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節目 莫宜端與家人響應Big Garden Bird Watch雀鳥普查活動,到離家不遠的人造濕地觀鳥。母女在附近走走,女兒說懷念可以在香港爬高難度的山,莫宜端則記掛米埔的黑臉琵鷺,即使觀鳥時看到以前在林村河都常見的小白鷺,但數量差之千里,難抵突然來襲的鄉愁。 ...
州橋月下聞流水,不忘鍾山獨宿時(摘自宋.王安石《夜聞流水》)此間小橋、流水也有,但沒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水,「上善若水」,老子此話對我們香港人意思重大。相片應該是靜態的,但相片內的水卻似在流動。流動著,便將時間重新放回相片的空間中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第一封信 1.2人的「有限性」人生第三階段所要面對的第一個哲學問題,就是上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所說的「有限性」。人的生命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我們知道這個時間的「有限性」涵意就是死亡。年青時讀死亡哲學,雖然說每個人都會死,但當時我們還是精力充沛、身手敏捷、思考靈活的時候,不太能想像到死亡,它實在離我們太遠了,我們覺得自己仍有數之不盡的時間,還有很多事情想做未做,我們不大相信死亡是會出現的。現在,我們到了如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階段,不過,你發覺很多與自己同齡的人已經相繼離去。父親54歲過世,未能經歷我們現時的這個階段。在這第三階段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人生的開放性、自由性。退休後,突然多出許多時間,從前未能做的,現在都有時間去做。不過,在這開放性裡面,你又會發覺自己正走到前方的一道閘,慢慢接近,而閘門很快就會關上,這就是我們的第四階段,亦即是終站,就是要落車的地方。生命中的LOSS由第三階段通往第四階段的路程中,我們的身體慢慢變化,變得遲緩、變得衰老。我們的一切已不像從前,我們走路的步伐、思考的速度、運動的能耐等,每況愈下,這都在告訴你人生已經走上另一個階段。年老並非一個概念,年老是我們從身體狀況深切感受得到的,慢慢衰退、老化,很多事情逐漸力不從心。上世紀法國女哲學家西蒙波娃在《論老年》(1970)(英:The Coming of Age/法:La Vieillesse)中就曾經提到,年老同時也是他人告訴你的:巴士上有人讓座給你、有人叫你一聲阿伯、每天照鏡,額上的皺紋多了、眼皮垂了、視力聽力都逐漸衰失。除了肉體上的衰退,還有精神方面的退化:記憶力模糊、話到口邊的詞彙說不上來、以前想過的問題現在都忘記了、曾經寫過的東西亦記不起了。整體來說,在這個記憶力失去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到最大的就是loss,就是喪失,喪失了我們的能力,喪失了我們曾經擁有的東西。無論你從前如何叱咤風雲、身居要職、位高權重,慢慢的,當你離開之後,這些一切的風光都會隨你而去。這個loss,亦包括你身邊的人。你的朋友可能比你死得更早、你的父母及親人都可能已經不在。我可以大膽講一句,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很多人都已經成為孤兒,因為爸媽早已過世,70歲的時候如果父母親仍健在,想必他們都十分老了,而且更接近終點,好快就要落車。同樣的,我們的伯父、姑母、叔叔,一個一個的長輩先後走了,到最後全部都離我們而去,你會發覺家族的生命鏈戛然斷裂,無聲無息,在上再沒有可親近的長輩,再不能像往日過年時到他們家中拜年,聚聚熱鬧。你面對的景況,心底深處再次感受到loss。此時,你看到的未來,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看到的「...
過去一周,較矚目的新聞有三則,分別是關於簡約公屋、探測氣球和一齣紀錄片。以下是對這三則新聞的扼要分析。 (一)簡約公屋 有關簡約公屋計劃的爭議,資深新聞工作者林妙茵小姐在她的臉書上(註1)做了精闢詳盡的分析,指政府披露的成本數字非常接近標準公屋,但室內設計和設施不及傳統公屋,而且建築期長達兩年,居住期卻只有五年,當土地出現長遠用途,這批簡約公屋便要拆卸,因此很難說服市民這計劃符合成本效益,更遑論這是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唯一選擇。對於這些合理的提問與質疑,迄今政府官員並未能作出有力的答辯。 政府官員未能有效釋疑,是因為整個簡約公屋計劃,根本不是從傳統房屋規劃的理念和準則出發,不是以最高成本效益作為衡量指標,而是特首李家超向中央交代政績的一項政治工程。這項工程的政治目標是要顯示,在新特首五年任期內,針對香港最受人詬病、不幸驚動中央大員關注的劏房問題,已成功替一批劏房居民改善了居住環境,藉此說明在中央制訂國安法、重組政府及議會後,香港終於由亂入治,民生得到顯著改善,李特首可借此優秀政績,作為尋求連任的籌碼。唯有從這個政治角度分析,簡約公屋計劃的一切不合理之處,才變得可以理解。 劏房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且持續惡化,是因為香港缺乏有交通基建配套的可建屋土地,要開發這樣的土地,由從規劃到建成,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遠水難救近火,所以歷任特首在房屋問題上,都無法在任內做出顯著的成績。要打破這魔咒,就只能從興建臨時房屋著手,在一些已有交通基建配套但長遠用途未確定的土地上,搶建一、二萬個臨時房屋,然後選擇一批等候公屋多年且居於惡劣劏房的家庭,讓他們優先上樓,期間不斷安排親官方媒體訪攝,營造大批家庭脫離劏房實現安居的景象。至於這項政治形象工程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與傳統公屋如何區別、當土地出現長遠用途時居民如何安置等等,並不是施政者眼前要考慮的事情。 簡約公屋計劃,是香港政治新常態下的產物,必須從中央與特首互動關係的政治角度來理解,才能明白它為何是李家超特首領導的新一屆政府的「唯一」選擇。 (二)探測氣球...
前文介紹過人工智能的語言工具,效果極為驚人,甚至令人覺得是「一窺未來」的科技。面對這種技術,自己也不禁會問,這些工具會否取代人類? 最近有教師在網上貼文(註一),稱發現有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寫作器做功課,老師使用OpenAI偵測器(註二)發現學生習作有問題,當學生面對質詢時也只好坦白承認借助AI做功課。老師之所以發現學生借助人工智能出術,在於文章以完全錯誤的方式,自信兼徹底地描述哲學家休謨對恐怖悖論的看法,內容胡說八道,因而引起老師懷疑。 ChatGPT雖然強大,但也經常會出現近乎笑話的錯誤,例如在ChatGPT 輸入:「《苦海孤雛》的狄更斯與《連城訣》的狄雲有何相似之處?」 ChatGPT的回應如下(節錄): 「《苦海孤雛》和《連城訣》都是狄更斯的小說,並且都描述了苦難的人生經歷。《苦海孤雛》講述的是小說主人公尼古拉·卡爾維茲在苦難中度過青春期的故事。《連城訣》則講述的是城市中的貧窮和社會不平等。」...
收看節目 英國天氣變化莫測,周不時因風大雨大而要停止戶外活動,但不阻莫宜端帶孩子外出的決心,更讓她找到離家不遠一處隱世動物標本王國。王國隱藏於一座維多利亞式大宅內,原是一個猶太裔富家子21歳的生日禮物。單是大宅本身,已有相當的故事。
門窗是內外之間:門是我們出入建築物必經之地;窗是我們看外和望內的空間。除非我們的房屋只有地下,否則樓梯便是上樓下地的必需結構。是以大門、窗戶和樓梯如何呈現,是每所建築物的重要象徵。 正如門窗,並不一定需要特別設計,大部分都是功能性的。但如果每所建築物有個性的話,建築師肯定有比功能性更重要的審美觀念,表現在門、窗和樓梯的建構中。 每條樓梯都是不一樣的。 ...
以前在香港,每年的農曆年前後,我家都會留意米埔自然保護區何時有開放日或導賞活動。因為每年這個時候,都是觀賞由西伯利亞到香港過冬的候鳥的好時機。前幾年,還買了雙筒望遠鏡,似模似樣的細看雀鳥的形態。一想起遠在英倫,未能再探米埔的黑臉琵鷺,就心有戚戚然。連在城門河畔、林村河都常見的小白鷺,現在也少見。就在這時,大兒子說,學校響應皇家保護雀鳥協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