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53|監獄規則先立法後審議,國安為上削在囚者權利?|港環團被指「軟對抗」|美貿談重整國際格局
監獄規則先立法後審議,國安為上削在囚者權利?
當局建議修訂《監獄規則》,授權懲教署按國家安全、監獄秩序及更生需要,限制或禁止探監安排。建議列明探訪須以協助在囚人士更生、重投社會、維繫家庭或提供支援為法定目的,懲教署可按探訪者的「主要目的」作出審批,甚至拒絕探訪。曾有人以人道名義探監,實際煽動仇恨政府,當局希望防止濫用。即使宗教人員或律師,如違反規定,亦可受限制。
修訂亦建議在有充分理據下,裁判官可發出手令,禁止候審或已定罪的在囚人士與指定律師或法律團隊聯繫,以防危害國安、妨礙追討利益或干擾司法。此舉引起法律界關注,法律學者陳文敏指出,不論已定罪與否,在囚者都有選擇律師及獲法律代表的基本權利。若以政治理由限制律師探監,形同剝奪公平審訊保障。
此外,當局擬取消還押者穿私人衣物及進食外來食物的安排,稱此舉與海外司法區慣例不符。惟曾在英國懲教機構任職的前高官指出,當地強調尊重囚犯尊嚴,普遍容許穿私服、接收日用品及律師探訪,並無政治審查。英國制度以助更生為本,重視減低再犯風險,而非透過限制自由作為懲罰。
港環團被指「軟對抗」,「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近日建制媒體《文匯報》連續刊登多篇專題報道,點名批評綠色和平及本土研究社,指其以環保與研究為名進行「軟對抗」,抹黑政府政策如生態旅遊與回收計劃。相關指控回應了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對「軟對抗」的警告,特區官員亦相繼表態各政策範疇均需提防類似行為。綠色和平回應指其建議具建設性,無意反對生態旅遊,只希望政府重視生態風險。
另一方面,《文匯報》再批評本土研究社早前調查機場物價,稱其「唱衰香港」是典型的軟對抗行為。同時,立法會計劃引入新《議員守則》,列明議員須擁護憲法、基本法、維護國安及行政主導,提出建言須具「建設性」,不得刻意貶損政府威信。守則雖未禁止批評,但界線模糊,引起部分學者與議員關注。
有評論認為,守則可能令議員「自我審查」,不敢就具爭議議題發聲,影響議會監察功能。《信報》亦披露多位議員收到內部「風聲」,被建議避談如網約車、外賣員權益等民生問題,擔心輿論失焦,妨礙政府主推「拼經濟、謀發展」的施政方向。
美延部分貿談限期,地緣敵我局面漸現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宣布自8月起對多國實施「對等關稅」,包括日本、南韓及多個被指為「中國洗產地」的東南亞國家,稅率最高達50%。他透過致各國領袖的信件強調,如發現產地造假,將按原產地徵收更高稅率,並警告若報復,美國將再加徵25%。南韓、日本等盟友批評美方未有事前通報。與美達成協議的越南獲降稅至20%,而特朗普致函巴西總統,更要求其撤銷對前總統博爾索納羅的指控,引起外交風波。
中國則批評美方行為為「單邊霸凌」,強調貿易戰無贏家。中美雖於六月簽署貿易框架協議,中方承諾加快稀土出口,但若未能於8月12日前達成更進一步協議,美方將加徵新關稅。歐盟方面則與美方達成臨時協議,將對等稅率降至10%。中方則積極尋求與歐洲加強聯繫,惟因俄烏戰爭立場差異,雙方出現摩擦。
歐洲不滿中國支持俄羅斯立場,原定的中歐高層經貿對話與數碼合作論壇被取消。中歐峰會雖計劃月底於北京舉行,但原定的合肥行程亦被中方取消,顯示中歐關係受俄烏戰爭和中美競爭影響日益緊張,歐方日漸關注中國角色可能帶來的戰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