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結婚相片多在影樓拍,但現今準備結婚的男女以此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戀愛結婚應該是最浪漫的,是以要同樣浪漫的方式保存下來,影樓太傳統了!婚前攝相成為必要的程序,同時要不在日常平凡地點拍攝,特殊的環境才能襯托浪漫情懷。大自然風光和各地旅遊景點便是拍攝地點,需要聘請專業攝相師負責這任務。我在各地旅遊,常遇到婚前拍攝攝的活動。我的觀看重點不只在婚紗下準新娘或瀟灑的準新郎,而是在拍攝中的攝相師。拍攝後的相片,當然只有兩位新人在其中,為他們拍攝的人在相片之外,不為人所見。我想將這情景拍攝下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單車或自行車是我們的另類交通工具,不一定能代替慣常乘搭的車輛。單車可以代步,也可是運動。所有單車都有兩個圓形的車輪。圓形擺放在人文環境中,對比出一種特殊觀感:日常生活的現象都可以還原為點、線和面的幾何圖形,但圓形並不常見。單車的圓形車輪放在黑白的街道上,應有不同看法。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人在旅途,除了體驗自然、文化和食物之外,便是人的世界。是次日本之旅由大阪進東京返,途經伊勢、金澤、白川鄉、松本和箱根。這輯黑白相片在以上的地方拍攝。星期日日本銀座大街是行人專用區,遊人自由在寬大馬路中央坐下喝咖啡、或散步、或三五成群坐在地上。除了沒有標語外,差點以為回到2014年的中環告士打道或彌敦道。當然這是錯覺,9年前的世界再不能回去。這些是沒有衝突,和平的日常生活相片。黑白對比將人和環境突顯出來。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是當代最重要的日本女建築師,她是2010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獎者(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今次遊日本金澤和東京,有幸參觀她的兩個重要作品:金澤的《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和東京的《北齋美術館》。這輯相片不算是「建築攝相」,也不打算詳細介紹她的建築理念,而是透過妹島建築物的空間和物料,展示光、影、線條和幾何圖形的對比。以前西方最重要的建築物是教堂和王宮。世異時移,現代世界最重要的是公共建築物,是以著名建築師以設計富個人特色的機場、博物館、音樂廳和酒店為榮。差不多當代所有主要城市都以這些建築物作為地標,這些是獨一無二,以顯示每個城市的獨特風格。有點後悔和遺憾沒有完成建築學課程。建築或哲學,究竟何者更有意義?對文化有更大影響?我不知道。本輯首5張相攝於東京的《北齋美術館》,後5張則是金澤的《二十一世紀美術館》 ...
3月底到了日本大阪,適逢櫻花盛開。相信每天被拍攝的櫻花有成千上萬,在櫻花下賞花的朋友也無數,但這是我第一次幸運的遇上這難得機會。這輯相片不是很特別,類似的大家可能看過不少,重要的是拍攝相片的我當時在場,是我在大阪花見的體驗。花見(はなみ,Hanami),是日本人賞花的習俗,尤其是指賞櫻花。每年此時,盛放櫻花下全家大小、年輕愛侣、好朋友在休憩、嬉戲、或野餐,盡情享受每年只有這幾天的盛會。這是太平盛世無憂的生活,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恩賜。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 ...
靜物 (Still life) 是繪畫重要的課題。尚塞 (Paul Cézanne) 的靜物畫是其表表者。以相機代畫刀,亦能將靜物的形態、顏色、光暗和對比呈現出來。相片中的物件本是日常生活所見:一塊葉、幾個番茄、蘋果和叉匙等等,但將它們放在一定的空間和環境,然後拍攝,它們的本身便呈現出來;讓我們重新看一塊葉、五個番茄、大白菜、三個蘋果、幾對叉匙和小燭火在太陽陰影中!我相信這是靜物繪畫和攝相的共通處:讓事物自己呈現本身,顯現它們獨特的美感。...
春分已過,慢慢日長夜短。雖然今年三月初聖奧本斯仍下雪,但相信冬天不再。和香港不同,在此可體驗四季變化。枯萎樹枝漸漸出現嫩葉;洋水仙、櫻花、油菜花、藍鐘花和各種春花陸續綻放。田野是青綠色,加上不同顏色的花朵,大自然的生命力如斯展開:世界仍是美好的,仍是有希望的。 ▌[相印集]作者簡介...
請不要説這些相片似水墨畫!實是水墨山水「模仿」大自然。這輯相也不是大自然本身,將高空三萬尺拍攝的「地域」,抽離顏色而凸顯黑白對比而成為如此現象。水墨山水畫家只是透過想像描繪山水,肯定從未在三萬尺高空觀見山脈河流。攝相不是模仿大自然,也不是表達大自然的真實,而是以相機鏡頭將在我前面大自然現象的「相」轉化為平面的「相」。是以山脈不是山脈,河流不是河流,而是線條和幾何圖像。 此亦是攝相現象學的一種實踐。 ...
長途航機上,大部分人都是看電影或睡覺,很少人留意飛機下的樣貌。三萬尺高空下,建築物全變得微小,人類的活動也看不見。河川是線條,山脈田野是不規則的圖形。從上觀下,以前説是「雀鳥的觀點」(bird’s eyes view),而今我們真能從天看地,大地呈現完全不同的形象,在地面上從未看過的觀感:我們的居所——地球是如斯壯麗。是以我多放棄電影和睡覺,選擇航機最後幾行的窗口位置,觀賞大地。當然拍攝好的景象不容易,季節、空氣、陽光和雲層等狀況都是拍攝的條件,大概四次航程只有一次可以成功有些好作品。 ▌[相印集]作者簡介張燦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相信哲學不是離地、不在象牙塔之中,對世界有期望;改變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嘗試理解和批判。已到耄年,望在餘生仍能享受自由民主,並欣賞文化與大自然。...