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教師有工會且勢力頗大,路易士老師在此地就親身經歷過兩次為爭取合理薪酬的罷課。在香港則「罷課」仍不「罷學」,堅持要給學生公民教育,可見華人老師使命感特強,權利感則較輕。然而,當我們說英國工會真「厲害」時,也時會抱怨會費不輕。但細心再想,比起血,二三百英鎊其實又算什麼? 歷史就是血的教訓。其一個不能不說的案例是「托爾帕德爾烈士」(Tolpuddle Martyrs)。先說說背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君主制被推翻,統治階級被送上了斷頭台。英國的地主和政府看到這樣的情況後,對勞動階級產生強烈的猜忌,並抱持著集體意識,決心不擇手段鎮壓任何組織抗議的行動,更不容許勞動階級成立工會。 英國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令部分人富起來,但也導致大量工人處身於貧窮,只能獲取低薪,他們開始組織工會(trade union)為自己爭取權益。政府擔心工人階級在英國發動革命,遂對他們的抗議行動進行了嚴厲的懲罰。政府尤其顧忌「大英國民綜合工會」(Grand National Consolidated...
有學生在亨特利安博物館(Hunterian Museum)工作,於是將探朋友跟學習合而為一。自以為在倫敦的博物館已去得七七八八,但其實還有很多聞所未聞的。學生說這博物館有關醫療史,就更應一探究竟吧。GCSE歷史科其中一單元「Britain : health and the people,...
初讀英國歷史,無可避免地會由帝王將相入手,就像我們讀中史都會把皇帝研究一番,因他們是最有影響力之人也。但慢慢就期待有如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婦人王氏之死》這種「庶民史」的研讀。史景遷透過一個普通婦人的命運,展現出康熙時代的社會結構、法律制度與人倫關係。 英國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從亨利八世的改革、伊利沙伯一世的黃金時代,到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這些「大敘事」固然重要,但若我們轉向普通人如何生活、思考與適應變局,就會發現歷史的更多層次。 在里克曼沃斯的三河博物館(3 Rivers Museum)看到「A...
無可否認,英國生活難及香港多姿多采。筆者以前可以在油尖旺走三小時,幾乎每一分鐘都可以看到新事物。現在,走到大街都好像只有屈指可數的店舖,還要是千篇一律的。 以為是「移英慘案」又一宗,那就錯了。只想說風景不變心境轉,去人稱「英國大家樂」的Wetherspoon(並沒有特約)吃塊牛扒飲杯啤酒就樂上半天。某天就走到里克曼沃斯(Rickmansworth)吃吃東西,那是英格蘭赫福郡西南部的一個小鎮,位於倫敦市中心西北20英里。這間Wetherspoon叫「The Pennsylvanian」。這小鎮跟美國的賓夕凡尼亞有甚麼關係呢? 原來威廉‧賓(William Penn,1644 - 1718)曾在里克曼沃斯居住,他是17世紀英國著名拓荒者和作家,有份命名賓夕凡尼亞州。一位美國作家曾稱里克曼沃斯為「賓夕凡尼亞聯邦的搖籃」。賓夕凡尼亞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宗教自由。...
英國有大思想家嗎?有的。腦裏浮現的名字有培根(Francis Bacon)、洛克 (John Locke)、霍布斯(Thomas Hobbes)。但我最喜歡的仍是約翰•史超活•密爾 (John Stuart...
路易士老師的住所附近有一所女校。學生放學走在街上,看起來十分神氣,似有遠大前程等待著她們。男女平等雖未完全實現,但在此地看來已不遠矣。 但回想19世紀的英國,女性的地位其實甚低,女性無法參與任何形式的政治選舉,不論是國會選舉還是地方政府選舉,都沒有女士的份兒,女性只被視為丈夫或父親的「附屬品」。 女性仍處於劣勢 雖然一些早期女權運動者如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提出過女性應該享有政治權利的主張,但女性仍處於劣勢,甚至在經濟上,已婚女性的財產仍會自動歸屬於丈夫;女性無權離婚,除非能證明丈夫犯通姦和其他重大罪行(而丈夫只需證明妻子通姦即可離婚);法律上,子女也是完全屬於丈夫的,法律甚至默許丈夫對妻子作體罰,只要「合理」且不造成嚴重傷害。現在想來確是不可思議。 女性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家庭管理和社交禮儀,並不鼓勵她們追求高等教育。法律和社會習俗也不允許女性成為律師、醫生或政治家等專業人士。 政治哲學家、經濟學家約翰•史超活•密爾(John...
建築可以塑造人,但只有人可以塑造制度。若你身在國會建築,那你或者會問,是誰創立國會的呢? 答案卻是:沒有誰,自然而成而已。國會是英國國王及其政府日常政治需求自然發展的結果。我們當然也不會想像一開始就會是現代民主的模樣。 賢人會議 最開始只是賢人會議(Witan又稱 Witenagemot)的模式,那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的顧問會議,被認為是英國早期政治體制的一部分。這個機構在7世紀到11世紀間運作,直到1066年諾曼征服結束其歷史使命。 賢人會議的主要角色是協助國王處理重大事務,包括選擇和認可國王:當國王駕崩或王位爭奪時,賢人會議有權選擇新的國王。國王也與賢人會議一起商討法律和國家政策。賢人會議的成員主要由英格蘭的高層貴族、主教和重要領袖組成,用現在的講法,民主成份不高。 雖然賢人會議不是現代議會的直接前身,但它始終為後來的政治體制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它討論國家事務和諮詢國王的功能,與後來議會制度的諮詢和制衡角色有些相似。...
來到英國,的確對政治感到陌生。過去在港怎樣都數得出十數位立法會議員的名字,但現在卻最多只能指出自己選區的國會議員,還有前首相辛偉誠。 其實,自己也非一無所知,總算知道英國的內閣制(筆者曾於香港教過政府與公共事務!你知道香港曾有這科嗎?),但對於國會實際面貌,只流於文字層面。 話分兩頭,每次走出西敏寺站,必然會問 : 為什麼大家都那麼愛跟Big Ben(大笨鐘)拍照?然後自己也拍了一張,因為那就像是一座極大的古董在眼前,不能擁有它,也想有它的照片。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想說,很多疑惑都能透過參觀國會大廈(Palace...
容許我做一次標題黨,鼓勵大家閱讀全文,解解謎,看看古鎮與末日有什麼關係。 路易士老師居住的地方有一個古鎮(old town),保存得不錯,每次走走都感到心曠神怡,發思古之情。真的,石碑說《末日審判書》(Domesday Book)在1086年已有記載此地……近千年了。 《末日審判書》書名太可怕了,但與它有關的那個人也相當可怕,他就是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因為曾經有位大學校長被戲稱為亞瑟王(King Arthur),也許我們對這「歷史人物」特別有感。但他是誰,他真的存在嗎? 亞瑟王是古代不列顛的傳奇國王,不完全是虛構,可能基於一位歷史人物改編,也可能是多位人物的合成,並融入了民間故事和文化象徵。 為什麼他這樣著名?據說是因為他在五或六世紀時與入侵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作戰。根據九世紀的歷史學家奈紐斯(Nennius)的記載,這位亞瑟在公元518年於巴頓山(Mount Badon)擊敗了撒克遜人,並於公元537年死於坎蘭(Camlan)(坎蘭的具體位置至今仍不確定)。 英國史學發展的主要人物喬弗里‧蒙茅斯(Geoffre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