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相是將外在三維空間加時間,轉變成二維的平面上。時間本指拍攝曝光速度,但亦可以是相片內的人物移動的情景。這輯相便是將靜止的畫面配上行動的人,形成靜與動的對比。 最尾一張在夏威夷海邊拍攝的相片,主角從上邊跳下,浮在半空中,現實世界是不可能如此的,因為這人一定會插入水中,但相機能將時間凝住在這一刻,這就是攝相的獨特能力。 ...

  • 黃顯(筆名)是我教學以來最有潛質的學生之一。他領悟力強、對學術研究鍥而不捨、本科未畢業已能寫出碩士班的研究論文,前途未可限量。他能賦詩懂格律,我這幾年奏刀刻章,以新書題目和時局感受入印文,黃顯亦以賦詩回應,是以本輯將他為我創作的詩、印章和抽象相片一同刊出。我和他年紀相差半世紀,是忘年之交,期盼他能學以有成,以「知識人」回應我們當前的文化危機。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州橋月下聞流水,不忘鍾山獨宿時(摘自宋.王安石《夜聞流水》)此間小橋、流水也有,但沒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水,「上善若水」,老子此話對我們香港人意思重大。相片應該是靜態的,但相片內的水卻似在流動。流動著,便將時間重新放回相片的空間中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門窗是內外之間:門是我們出入建築物必經之地;窗是我們看外和望內的空間。除非我們的房屋只有地下,否則樓梯便是上樓下地的必需結構。是以大門、窗戶和樓梯如何呈現,是每所建築物的重要象徵。 正如門窗,並不一定需要特別設計,大部分都是功能性的。但如果每所建築物有個性的話,建築師肯定有比功能性更重要的審美觀念,表現在門、窗和樓梯的建構中。 每條樓梯都是不一樣的。 ...

  • 傳統文人畫畫,書法與印章同時入畫。我不諳書畫,故不能將書畫印共冶一爐。但現代技術可以將相片、書法和印章數碼化,全部加在同一畫面上。是輯再以明媚博士的秀麗行書和相對的印章放在黑白抽象相片上,同時將印章改為黑白,不取傳統紅色,又是另一種表現方式。 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聖奧本斯 St Albans是倫敦以北大概25英里的古鎮,有超過1500年的歷史。近年香港來的家庭不少,大多以此間校網好、到倫敦交通方便、也有很多餐廳,但忽略了這羅馬古城的文化歷史事跡。聖奧本斯的Verulamium Park前身就是羅馬古城遺址,園中有羅馬城牆和博物館,值得一看。大教堂離公園進口處不遠。而本輯是公園冬日景象。 聽此間朋友説,以前冬天有不少時間下雪,公園湖會結冰,可以在上溜冰滑雪,但現在每年有雪的時日不多。這輯照片事實上是去年拍攝的。 ...

  • 歐洲大小城鎮的市中心多設行人專用區,每逢週末假日,有不少音樂家在街上獻藝。他們並不祈求賞賜,當然也不拒絕。不需要到音樂廳,古典、傳統或爵士音樂就在日常生活中奏上;自由悠閒文化就如斯呈現。 ▌[相印集]作者簡介...

  • 中學時唸過朱自清的《背影》,印象頗模糊。直到我從德國留學回來,因等待工作,替正放產假的老同學到中學代課,教中文和中史,其中中二中文課就是要教朱自清這篇散文。其時我父已死去多年,重讀《背影》,感受朱自清描述父子之情,淡淡哀愁和無奈,記起兒時和爸爸的種種往事,眼睛也濕了。 我喜歡拍攝別人的背影,因為不用擔心被拍攝對象的感受。每位背著我的人,都是面向前方,不會注意我在他們背後拍攝。我和他們同樣看著前面的世界,只不過我在後面已矣。每張「背相」也許會勾起《背影》的回憶。 ...

  • 與門一樣,窗也是建築物重要元素,但窗不需要身體的進出,而是眼的觀看。從窗內看外在世界,也可從外面透過窗瞻望屋內情況。窗戶可常開敞,也可以關閉,將外在和內裡世界分隔。每一個建築物的窗戶,就是它們的眼睛,外看和內觀都不是一樣。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 三十多年前我舉辦第一次相片和篆刻展覽,鈐印幾本篆譜。除了印章之外,還請了當時風華正茂的女古琴家、書法家、校友兼同事葉明媚博士提字,説明印章。她的行書,一如其人,清新飄逸、秀麗溫柔。這輯《相印集》以抽象明亮色彩相片為背景,配上十方舊印章,加上明媚博士的行書,應該有另一種味道。可惜我和她失散多年沒有聯絡,只知道她在美國除了古琴、書法、音樂教育聞名之外,更寫了不少成功的小說。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