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每次從外地坐飛機回香港,總愛在窗口坐位觀看飛機如何在空中降落機場,不一定每次都看到沙田、城門河、青馬大橋或維多利亞港,但可幸我還是從上目睹這此曾經是家的地方。 首頁相是我1997年9月中在啓徳機場起飛到上海的航班上拍攝,26年前我們憧憬香港如何美好,而今民主自由的夢想已破碎,我們認識的香港已經成為歷史。現在是「新香港」,一個不屬於香港人民的大陸沿海城市。 ...

  • 多年來到過世界各地不少大城市:東京、倫敦、紐約和巴黎等等,相信沒有一個大都會的景色比香港更美麗。在第一百層樓上看香港維港和九龍是難忘的美學感受——黃昏日落和藍天白雲下的香港是如此迷人。可惜這些景色只能在相片中追憶,再不能上一百層看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到博物館是去參觀藝術作品,博物館是開放給公眾的。館內所擺設的作品是固定放在特別的地方,但觀賞者是流動的,站在繪畫或雕塑前的人隨時變遷,有些駐足凝望很久,有些一眼後即離開,觀賞者不一定真的欣賞和理解藝術。但博物館是屬於人民大眾的,是公開的,懂不懂藝術無關重要。 我常到博物館,欣賞作品之餘,亦留意其他觀賞者。現在西方博物館大多數容許拍攝,我將藝術作品和觀眾拍攝在同一框架中,顯示兩者之間的時間和空間的關係。 沒有人欣賞的藝術作品是死物,在場的觀賞者帶來生命和意義。 ...

  • 以前結婚相片多在影樓拍,但現今準備結婚的男女以此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戀愛結婚應該是最浪漫的,是以要同樣浪漫的方式保存下來,影樓太傳統了!婚前攝相成為必要的程序,同時要不在日常平凡地點拍攝,特殊的環境才能襯托浪漫情懷。大自然風光和各地旅遊景點便是拍攝地點,需要聘請專業攝相師負責這任務。我在各地旅遊,常遇到婚前拍攝攝的活動。我的觀看重點不只在婚紗下準新娘或瀟灑的準新郎,而是在拍攝中的攝相師。拍攝後的相片,當然只有兩位新人在其中,為他們拍攝的人在相片之外,不為人所見。我想將這情景拍攝下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單車或自行車是我們的另類交通工具,不一定能代替慣常乘搭的車輛。單車可以代步,也可是運動。所有單車都有兩個圓形的車輪。圓形擺放在人文環境中,對比出一種特殊觀感:日常生活的現象都可以還原為點、線和面的幾何圖形,但圓形並不常見。單車的圓形車輪放在黑白的街道上,應有不同看法。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人在旅途,除了體驗自然、文化和食物之外,便是人的世界。是次日本之旅由大阪進東京返,途經伊勢、金澤、白川鄉、松本和箱根。這輯黑白相片在以上的地方拍攝。星期日日本銀座大街是行人專用區,遊人自由在寬大馬路中央坐下喝咖啡、或散步、或三五成群坐在地上。除了沒有標語外,差點以為回到2014年的中環告士打道或彌敦道。當然這是錯覺,9年前的世界再不能回去。這些是沒有衝突,和平的日常生活相片。黑白對比將人和環境突顯出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是當代最重要的日本女建築師,她是2010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獎者(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今次遊日本金澤和東京,有幸參觀她的兩個重要作品:金澤的《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和東京的《北齋美術館》。這輯相片不算是「建築攝相」,也不打算詳細介紹她的建築理念,而是透過妹島建築物的空間和物料,展示光、影、線條和幾何圖形的對比。以前西方最重要的建築物是教堂和王宮。世異時移,現代世界最重要的是公共建築物,是以著名建築師以設計富個人特色的機場、博物館、音樂廳和酒店為榮。差不多當代所有主要城市都以這些建築物作為地標,這些是獨一無二,以顯示每個城市的獨特風格。有點後悔和遺憾沒有完成建築學課程。建築或哲學,究竟何者更有意義?對文化有更大影響?我不知道。本輯首5張相攝於東京的《北齋美術館》,後5張則是金澤的《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

  • 3月底到了日本大阪,適逢櫻花盛開。相信每天被拍攝的櫻花有成千上萬,在櫻花下賞花的朋友也無數,但這是我第一次幸運的遇上這難得機會。這輯相片不是很特別,類似的大家可能看過不少,重要的是拍攝相片的我當時在場,是我在大阪花見的體驗。花見(はなみ,Hanami),是日本人賞花的習俗,尤其是指賞櫻花。每年此時,盛放櫻花下全家大小、年輕愛侣、好朋友在休憩、嬉戲、或野餐,盡情享受每年只有這幾天的盛會。這是太平盛世無憂的生活,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恩賜。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靜物 (Still life) 是繪畫重要的課題。尚塞 (Paul Cézanne) 的靜物畫是其表表者。以相機代畫刀,亦能將靜物的形態、顏色、光暗和對比呈現出來。相片中的物件本是日常生活所見:一塊葉、幾個番茄、蘋果和叉匙等等,但將它們放在一定的空間和環境,然後拍攝,它們的本身便呈現出來;讓我們重新看一塊葉、五個番茄、大白菜、三個蘋果、幾對叉匙和小燭火在太陽陰影中!我相信這是靜物繪畫和攝相的共通處:讓事物自己呈現本身,顯現它們獨特的美感。...

  • 春分已過,慢慢日長夜短。雖然今年三月初聖奧本斯仍下雪,但相信冬天不再。和香港不同,在此可體驗四季變化。枯萎樹枝漸漸出現嫩葉;洋水仙、櫻花、油菜花、藍鐘花和各種春花陸續綻放。田野是青綠色,加上不同顏色的花朵,大自然的生命力如斯展開:世界仍是美好的,仍是有希望的。 ▌[相印集]作者簡介...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