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士老師始終相信,學習是要在現場才有感染力。小孩子來英久了,也「宅」起來,寧願留在家裏上網,有陽光竟然投訴,說那代表要出去散步。豈有此理,放假惟有「捉」她們外出走走,也學學歷史。 英倫空戰 今次我們是到The Battle of Britain...
小美、大偉決定離開香港,重新開始。在香港時他們的關係一直都沒有太大問題,各自有自己的工作、財政獨立,大家不想做家務,便找個鐘點工人來處理;不想煮飯便叫外賣。決定離開,是因為想要生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在一個好的環境長大。來到不久,孩子便出世了,跟許多的新手父母一樣,感到有點無助。特別是來到英國,他們不能像在香港一樣,找其他人幫忙,而且親人不在身邊,只有他們兩個人去照顧孩子,孩子出生不到三個月已經令兩人疲於奔命。自覺失敗小美:「我沒有想過大偉他甚麼也不想做,BB在哭,他好像聽不到。我叫他幫忙,總要拖到我發脾氣才做。」大偉:「我也沒有想像過做父母要這樣辛苦,我以前也有照顧我的妹妹,但你要求又高,我覺得怎樣你也不會滿意。」他們的處境似乎是很多新手父母都會經歷過,但更大的挑戰是他們剛移民過來。他們自己也還沒有適應過來,便要擔起父母這角色,對於他們的關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大偉提到:「我其實不是不想做,只是我沒有心理準備做爸爸,我有點不知所措。」大偉這樣一說,小美即回應:「我以為你不喜歡這個家,更怕你其實不想當爸爸,也不想當老公。」兩人這刻互相對望,大偉坦白:「我覺得我好失敗,不知怎樣做個好老公、好爸爸。」沒有互相支持的習慣在香港有穩定的生活,就算婚姻關係普通,也可以依賴其他的外在環境及人物去穩定關係。來到新地方,正好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危機讓夫婦二人正視彼此間的問題。以往沒有商量及討論問題,缺乏互相支持、一起解決困難的習慣,在移民初期便當上父母,這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小美及大偉各自感到焦慮,但又不敢向對方表達,怕被拒絕。兩個人只好專注照顧孩子,但帶著焦慮、不安,孩子又怎會感覺不到?小美問:「為甚麼別人的孩子那麼容易照顧,我們的孩子卻特別愛哭?」大偉終發現:「我們都快要崩潰,孩子當然感到不安。」夫婦同心要讓小美及大偉開始改變,必先讓他們步伐一致,生活的節奏也要重新調整,要商量討論甚麼是這個家庭最需要處理的事情及問題。當大家目標清晰一致,便可定下分工及怎樣互相配合。同時更要劃出一點時間,10分鐘也好,兩人放下父母的角色,好好享受相聚的機會。若再理想一點,就是各人也有至少10分鐘的Me time,各自放空一下。當小美、大偉能好好調整生活,才有能力開始處理大家關係中的矛盾;只要小美、大偉情緒穩定、放鬆心情,孩子才可以安睡入眠,這是新手父母給孩子最基本的需要。遇到挑戰,夫婦二人更要互相支持,當困難一過,二人的關係便可更進一步。夫婦、父母同心,是帶領整個家庭的最重要一環。(圖:123RF)▌ [身心不適]作者簡介英國註冊家庭治療師,喜歡探索關係中的糾結,破解情緒跟家庭關係之謎,透過臨床工作,展現各種家庭面貌,如何在挑戰中尋找幸福人生。
昔日經常收到電郵,有人問我西藏的旅遊之計劃。香港人似乎有一個特徵,很喜歡用 Excel 來計劃行程,不是說所有香港人也會用Excel 計劃行程,但每次用 Excel 發給我行程的人,總是香港人。行程寫得鉅細無遺,例如早上 9...
十五歲的自閉學生H,同時患有嚴重學習障礙,近期逢星期五真是他的Bad Friday。 一直住宿舍的他,因父母近期希望他能在周末回家,於是逢星期五會提早下課,有車接他回家,而非回到學校宿舍。對於這個打斷了周末日常的安排,H有難以疏理、莫名的焦慮,於是逢周五跟他做治療,他都會很抗拒、很難接受新的玩意和訓練。他從小到大做的言語治療訓練次數,可能比起我這個半途出家的姑娘更多,所以他很會掩飾,不斷告訴自己和別人「I'm OK、I'm fine」。不過,身體其實很誠實,只要他知道這天要訓練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掹指甲、咬指甲、眉頭緊皺。 H另一種焦慮的表達,就是極度難接受別人意見和幫忙,會視任何的糾正或出手為干預,有時會因而大發脾氣。...
過去一周為農曆新年假期,矚目的政經要聞不多,但有兩條媒體內容廣受關注,其一是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Stephen Roach)徹底改變其「中港大好友」立場,在《金融時報》撰文直指「香港玩完」(Hong Kong is over),文章震動金融圈;另一則是著名經濟學者許成鋼在一博客訪談節目上,公開論證中國發布的2023年經濟增長率5.2%不可靠,指真實的增長率應介乎0至1%。這番言論在研究中國經濟的學術界和金融界引起熱烈議論。此外,再度角逐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對中國及北約的發言,在國際上也引起巨大迴響。羅奇改立場羅奇過去長期看好中港股市,對中國概念股吹捧備至,這次替《金融時報》撰文,竟然說出「香港玩完」的悲觀立論,令金融圈大感意外。羅奇指「香港玩完」,從上文下理看,應是指香港股市前景黯淡,不是泛指整個社會。他的分析並不複雜,主要就是看香港本土政治變化、中國經濟前景,以及中美關係走向這三大因素。他說香港在回歸首二十年政經環境穩定,但2019年林鄭月娥錯誤提出引渡法案,觸發大型示威抗議,北京直接替香港訂立國安法,令香港僅有的類似政治自主的環境消失,五十年不變被中途腰斬,自由市場受專制官僚拖累。至於中國經濟,他認為政府的救市措施或會令證券市場短期反彈,但由「債務、通縮、人口」(Debts, Deflation, Demography)三大結構因素造成的困局仍看不到出路,令中港股市進入持續熊市。在國際方面,美中關係惡化,令美國的亞洲盟友被迫選邊站,與香港之間的鴻溝逐漸擴大,嚴重影響香港與亞洲伙伴的經貿關係。許成鋼指中國經濟造假許成鋼是國際知名的經濟學者,對中國經濟向有深入研究,他在博客訪談節目上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率造假。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主要論據有幾點,其一是失業率大幅上升,尤其年輕人失業率,官方報告也超過20%,北京大學的調查指超過40%。失業率如此大,與5%的經濟增長率有直接衝突。其二,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對外貿易整體是下降的,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也是下降的,單是房地產業上下游產值便佔去中國國內生產毛額的三分一。外貿和房地產都下降時,總體經濟增長5%令人難以置信。其三,中國官方說今年有三個「新花樣」,分別是電動汽車、電池和綠色能源,但這三個領域實際產出總值遠低於房地產行業,在對外貿易上佔的比例也不過3%左右,所以官方以此支持5.2%的經濟增長率是靠不住的。許成鋼認為,從各個管道的數據可以猜測,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大概就是和零差不多,最大可能是略高於0,但比1%要低。羅奇和許成鋼的分析,不一定全對,但這些著名的經濟學者及金融分析師的言論,對學術界和金融圈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果沒有紥實的、論據充足的相反立論出現,這些專家的分析就可能成為學術界和金融界的共識,引導投資者看淡中港股市。當投資者把看淡化為行動,持續沽售中港證券或造空相關的衍生工具,便會加劇中港股市下跌的速度和幅度,令企業難以在證券市場集資,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相當巨大。要反駁羅奇和許成鋼,不能單靠口號和宣傳,一廂情願地說好故事,必須要有實質的振興措施、可見的經濟影響,以及可靠的數據,三者缺一不可。特朗普言論特朗普在競選期間談及北約,主要是批評一些歐洲國家沒有對北約作出應有的經濟支持,令美國要超額資助北約,去捍衛這些歐洲國家,他若再度當選,美國將不會再捍衛這些國家,他甚至會鼓勵俄羅斯去攻擊這些國家。特朗普這番驚人言論,即時引起北約秘書長及多個成員國首腦的強烈批評,指言論不負責任,危害北約盟友安全,也危害美國駐海外士兵的安全,有分析指特朗普若當選,北約可能被迫解散。若說特朗普上台,北約便要解散,這分析可能太走偏鋒,但特朗普言論確實反映他偏重美國本土利益,輕視維護世界安全秩序的責任,這個傾向在共和黨入主白宮後,便會成為美國的國策,後果非同小可。正因如此,俄羅斯總統普京罕有地接受美國知名主播卡爾森專訪,指俄羅斯並非美國的敵人,中國才是美國的最大威脅。無論是人口或經濟規模,俄羅斯都遠遠落後於中國,他質疑拜登政府為何要把矛頭指向俄國。普京選這個時候喊話,當然不是說給拜登聽的,而是向著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喊話。美國若把矛頭轉向,集中精力對付中國,俄國在歐洲便可為所欲為。事實上,特朗普雖然還未上台,但他的主張已在主導共和黨,導致共和黨佔多數的眾議院拒絕繼續撥款軍援烏克蘭,若非歐盟及時增撥款項應急,烏克蘭便會因為耗盡彈藥軍備,可能被迫割讓大片土地,與俄羅斯簽城下之盟。中國成輸家?有關注中國的分析家指,特朗普聲稱上台後會向中國徵收60%的關稅,比拜登政府更辣,反映無論誰勝出美國總統大選,中國都注定成為輸家。這個分析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對的地方是,視中國為美國的最大威脅,的確已成了美國共和及民主兩黨的共識,不論誰上台,都會採取圍堵及遏制中國的政策。不對的地方是,特朗普既然連烏克蘭也可以出賣,可以置北約歐洲盟友的安危於不顧,他怎可能出兵捍衛台灣?他對台灣問題最介意的,就是台灣把先進芯片製造「搶走」,假如特朗普上台,他只會施壓逼台積電把高端芯片生產移到美國,絕不會考慮台灣民眾的安全,屆時大陸武力犯台的阻力將大幅減少,台海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驟然大增,所謂北京必成輸家之說,恐未必成立。▌[守望]作者簡介劉進圖生於香港,七零年代入讀善導小學和九龍華仁書院,學會追求良善、自由和責任。八十年代初進香港大學唸法律,思考社會公義。八十年代末加入新聞行業,先後任職於《信報》及《明報》,切身體會「無信不立」、「兼聽則明」。2014年2月遇襲受傷,病榻上總結心願:「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往往受到文學作品左右。看了金庸的《射雕英雄傳》,當然對成吉思汗心懷敬佩,因為我們都是從郭靖(或者叫靖哥哥吧)眼中看他的。英國歷史上的理查三世(Richard III, 1483-1485)的形象,則受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劇作《理查三世》影響甚深。人們認為此人無惡不作,又是另一個大壞蛋。 都鐸的開創者亨利七世(Henry VII)打敗金雀花王朝(House...
本文刊出之時,應該已是大年初五,大家應該都已從一連串的過年聚餐中恢復過來,是時候出來做點運動,四處走走。 當然,移民後還有沒有過年氣氛,很在乎你的移民目的地。如果你和我一樣在台灣,過年的公眾假期由香港的三天變成這兒的七天,則應該不會有感受不到節日氣氛的問題。要適應的,是不一樣的過年習俗:店家新一年開業的酬神儀式遠比香港的誇張,還有那放不完的鞭炮。至於台灣人發紅包的規矩和香港之別,例如據說在台灣的「起錶價」是600元台幣(150港元),慶幸自己人際網絡暫時不廣,還未有需要體會。 外表達身份認同 至於目的地不是台灣的離港朋友,要繼續感受過年的節日氣氛,則恐怕要自己加倍努力去營造了。記得廿年前還是在美國當留學生的時候,會特別去唐人街買一包急凍餃子回家煮來吃,便已算是和自己「過年」了。後來搬了去一個港人朋友比較多的地方,才能邀請大家來家中打麻將和打邊爐。過時過節特別容易感到孤獨,港人社群加把勁,一起破除社交孤立實有必要。 除了內向凝聚力,節日也是移民社群向外表達自己身份認同的重要時刻。美國作為移民社會,一直以來都有眾多移民社群利用族群節日來作自我肯定和宣傳,從猶太人的光明節到印度人的排燈節不等。有些節日已變成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歡迎人人參與,例如愛爾蘭裔的聖博德節(St. Patrick's...
最初去旅行,大概會因錯過一些著名的必遊景點而失落,然後好像為了平衡這種失落,不知是自己想出還是受他人啟發,漸漸相信所謂錯過景點,是為行程留下一點「遺憾」。 然而為甚麼要為行程留下一點遺憾?原來是要「讓自己找到回來的理由」。最初認為甚有道理,就像「離開是為了回來」一樣滿有啟發,如今卻覺得文藝得陳腔濫調了,說出來都有點打冷震。 藏人沒進過布達拉宮 把錯過景點說成是遺憾,其弊端是先把景點定性為必遊,才會因錯過而失落。然而何謂必遊?不少「必遊景點」,甚至與當地人的認知相距甚遠,令人摸不著頭腦。以前有位馬來西亞朋友就問我,在香港有否去過某某園喝港式奶茶,甚至說:「沒有去某某園喝奶茶,等於沒來香港。」按此定義,我這個地道香港人,豈不等如沒來過香港?(但後來我也真的去他推介的茶記喝奶茶,味道算好,但對香港人來說絕不罕見。) 網上隨便一搜,總有所謂「必吃」推介,在拉薩時見過有「藏式火鍋」店,自吹自擂在招牌上打廣告寫不吃等如沒來西藏,但我的藏人朋友說他在拉薩出生成長,成年後才第一次吃到藏式火鍋。即使不談吃喝,有些旅客會因為買不到票進入布達拉宮而覺可惜,但其實不少藏人朋友多年以來都沒有進入布達拉宮,繞著布達拉宮轉經道而行才是朝拜的重點。 珍惜值得珍惜之緣份...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之物。華人視之為吉祥,對西方人來說則是邪惡,文化差異極大。《易經》乾卦便從龍開始:潛龍勿用。依孔子解説:「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龍就好比君子的德行,在這紛亂時世,我們應該潛伏沉澱和反省,以靜待時機,不應輕舉妄動。這裡當然不是談易經的地方,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和亢龍有悔,有深層的哲學意義。「龍」不單是吉祥物和生肖之一。今年是龍年,承《破土》編輯建議,將我有關「龍」的篆刻作品和大家分享。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立春過後,便是農曆新年。這是第三年獨自過春節,因為所有家人都不在英國。此間不是華人世界,過年如過日,沒有什麼特別。當然英國有不少香港團體舉辦應節活動、年宵市場、年夜飯、團拜等等眾多的社交節目。我沒大興趣參加,事實上也沒人特別通知我這些活動。可能因此之故,最近被朋友稱我為「半隱者」。 這些節日當然對我有大意義。之前在太平自由年代,每一個有家庭的香港人,誰人不會在農曆年前後忙著種種賀年活動。小時候祖母年廿七搓麵粉做煎堆油角;還在香港的日子,妻女和媳婦花幾天時間,將幾十斤白蘿蔔變成幾十盤蘿蔔糕的繁忙日子,仍歷歷在目。這些時光已離我遠遠了,自願流亡的人,便要承受離鄉別井,無家自由之苦。 勞師的字謎 忘了是哪一年,可能也是龍年吧,拜年時業師勞思光先生出了一字謎: 「二龍分守,一現一隱」 猜《道德經》某章首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