部都會區發展,惟相關地皮屢次流標,七月更臨時叫停首兩個片區招標,市場信心受挫。
與此同時,另一經濟刺激政策「香港夜繽紛」亦疑告終。該計劃於2023年9月推出,並擴展為「18區日夜都繽紛」,曾被寄望帶動疫後消費,但今年三月起官網已無更新,近期更無法連接。雖然「18區」網頁仍在,但活動僅列至九月底。財政預算中,2025/26年度已不再將其列為重點項目。立法會議員查詢撥款及成效時,民政總署僅強調商戶滿意,卻未披露具體開支或盈利數字。據估算,至少42項相關活動獲批逾2800萬元「社區參與計劃」資助,但不少地區資料已下架,透明度受質疑。審計署雖將檢視納入五年計劃,卻未明言審核時點。
整體而言,無論是填海還是夜經濟,兩大旗艦政策均陷入停滯或疑似淡出,顯示政府在大型發展與推動消費策略上正面臨重大挑戰。
▌議員認同專項處理BN(O)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因副首相韋雅蘭(Angela Rayner)涉買樓避稅辭職,進行大幅內閣改組。焦點之一是馬曼婷(Shabana Mahmood)由司法大臣轉任內政大臣,她曾推動提前釋放囚犯以紓緩監獄壓力,現被委以處理偷渡與邊境安全的重任。她立場強硬,強調不容非法入境,若他國拒收不合資格者,簽證安排或被中止;並支持引入電子身份證,據報更考慮延長申請永居的年期,由五年加至十年。政府亦研究以軍營取代酒店安置難民,並接近與德國達成「一進一出」遣返協議。
同時,前內政大臣顧綺慧(Yvette Cooper)改任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則接掌司法大臣並兼任副首相。兩人曾支持中國在倫敦設立大使館,引發外界關注。新任房屋大臣李世勳(Steve Reed)需應對落後的150萬建屋目標。商業及貿易大臣靳秉德(Peter Kyle)迅速展開外交行程,訪問美國與中國,重啟中英經貿聯委會,尋求削減貿易壁壘。
然而,政府仍面對公共財政缺口達200億鎊的挑戰。施紀賢已設立預算委員會集中決策,避免再因無預警措施破壞與商界關係。勞工權益法案雖引起企業反彈,但已三讀通過,最快年底成法。內閣改組旨在重振政府威信,但施紀賢民望偏低,能否兼顧經濟增長與財政穩健,仍待觀察。
▌新內相倡強硬打擊偷渡
英國國會下議院於9月8日就BNO及技術工人簽證「5+1」是否延長至「10+1」舉行辯論。辯論因兩項網上聯署逾10萬人而召開,為時3小時,無具立法效力,共53名議員發言,其中39人來自工黨。雖然僅屬自願性辯論,但多數議員一致反對「搬龍門」,強調BNO簽證是英國對港人的道德責任,並肯定港人守法、勤奮及貢獻。
辯論中,工黨及自由民主黨議員聲音最為突出,保守黨則僅兩人發言。保守黨助理黨鞭Katie Lam批評技術移民成本高於貢獻,但重申BNO簽證應受特別保障。代表政府回應的工黨次官Alex Norris讚揚港人已融入英國社區,理解定居身份的重要性,但未有明確表態,只稱稍後會展開公眾諮詢。
關注議題的工黨議員James Naish認為,辯論為維持現有安排帶來正面作用,他與跨黨派議員將在10至11月再爭取就移民白皮書舉行辯論。英國地方議員吳兆康則指出,辯論獲廣泛支持反映港人積極發聲,並呼籲繼續透過集會、寫信、登記選民等方式參與政治,以影響各黨政策。他強調港人選民比例在部分地區能左右選舉結果。
截至今年6月底,英國已批出逾18.1萬個BNO簽證,其中16.6萬人抵英。今年上半年新批簽證僅1.2萬個,另有近600名申請人成功轉為永久居民。整體而言,港人社群在英國的政治與社區影響力正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